279,168
次編輯
變更
奎楼书院
,無編輯摘要
[[File:奎楼书院.jpg|350px|缩略图|右|<big>奎楼书院</big>[https://static.iyp.tw/34306/files/52e93b7c-44ad-4375-929c-8a6db17a3d0b.jpg 原图链接][https://www.xn--ttsw13aemcnx1e.tw/about-us.html 来自 福德正神 的图片]]]
==沿革==
奎楼书院前身“魁星堂”是由巡道吴昌祚倡建于 [[ 清 朝|清]][[ 雍正 ]] 四年(1726年)<ref>[http://www.fx361.com/page/2018/1128/4536722.shtml 台湾的书院],参考网,2018-11-28</ref>,而后历经多次修建扩增规模,最后于 [[ 嘉庆 ]] 十一年(1806年)巡道庆保的捐资改建下形成了由魁星堂、仓圣堂等建筑组成的“中社书院”。嘉庆十九年(1814年) [[ 按察使 ]] (分巡台湾 [[ 兵备道 ]] )糜奇瑜觉得魁星堂规模狭陋,遂集资改建,嘉庆廿一年(1816年)落成后改称“奎光阁”。此时奎光阁楼高三层,一楼为 [[ 文昌祠 ]] ,二、三楼为奎楼,为文昌阁之形式。 [[ 道光 ]] 十三年(1833年)时中社书院改名为“奎楼书院”,并购置产业。此后在 [[ 同治 ]] 十三年(1874年)与 [[ 光绪 ]] 八年(1883年)又有进行小规模的整修。
到了日治时期的昭和元年(1926年),因为要开辟末广町通(今 [[ 中正路 ]] ),奎楼书院从末广町迁到高砂町现址,后来毁于二次大战中。
民国四十四年(1955年)重建,曾为一间幼稚园用作 [[ 教室 ]] 。在民国九十年(2001年)的“历史建筑十景征选活动”中,被选为台南市的 [[ 历史 ]] 建筑十景之一。
==建筑==
奎楼书院目前为一层楼 [[ 建筑 ]] ,连柱廊在内共面宽五间,前有庭院。其中前檐廊柱与围墙大门门柱为旧物,而阶梯旁的 [[ 抱鼓石 ]] 亦应为旧物。里头供奉梓潼星君、文衡帝君与魁斗星君,并有古物“魁星踢斗图”、“重修魁星堂碑记”与“重修奎光阁碑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