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信阳毛尖

增加 2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信阳毛尖''' ==信阳毛尖 又称豫毛峰,属绿茶类。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河南省著名特产之一。<br>民国时期,茶叶生产继清朝之后,又得到大力发展,名茶生产技术日渐完善。信阳茶区又先后成立了五大茶社,加上清朝的三大茶社统称为“八大茶社”。由于“八大茶社”注重制作技术上的引进、消化与吸收,信阳毛尖加工技术得到完善,1913年产出了品质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名为“信阳毛尖”。<br>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信阳中部五里店、彭家湾、游河以及西北部的高梁店、王岗、邢集等乡的丘陵岗地上陆续发展。1967年春天,农业局的科技人员指导茶种引过淮河以北的二十五里岗,建立了红旗茶场,朱堂、涩港、彭新、青山四个乡,这是解放初期国家统购统销茶叶时开始确认的。 <br> 1987年,考古学家在信阳地区固始县出土的古墓中发掘有茶叶,考证距今已有2300多年。<br>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信阳茶叶生产得到更大的发展,信阳毛尖茶生产技术得到推广,生产区域不断扩大。<br> 1993年,信阳的师河区(原信阳市)、平桥区(原信阳县)、罗山县、潢川县、固始县、光山县、商城县、新县、息县七县二区都有信阳毛尖茶生产。<br> 信阳毛尖具有“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脑、去腻消食等多种功效。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与贵州茅台同获金质奖,1990年信阳毛尖品牌参加国家评比,取得绿茶综合品质第一名。信阳毛尖被誉为“绿茶之王”。信阳毛尖品牌多年位居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第3位。2017年,中国茶叶区域品牌价值评比中,信阳毛尖以59.91亿元位居品牌价值排行榜第二名。<br> 名茶产区:信阳市浉河区车云山、集云山、云雾山、天云山、连云山、黑龙潭、白龙潭、何家寨,俗称“五云两潭一寨”。 <br> 2019年11月15日,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br>
== '''历史发展''' ==
 中国茶叶生产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之前就已开始。信阳种茶历史悠久,茶树原产地在我国西南云、贵、川一带。茶沿着河流山川向外传播,沿川陕大道进入陕西,向东顺长江而下,向东南各省发展。茶的传播与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气候密切相关。东周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在河南。当时,茶在河南传播,并在具有生态优势的信阳一带生根发展(今浉河区、平桥区一带)。<br> 唐朝时期,茶叶生产发展开始进入兴盛时期,信阳已成为著名的“淮南茶区”,所产茶叶品质上乘,列为贡品。1987年,考古学家在信阳固始县出土的古墓中发掘有茶叶,考证距今已有2300多年。公元760—780年间,茶圣陆羽编写的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把全国盛产茶叶的13个省43个州郡,划分为八大茶区,信阳归淮南茶区。北宋时节苏东坡谓:“淮南茶信阳第一。”西南山农家种茶者多本山茶,色味香俱美,品不在浙闽以下。<br> 到了宋朝,全国有十三个卖茶山场,信阳的光州(潢川)、子安(固始)、商城分别为其中之一。清朝时,信阳已发展有6个产茶县,即信阳、罗山、光山、固始、商城、潢川(时名光州)。<br> 历史上,信阳毛尖主产于浉河区(原信阳市)、平桥区(原信阳县)和罗山县(部分乡)一带。元代和明代,由于茶税过重,茶叶生产开始衰落。“毛尖”一词最早出现在清末,本邑人把产于信阳的茶叶称为“本山行尖”或“毛尖”,又根据采制季节、形态等不同特点,叫作针尖、贡针、白毫、跑山尖等。清末,受戊戌变法影响,李家寨人甘以敬与彭清阁、蔡竹贤、陈玉轩、王选青等筹集资金,先后兴建了元贞(震雷山)、宏济(车云)、裕申、广益、森森(万寿)、龙潭、广生、博厚等八大茶社,开垦茶园余亩,种茶40多万穴,茶叶生产逐渐复苏。信阳毛尖独特风格的形成是在20世纪初期,由于“八大茶社”注重制作技术上的引进、消化与吸收,信阳毛尖加工技术得到快速发展,逐渐改进完善了毛尖的炒制工艺。1913年产出了品质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名为“信阳毛尖”。1915年,浉河区董家河镇车云山生产制作的茶叶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此后,产于董家河“五云山”、浉河港“两潭一寨”、谭家河“一门”(土门)的茶叶定名为信阳毛尖。<br> 民国时期,茶叶生产继清朝之后,又得到大力发展,名茶生产技术日渐完善。<br>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对发展茶叶生产极为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扶助措施。信阳茶叶生产得到更大的发展,信阳毛尖茶生产技术得到推广,生产区域不断扩大。河南省将产于信阳县及罗山南部的信阳毛尖命名为“豫毛峰”,光山、潢川、商城、新县、固始产的茶称为“豫毛青”。<br> 信阳茶区经历了四次发展高潮。<br>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信阳中部五里店、彭家湾、游河以及西北部的高梁店、王岗、邢集等乡的丘陵岗地上陆续发展。1967年春天,农业局的科技人员指导茶种引过淮河以北的二十五里岗,建立了红旗茶场,朱堂、涩港、彭新、青山四个乡,这是解放初期国家统购统销茶叶时开始确认的。<br> 1959年信阳地区茶园面积仅有2.11万亩,茶叶总产量55万公斤,直到1969年茶园面积还不到3.5万亩。进入70年代,信阳茶叶生产进入第一次高潮,茶园面积迅速发展,至1976年达到21万亩。此后七年间(1976-1982年)茶园面积一直在20万亩上下波动,1982年统计,茶园总面积19.49万亩,茶叶总产量220万公斤。<br> 1982年冬季至1983年是信阳茶产业发展的第二次高潮,一年内新增茶园面积14.76万亩,总面积达到34.25万亩。此后十年间,信阳市茶叶生产以“稳定面积,着重提高产量和质量,以科技为支撑,生产名优茶,开发新产品”为指导思想,引导各县根据当地生态条件,宜茶则茶、宜林则林、宜粮则粮。<br> 1992年信阳第一届茶叶节的成功举办,有力地促进了信阳茶产业的发展,茶园面积不断扩大,信阳茶产业进入第三次发展高潮。1993-2005年,茶园面积平均以每年2.46万亩的发展速度递增。2005年统计,茶园面积达到65万亩,开采面积53万亩,年产干茶1500万公斤,茶叶产值8.5亿元,加上储藏、包装、销售增值,拉动物流、交通、旅游、餐饮、娱乐等,种茶年社会总收入达到10亿元,茶农年人均收入1053元。全市8个县2个区,128个乡镇,1245个行政村产茶。茶园面积超过1万亩的乡镇有12个,几乎每个产茶乡镇都有茶叶交易市场,规模较大的有20多个,全国各地营销网点1800多个。<br> 1994年,经专家论证,信阳地区行署决定将同纬度、同工艺、同质量、同地区生产的毛尖茶统称为信阳毛尖。至此,信阳的浉河区(原信阳市)、平桥区(原信阳县)、罗山县、潢川县、固始县、光山县、商城县、新县、息县七县二区都有信阳毛尖茶生产。<br> 2003年3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正式批准信阳毛尖证明商标,规定信阳毛尖证明商标使用范围必须是东至固始县泉河流域、西至桐柏山大别山交界处,北至淮河沿线,南至大别山北侧信阳市行政区域内符合信阳毛尖品质特点和加工工艺的茶叶。<br> 2006年,信阳茶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信阳市委、市政府从战略高度重视茶产业,把茶产业当作文化产业、生态产业、朝阳产业、健康产业来认识,把茶产业作为一项强市富民工程来抓,提出了新时期茶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种植规模化、管理标准化、生产机械化、营销市场化,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抓龙头、抓产品开发、拉长茶产业链条。<br> 2006年9月13日,中共信阳市委、信阳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做大做强茶产业的意见》,制定了《信阳市茶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规划到2010年全市茶园面积发展到150万亩;实现亩产值5000元,茶叶总产值60亿元,茶农年均收入3000元以上,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70亿元;培植1至2个销售额达亿元的国家级企业,3至5个省级企业;创建1至2个国家驰名商标,5至8个省著名商标;建设投资额超5000万元的茶文化旅游项目2至3个,超亿元的1至2个,重点完成信阳茶博园、茶示范园、南湾盛典天下茶道旅游项目和茗阳天下茶博馆等建设工作。<br> 2006-2007年,全市茶叶生产基地面积由65万亩发展到80万亩,其中发展无性系优良品种茶叶生产基地5万亩,建设标准化有机生态茶叶生产基地10万亩。茶农因种茶人均收入1796元,占全市农村人均收入的50%,在一些茶叶生产专业村,种茶收入占农民收入的90%以上,茶叶已成为信阳山区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是富民强市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br> 近年来,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关心支持下,信阳市上下紧紧围绕省、市茶产业发展规划,强力推进茶产业不断做大做强,茶产业呈现又快又好发展的良好局面,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截至2016年底,全市茶园面积达210万亩,茶叶产量达5.95万吨。其中,红茶产量7740吨,其他茶类产量2660吨,已形成绿茶、红茶比翼齐飞,其他茶类并肩发展的可喜局面。资料表明,全市现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企业2家,省级企业17家,市级企业74家,中国茶行业百强企业9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7个;现有茶叶从业人员超过120万人;茶农人均种茶收入超过5500元。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评估显示,信阳毛尖品牌价值59.91亿元,居2017全国茶叶品牌第二位。<br>
== '''地理条件''' ==
 
信阳对茶树生长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年平均气温为15.1℃,一般年份界于14.5℃至15.5℃之间。3月间下旬开始,日均温达10℃,可持续220多天,直到11月下旬才下降。有效积温达4864℃,80%的年份为4683℃。4至11月的月平均气温为20.7℃,最热的7月份均温为27.7℃,最冷的1月份月均温为1.6℃。信阳的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134.7mm,而且多集中在茶季。4—11月的光照时数为1592.5小时(占全年总时数的73%),太阳辐射量为89.25千卡/cm2,有效辐射量为43.74千卡/cm2。
== '''主要产地''' ==
 
信阳毛尖产地来源的域区界定如下:北到淮河;南到大别山北坡的谭家河、李家寨、苏河、卡房、箭厂河、田铺、周河、长竹园、伏山、苏仙石、陈琳子等乡镇沿线;西到桐柏山与大别山连接处的王岗、高梁店、吴家店、游河、董家河、浉河港等乡镇沿线;东到固始县泉河流域的陈集、泉河铺、张广庙、黎集等乡镇。具体包括:浉河区、平桥区、罗山县、光山县、新县、商城县、固始县、潢川县管辖的128个产茶乡镇。北纬31°23′—32°24′,东经113°45′—115°55′。
== '''品质特点''' ==
 
信阳毛尖的色、香、味、形均有独特个性,其颜色鲜润、干净,不含杂质,香气高雅、清新,味道鲜爽、醇香、回甘,从外形上看则匀整、鲜绿有光泽、白毫明显。外形细、圆、光、直、多白毫,色泽翠绿,冲后香高持久,滋味浓醇,回甘生津,汤色明亮清澈。优质信阳毛尖汤色嫩绿、黄绿或明亮,味道清香扑鼻,劣质信阳毛尖则汤色深绿或发黄、混浊发暗,不耐冲泡、没有茶香味。
== '''主要品种''' ==
 
根据信阳毛尖的生长季节,当地人习惯以鲜叶采摘期为标准,将其划分为春茶、夏茶和秋茶(白露茶)。
'''春茶'''<br> 
一般指当年5月底之前采制的茶叶。茶树休养生息一个冬天后,春茶新梢芽叶肥壮,叶质柔嫩,毫毛多,叶片中有效物质含量丰富,是全年品质最好的时期。当地人习惯按春茶生长期将其分为明前茶、雨前茶和春尾茶。
春天末期(阳历5月底)前采制的茶。和明前茶、雨前茶相比,条形稍差,但是耐泡好喝,价位相对比较便宜。当地人喝的普通茶叶大多是春尾茶。
'''夏茶'''<br> 
指6-7月底采制的茶叶,随着温度升高,茶叶也迅速生长。叶片中可溶物减少,咖啡碱、花青素、茶多酚等苦涩味物质增加。因此,夏茶味道微苦涩,香气不如春茶浓。叶子泡出来比较大、宽。但夏茶耐泡,价位便宜。
'''秋茶'''<br> 
8月以后采制的当年茶叶,称为秋茶,也叫白露茶。秋季的茶树经过春、夏两季采摘,新长出的叶片内所含物质相对减少,叶色泛黄,大小不一,滋味、香气都较平淡。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甘醇清香味。
== '''加工工序''' ==
 === ''' 茶叶采摘''' === 
采茶期分三季:谷雨前后采春茶,芒种前后采夏茶,立秋前后采秋茶。谷雨前后只采少量的“跑山尖”,“雨前毛尖”被视为珍品。
信阳毛尖对盛装鲜叶的容器也很注意,用透气的光滑竹篮,不挤不压,并要求及时送回荫凉的室内摊放2-4小时,趁鲜分批、分级炒制,当天鲜叶当天炒完。
=== ''' 现代机械工艺''' ===<br>
'''筛分'''
复烘仍在烘干机中进行,温度以(90~100)℃为宜,含水量在6% 以下。
=== ''' 传统手工工艺''' ===<br>
'''筛分'''
== '''价值功能''' ==
 
据中国茶科所对车云、集云、黑龙潭等几个名山的春茶一级毛尖茶样的生化分析,氨基酸含量为3.62 ~4.34%,咖啡碱4.06~4.73%,儿茶素117.71~146.38mg/g,茶多酚20.02~21.87%。茶水浸出物,一般为43%左右,高的达46.5%,高出国家标准≥39%。
== '''品茗指南''' ==
 
=== '''信阳毛尖茶泡法''' ===
'''信阳毛尖十道茶的程序:'''
* 第一道:鉴赏佳茗毛尖茶。从茶盒中取出新茶,置放于赏茶盘中。* * 第二道:泡茶玉液龙潭水。泡茶选用龙潭泉水或纯净水,冲泡信阳毛尖,水温在80度左右。俗话说:“老茶宜沏,嫩茶宜泡”。* * 第三道:烫壶温杯洁器具。用随手泡向茶壶中注水,然后将壶水倒入茶海,依次倒入闻香杯、品茗杯、再用茶筷夹住杯子,清洁茶具。* * 第四道:毛尖入壶吉祥意。向壶中注入少量水,采用“中投法”,用茶匙将茶叶轻拨入壶内。* * 第五道:重洗仙颜涤凡尘。信阳人喝茶,讲究头道水、二道茶,为了更清洁卫生,要把这第一道茶水倒掉,又叫洗茶。* * 第六道:浸润毛尖露芳容。采用“回旋注水法”向壶中注水少许,浸润茶芽,称为温润泡。* * 第七道:回青沏茶表敬意。将水注入壶内,下提拉注入,反复三次,雅称“凤凰三点头”,然后用壶盖轻轻拂去茶汤表面泡沫,称为“春风拂面”。* * 第八道:玉液回海待君品。将壶中茶水迅速倒入茶海内,使茶汤分离,浓淡均匀。* * 第九道:平分秋色人茶盏。将茶海里茶水依次斟入闻香杯,斟茶七分满,留下三分情。* * 第十道:敬奉宾客一杯茶。向宾客献茶,茶艺师要与宾客一同品茶。品茶可采用“三龙护鼎”式端杯手法,先观汤色之均匀、嫩绿、明亮,然后品滋味及润喉,分三口品下。即一润唇、二润舌、三润喉。
'''茶的苦与涩'''<br>
== '''选购技巧''' ==
 
=== '''购买标准''' ===
== '''等级标准''' ==
 
=== '''信阳毛尖茶叶质量分为以下几个等级标准:''' ===
* 珍品:85%以上为单芽,其余为一芽一叶初展,春采。外形条索紧秀圆直,嫩绿多白毫,匀整,汤色嫩绿明亮,香气嫩香持久,滋味鲜爽,叶底嫩绿鲜活匀亮。* * 特级:85%以上为一芽一叶初展,其余为一芽一叶,春采。外形条索细圆紧尚直,嫩绿显白毫,匀整,汤色嫩绿明亮,香气清香高长,滋味鲜爽,叶底嫩绿明亮匀整。* * 一级:70%以上为一芽一叶,其余为一芽二叶初展,春采。外形条索圆尚直尚紧细,色泽绿润有白毫,较匀整,汤色绿明亮,香气栗香或清香,滋味醇厚,叶底绿尚亮尚匀整。* * 二级:60%以上一芽一二叶初展,其余为一芽二叶或同等嫩度的对夹叶,春采。外形条索尚直较紧,色泽尚绿润稍有白毫,较匀整。汤色绿尚亮,香气纯正,滋味较醇厚,叶底绿较匀整。* * 三级:60%以上一芽二叶,其余为同等嫩度的单叶,对夹叶或一芽三叶,春采。外形条索尚紧直,色泽深绿,尚匀整。汤色黄绿尚亮,香气纯正,滋味较浓,叶底绿较匀。* * 四级:60%以上一芽二叶,其余为一芽三叶及同等嫩度的单叶或对夹叶,夏秋采。外形条索尚紧直,色泽深绿,尚匀整。汤色黄绿,香气尚纯正,滋味浓略涩,叶底绿欠亮。* == '''存储方法''' ==
== '''存储方法''' ==
1、避高温:温度每升高10℃,茶叶色泽褐变速度增加3倍~5倍。若在10℃条件下存放茶叶,可以较好地抑制茶叶褐变进程,若能在-20℃条件中冷冻贮藏,将大大防止茶叶陈化变质。
密闭冷藏置于干燥无异味处(以冰箱冷藏)为佳。
 
== '''获奖荣誉''' ==
 
唐代,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把信阳列为全国八大产茶区之一。
 
宋代,“淮南茶,信阳第一”,大文学家苏东坡尝遍名茶而挥毫赞道。
 
清代,信阳毛尖茶已为全国名茶之一。
 
1914年,为了迎接1915年巴拿马运河通航而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信阳县茶区积极筹备参赛茶样,有车云茶、贡针茶、白毫茶、已熏龙井茶、未熏龙井茶、毛尖茶、珠三茶、雀舌茶。
 
1915年,信阳毛尖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信阳毛尖从此成为河南省优质绿茶的代表。
 
1958年,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
 
1985年获中国质量奖银质奖。
 
1986年,特级信阳毛尖和一级信阳毛尖荣获国家质量奖银质奖,是年,信阳毛尖再次被评为部优产品,荣获全国名茶称号。
 
1988年,信阳毛尖荣获全国首届优质保健食品最高奖“金鹤杯”奖。是年,信阳毛尖荣获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金奖。
 
1990年,信阳毛尖参加国家评比,取得绿茶综合品质第一名的好成绩,荣获中国质量奖金质奖。
 
1991年,在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上,被授予“中国茶文化名茶”称号。
 
1994年元月,原信阳行署经专家论证,决定将同纬度、同工艺、同质量、同地区生产的毛尖茶统称为信阳毛尖。这是一个科学而明智的举措,起到了“地尽其利、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作用,从而使信阳毛尖产地扩大到9个县(区),形成了中国第一个名优茶生产基地。
 
1999年,信阳毛尖获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
 
2002年信阳毛尖获得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认证。
 
2003年3月,信阳毛尖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注册“信阳毛尖证明商标”,信阳市茶叶协会受信阳市政府委托,成为信阳毛尖的注册人。证明商标是公益性商标,可授权符合条件的单位使用。该证明商标规定:信阳毛尖证明商标的使用范围必须是东至固始县泉河流域、西至桐柏山大别山交界处、北到淮河沿线、南至大别山北侧信阳市行政区域内符合信阳毛尖品质特点和加工工艺的茶叶。
 
2005年通过QS食品质量安全认证,2006年通过HACCP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荣获河南省名牌产品称号。
 
2007年,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郑州),信阳毛尖一举夺得“茶王”称号。同年11月份在日本举办第二届世界绿茶大会上获得6个最高金奖、10个金奖和5个银奖,获2007年“世界绿茶大会”中国区绿茶金奖。
 
2008年 信阳毛尖不仅走俏国内,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远销日本、美国、德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国家内贸部茶叶处处长、国家茶叶专家评委组长于杰说“信阳毛尖为茶叶珍品,在全国100多种绿茶中,获国优金奖的唯有西湖龙井和信阳毛尖两种”并认为“茶香味浓难比毛尖”。
 2010年,由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中国茶叶》杂志、中茶所茶叶网联合组建的中国农产品(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对全国113个茶叶区域品牌价值进行了评估,并发布“品牌价值评估报告”与“品牌价值榜单”。在首次发布的全国83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单中,茶叶品牌价值前三甲: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信阳毛尖。其中信阳毛尖品牌价值为41.39亿元 。2011  2011 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总量达810亿元,平均品牌价值8.62亿元,其中信阳毛尖45.71亿元,位居“品牌价值榜单”第三名 。2013  2013 年,信阳毛尖的品牌价值达到49.1亿元,位居“品牌价值榜单”第四名 。2014  2014 年,信阳毛尖的品牌价值52.15亿元,位居“品牌价值榜单”第三名 。2015  2015 年,信阳毛尖的品牌价值55.73亿元,位居“品牌价值榜单”第三名 。2016  2016 年,信阳毛尖的品牌价值达到57.33亿元,位居“品牌价值榜单”第二名 。2017  2017 年信阳毛尖的品牌价值达到59.91亿元,位居“品牌价值榜单”第二名。  
2019年11月15日,信阳毛尖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
 
2019年12月23日,入选“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
 
== '''茶叶文化''' ==
 
=== '''手工炒茶大赛''' ===
信阳毛尖炒制技艺已经荣列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进一步提高浉河区名优绿茶加工技能,提升名优茶产品档次,营造良好浓郁的信阳茶文化,推进浉河区茶叶产业更好、更快、健康地发展,从2009年开始就举办了首次信阳手工炒茶大赛,获得了大家的好评,2009年9月23日至24日,信阳毛尖首届手工炒茶大赛在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乡如期举行。第二届信阳毛尖手工炒茶大赛在浉河区浉河港镇举行。2011年信阳手工炒茶大赛第三届在谭家河举行。
 
信阳毛尖手工炒茶大赛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竞赛原则,参赛选手自备炒茶把,自选烧火助手,抽签决定比赛顺序和炒锅位置,炒制好的参评茶叶实行无记名编号封存,由评委会按“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五项因子进行评分。
=== '''相关术语''' ===
*
* 纯芽:100%单芽。次芽:纯芽中混有小一芽一叶,茶青不经过筛分制作的茶一般都是次芽。
 
* 包芽:多为一芽一叶,芽头饱满而叶细嫩,属于半长开的茶芽。
 
* 一芽一叶:芽比叶长,即一旗一枪
* 大一芽一叶:叶比芽长,春茶头采后期才有这种茶。
 
* 头采:春茶第一遍茶。
 
* 二采:春茶第一遍茶采后留下的茎叶上发芽而生长的二道茶叶。
 
纯芽多带有兰花香、桂花香、回甘好。
 
次芽多带有板栗香、清香、有回甘。
 
包芽多带有茶清香,微苦。
纯芽:100%单芽。次芽:纯芽中混有小一芽一叶,茶青不经过筛分制作的茶一般都是次芽。
包芽:多为一芽一叶,芽头饱满而叶细嫩,属于半长开的茶芽。
一芽一叶:芽比叶长,即一旗一枪。
大一芽一叶:叶比芽长,春茶头采后期才有这种茶。
头采:春茶第一遍茶。
二采:春茶第一遍茶采后留下的茎叶上发芽而生长的二道茶叶。
纯芽多带有兰花香、桂花香、回甘好;
次芽多带有板栗香、清香、有回甘;
包芽多带有茶清香,微苦;
一芽一叶多清香,茶味重。
 
嫩绿:浅绿嫩黄。
 
黄绿:以绿为主,绿中带黄。
 
细嫩:芽头多。叶子细小嫩软。
 
陈气:茶叶陈化的气息。
 
纯正:茶香不高不低,纯净正常。
 
显毫:茸毛含量特别多。
信阳的名茶,在唐代就有记载,唐代陆羽《茶经》和唐代李肇《国史补》中把义阳茶列为当时的名茶。宋朝,在《宁史·食货志》和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中把信阳茶列为名茶。元朝,据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光州产东首、浅山、薄侧”等名茶。明朝,对名茶方面的记载很少。清朝,茶叶生产得到迅速恢复。清朝中期是河南省茶叶生产又一个迅速发展时期,制茶技术逐渐提升,制茶质量越来越讲究,在清末出现了细茶信阳毛尖。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邑人甘以敬与王子漠、彭清阁等人商量种茶,招股集资,在震雷山成立“元贞茶社”,在历史上的老茶区震雷山北麓垦荒30余亩,种茶树3万多窝,这是近代信阳历史上的第一个茶社 。1910  1910 年甘以敬又邀陈玉轩、王选青、陈相延等人在骆驼店商讨办茶社事宜,在车云山组建“宏济茶社”, 派吴少渠到安徽六安、麻埠一带买茶籽,还请来六安茶师吴著顺、吴少堂帮助指导种茶制茶。制茶法基本上是沿用“瓜片”茶的炒制方法,用小平锅分生锅和熟锅两锅进行炒制。炒茶工具采用帚把,生锅用把长0.5米、把粗0.1米的帚把2个,双手各持1把,挑着炒。熟锅用大帚把代替揉捻。这就是信阳毛尖的最初制作技术 。1911  1911 年,甘以敬又在柳林甘家冲小孙家冲集股,建立“裕申茶社”。 茶商唐慧清到杭州西湖购买茶籽并学习龙井炒制技术。回来后,在“瓜片”炒制法的基础上,又把“龙井”的抓条、理条手法融入到信阳毛尖的炒制中去,改生锅用小把炒制为生熟锅均用大帚把炒制。用这种炒制法制造的茶叶就是当今全国名茶信阳毛尖的雏形 。1913  1913 年,宏济茶社试采,因种植的茶树是从杭州龙井购回的茶籽所生,所以茶社为制出的茶起名为“车云龙井”。 “车云龙井”成为信阳茶叶的第一个品牌。在茶社相继成立,境内茶业透出一片生机之时,传来“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将于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消息。信阳茶人陈善同(字雨人)在当时的缉私拿统领蔡竹贤的支持下,到各茶社串联,并搜集到了境内著名的车云茶、贡针、白毫、雀舌等11种茶样,每种约选3斤,用瓶装交信阳地方道署衙门实业厅所属的商会,转交省出口协会 。1915  1915 年2月,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由车云山采制的信阳毛尖以其外形美观,香气清高,滋味浓醇,独树一帜,获得普遍赞赏。据《信阳工商历史特产资料》记载:“1915年信阳毛尖经该会评判结果,颁给世界茶叶金质奖状与奖章”。
=== '''绿茶大会''' ===
9,73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