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312
次編輯
變更
五音戏
,無編輯摘要
[[File:五音戏.jpg|350px|缩略图|右|<big>五音戏《墙头记》</bi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217/bcd7cba46ec348478a532d21786a0631.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211049288_99956816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2006年,五音戏经 [[ 国务院 ]] 批准列入第一批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名录。
==起源==
五音戏原名" “ 肘鼓子" ” 或" “ 周姑子" ” 戏。(周贻白《中国戏曲论丛》认为," “ 周姑子" ” 为" “ 肘鼓子" ” 讹传)是由边打鼓边歌唱的" “ 秧歌腔" ” 发展起来的。至今传统戏《大裁衣》中还保留着一些原始唱词,如:" “ 我就会打鼓,你就会敲锣,打起锣鼓唱 [[ 秧歌 ]] ,秧歌唱来唱秧歌" ” ,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与山东省境内流行的 [[ 柳琴戏 ]] 、 [[ 茂腔 ]] 、 [[ 柳腔 ]] 、同属于肘鼓子系统。
据老艺人邓洪山(艺名鲜樱桃)(1996年92岁)回忆,他父亲邓九星的老师叫荀兴旺,荀兴旺的老人叫铁笛,铁笛是当时有名的肘鼓子戏小生,从铁笛---荀兴旺---邓九星---邓洪山,四辈相传的时间对照起来,也有二百多年的 [[ 历史 ]] 。
==艺术特色==
五音戏表演时一般是先吐字,后行腔,曲调口语化,腔调 [[ 旋律 ]] 变化较多。其演唱用本嗓,女腔尾音旋律延长,后尾用假嗓翻高,称为" “ 云遮月" ” ,曲调优美质朴,适于抒发多种感情。五音戏的剧词,生活气息、乡土色彩浓厚,群众词汇丰富,具有民间 [[ 口头文学 ]] 的特点。最初,五音戏的表演以二小( ( 小旦、小生) ) 戏、三小( ( 小旦、小生、小丑) ) 戏为主,无文场伴奏,内容多反映民间生活,后经发展增添了文场伴奏,剧目也更为丰富。五音戏的传统剧目颇为丰富,据统计有160余出,主要有《王小二赶脚》、《王二姐思夫》、《拐磨子》、《彩楼记》、《王定保借当》、《墙头记》、《赵美蓉观灯》、《王林休妻》、《乡里妈妈》、《王婆说媒》、《张四姐落凡》、《松林会》、《亲家顶嘴》、《安安送米》等。由于表现的多是当地农村妇女的形象和生活状态,故生活气息强烈,地方特色浓郁,方言纯朴自然,常用 [[ 民间谚语 ]] 和形象比喻,言简意赅,深得一方百姓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