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青阳腔

增加 137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青阳腔 ''' ,中国 [[ 戏曲 ]] 剧种之一,因形成于 [[安徽| 安徽省 ]][[青阳| 青阳县 ]] 境内而得名<ref>[http://www.bjwmb.gov.cn/zxgc/sjjl/t20120502_437615.htm 安徽池州保护“非遗”青阳腔 弘扬传统文化],首都文明网 ,2012-5-2</ref>。大约形成于 [[ 明朝 ]][[ 嘉靖 ]] 年间,兴盛于明 [[ 朝|清]] 两代。目前,青阳腔已经衰微,演出基本停滞。2006年5月20日,青阳腔列入 [[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起源==
《中国大百科全书》载:"青阳腔是在(明)嘉靖年间,因 [[弋阳腔| 弋(阳)腔 ]] 流入当地,与地方语音及民歌小曲结合形成",广为流传。并创造了腔、滚结合的 [[ 歌唱 ]] 形式--"滚调",实现了戏曲声腔上的重大革新,在我国戏曲声腔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传入青阳,吸收其精髓,并与当地 [[ 九华山 ]] 锣鼓佛俗说唱、民歌小曲等民间艺术相融合,"错用乡语,融合土调",冶炼而成富有民间地方特色的青阳腔。因为青阳古属 [[ 池州府 ]] ,故称为"池州调。"
==特色==
青阳腔拙扑、高昂、刚健、原始,它不用 [[ 管弦 ]] 伴奏,一般是用 [[ ]][[ ]] 伴唱,一唱众和,杂白混唱,腔滚结合(滚调),唱腔灵活多样,曲调清秀婉转,戏曲语言、唱词通俗易懂,尤为平民百姓所喜爱。
青阳腔属 [[ 南戏 ]][[ 高腔 ]] 体系,其行当继承了古南戏的脚色体制,有生、旦、净、末、丑、外、贴7个行当,后来又增加了小、夫两个角色。其表演讲究"文戏武唱",娱乐性、趣味性强,火爆热闹,常穿插表演窜刀门、盘吊杆、翻高台、跳火圈等 [[ 技艺 ]] 。青阳腔中还有各种纸质 [[ 面具 ]] ,在舞美上极具特色。
青阳腔在声腔上属南曲五声系统,其演唱特征:①用锣鼓伴唱,不用管弦;②一唱众和, [[ 独唱 ]] [[ 帮腔 ]] 结合;③运用腔滚结合的歌唱方法--滚调<ref>[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EUJE27240525D87C.html 青阳腔是流传于安徽,江西等地的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网易, 2019-11-22</ref>。
青阳腔的剧目上起元明南戏,下到后世的各种文人传奇,数量众多, [[ 历史 ]] 上曾出现过《词林一枝》、《摘锦奇音》、《玉谷新簧》、《徽池雅调》等一批青阳腔剧目刊本,现在能收集到的青阳腔大小剧目有94个。青阳腔演唱时一般只用 [[ 大鼓 ]] [[ 大铙 ]] [[ 大锣 ]] 等伴奏而不用管弦,独唱与帮腔结合,一唱众和,同时在演唱中运用"滚调"的方法,在唱腔中加入" [[ 滚白]]"和"滚唱",形成长于叙事的特点。其唱腔灵活多样,语言通俗易懂,极大地提高了戏曲声腔的可塑性和表现力。
==参考文献==
110,93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