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藏戏

增加 203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藏戏 ''' ,是集 [[ 戏剧 ]] [[ 音乐 ]] [[ 文学 ]] [[ 舞蹈 ]] 为一体的综合性 [[ 艺术 ]] [[ 藏语 ]] 称作“阿吉拉姆”,意为“仙女阿姐”。藏戏的表演艺术家被称为“拉姆娃”,意思是“藏戏之人”。 [[ 噶举派 ]] 僧人唐东杰布被奉为藏戏的祖师。
藏戏包含多个各具特色的流派剧种,是一个庞大的 [[ 歌舞剧 ]] (戏曲)系统<ref>[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xzdwhys/2008-07/01/content_15917009.htm 藏戏的几大剧种],中国网,2008-7-1</ref>。藏戏起源于公元8世纪的白面具跳神仪式,成熟于14、15世纪,14世纪噶举派僧人 [[ 唐东杰布 ]] 被奉为藏戏的祖师。17世纪时,第五世达赖喇嘛将其从宗教跳神仪式中分离出来成立职业剧团,表演经艺术加工的 [[ 民间故事 ]] [[ 佛教 ]][[ 故事 ]] ,随后流传至 [[ 四川 ]] [[ 青海 ]] [[ 甘肃 ]] [[ 云南 ]] [[ 印度 ]] [[ 不丹 ]] [[ 藏族 ]] 聚居地区,为中国少数民族中历时最为久远、流传最为广泛的剧种之一。藏戏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 [[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
==起源==
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 [[ 青藏高原 ]] 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 [[ 文化传统 ]] 、方言语音的不同,它拥有众多的 [[ 艺术品 ]] 种和 [[ 流派 ]] 。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它通过来卫藏宗寺深造的僧侣和朝圣的群众远播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语地区,形成青海的 [[ 黄南藏戏 ]] 、甘肃的 [[ 甘南藏戏 ]] 、四川的 [[ 色达藏戏 ]] 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国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戏流传。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姊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 [[ 神话故事 ]] ,故而得名<ref>[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0-09/03/nw.D110000gmrb_20100903_3-04.htm 面具会唱歌],光明数字报, 2010-9-3 </ref>。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藏戏原系广场剧,只有一 [[ ]] [[ ]] 伴奏,别无其他 [[ 乐器 ]]
==演出==
演出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顿”,主要是开场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为“雄”,主要表演正戏传奇;第三部分称为“扎西”,意为祝福迎祥。
藏戏的传统剧目相传有“十三大本”,经常上演的是,即《 [[ 文成公主 ]] [[ 诺桑法王 ]] [[ 朗萨雯蚌 ]] [[ 卓娃桑姆 ]] [[ 苏吉尼玛 ]] [[ 白玛文巴 ]] [[ 顿月顿珠 ]] [[ 智美更登 ]] 》等“八大藏戏”,此外还有《日琼娃》《云乘王子》《敬巴钦保》《德巴登巴》《绥白旺曲》等,各剧多含有佛教内容。
藏戏的服装从头到尾只有一套,演员不 [[ 化妆 ]] ,主要是戴 [[ 面具 ]] 表演。藏戏有白面具戏、蓝面具戏之分。蓝面具戏在流传过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 [[ 觉木隆藏戏 ]] [[ 迥巴藏戏 ]] 、香巴藏戏、 [[ 江嘎尔藏戏 ]] 四大流派。
==参考文献==
111,88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