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苕溪

增加 4,28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div>
'''苕溪''' <ref>[https://www.xuehua.us/2018/09/05/%E5%A4%A7%E5%AE%B6%C2%B7%E6%A0%96%E6%BA%AA%EF%BD%9C%E5%9C%A8%E8%8B%95%E6%BA%AA%EF%BC%8C%E8%AE%A9%E7%94%9F%E6%B4%BB%E8%AF%97%E6%84%8F%E6%A0%96%E5%B1%85/ 大家·栖溪|在苕溪,让生活诗意栖居],雪花新聞,2018-09-05</ref> ,秋時兩岸多[[苕花]],其白如雪,故稱其為「'''苕溪'''」,也稱為「'''苕水'''」。在[[浙江省]]北部,為著名[[浙江八大水系之一]],是[[太湖流域]]的重要支流 ,属于 [[ 长江流域 ]] 的一部分,是[[中國]][[浙江省]]西北部一条[[河流]],注入[[太湖]]。 源於浙江省天目山,分[[東 ]]和[[西苕]] 溪幹流長158公裏 於吳興縣匯合注入[[太湖]]。秋時兩岸多[[苕花]] 流域面積4576平方公裏 其白如雪 河道落差779米 故稱為「'''苕溪'''」。也稱為「'''苕水'''」 平均坡降4.9‰
== 名稱地理範圍== 流域 内盛长覆盖[[ 芦苇临安区]] ,秋天芦花飘飞而得名<ref>东部、[https://www.xuehua.us/2018/09/05/%E5%A4%A7%E5%AE%B6%C2%B7%E6%A0%96%E6%BA%AA%EF%BD%9C%E5%9C%A8%E8%8B%95%E6%BA%AA%EF%BC%8C%E8%AE%A9%E7%94%9F%E6%B4%BB%E8%AF%97%E6%84%8F%E6%A0%96%E5%B1%85/ [余杭区]] 家·栖溪|在苕溪,让生活诗意栖居部、[[德清县]]、[[安吉县]]、[[长兴县]]、[[湖州市]] ,雪花新聞,2018-09-05</ref>
==流域概況==流域覆盖临安区 *上游源出于[[天目山]],由[[ 苕溪]] 、[[ 余杭区西苕溪]] 大部、两支组成,两溪在[[ 德清县湖州市]] [[ 安吉县吴兴区]] 城区汇合,合流后称苕溪,向北流15公里,分70多条港汊注入[[ 长兴县太湖]] *苕溪,由東 西二苕溪組成,因兩條溪大小相仿,又有[[ 姐妹溪]]之美名,为太湖主要水源之一。*東西苕溪遠在 湖州 城東匯合,經大錢口入[[太湖]] ,興建東苕溪導流工程後,兩溪在湖州城西杭長橋匯合經長兜港、機坊港入太湖,太湖流域治理工程實施後,兩溪在湖州市白闕塘橋匯合經長兜港註入太湖。*東、西兩苕水系在東部平原散作千港萬湖,形成密集的河網湖群,天目山脈尾閭的青山翠峰在岸相映,構成這一地區特有的秀麗勝景,所謂"水逶迤而清深,山連屬而秀拔",即所謂"山水清遠"
== 水系防洪工程=====東苕溪===上游源出 *也是浙江[[洪害]]嚴重的河流之一。全長151公裏,自南而北蜿蜒 杭嘉湖地區的西部,左依崇山峻嶺,右接平原低地,居高臨下,勢如建瓴。控製洪水得宜則水利興,失控則杭嘉湖並受其害。*[[杭嘉湖平原]]素稱[[ 天目山魚米之鄉]], 唐代就有"嘉禾一穰,江淮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為之儉"① 的說法,現在是浙江主要商品糧基地之一,而杭州更是全浙歷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因此,[[ 苕溪]] 安瀾與否,對杭嘉湖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發展關系重大。*自古及今,杭嘉湖水利均以治苕為急務,代不乏人,史不絕書,留下了南湖、北湖和西險大塘等著名的古水利工程。但歷代治標者眾,治本者鮮,加之圍湖墾種,堤塘失修,每遇山洪暴發,往往湖溢塘決,洪水一瀉數十百裏,釀成巨災。*建國以來,針對東苕溪河流特徵,採取"上蓄、中分 [[ 下泄"的治理方針,統籌規劃,標本兼治,上遊興建一批大、中、小型水庫,中遊改造南湖、北湖,全線加固 西 險大塘,下遊興辦導流入湖(太湖)工程,同時改建增建沿溪涵閘,發展機電排灌,建設農田圩堤。而今東 苕溪]]两 流已初步形 一個較為完備的攔、滯、御、導、排的防洪體系,為減輕杭嘉湖平原的洪澇,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提供了有力保障。 ===西苕 ===*發源于天目山北坡,上遊崇山峻嶺,溪行山谷間,為山溪性河流;安城至梅溪,河道坡勢由陡轉緩,屬過渡性河段;梅溪以下為平原河流,白雀塘橋以下為東西苕溪會合後的尾閭。西苕溪幹流長139公裏,流域面積2268平方公裏。*西苕溪中上遊[[ 安吉縣]]是著名的"竹鄉",竹林面積佔全縣總面積的1/4,年產商品竹佔全國商品竹總量的1/10,農田主要分布在西苕溪兩岸;下遊長興縣、 湖州市郊區,平原廣袤,河道密布,是杭嘉湖"魚米之鄉"的組成部分。*西苕溪除主源西溪外,較大的支流有[[南溪]]、[[遞鋪港]]、[[渾泥港]]、[[曉墅港]][[ 吴兴区和平港]] 。幹流安 区汇合 以下,山勢逐漸展開,分布有斷續河谷小平原,開始築堤防洪。左岸梅溪至霅水橋間有小溪口、港口、午源渡、胥倉橋等四個口子,分流為泥橋港、姚家港、陳橋港、裏塘港、深大港、午源渡港、胥倉港等7條水道(原有11條,已淤塞4條),分泄洪流,經長興平原排入太湖。到1989年尚有泥橋港(小溪川)、胥倉港、霅水橋港存在,其餘均已淤塞。由于這些水道和縱橫交叉的分割,形成了為數眾多、環水築堤的區,大的萬餘畝,小的數十畝。*建國前,西苕溪防洪單一憑藉堤,區規模小,堤線長,防洪負擔重,防洪能力很低,歷史上災患頻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進行 后称 域治理,上攔下泄,聯並,堤防整修加固,河道清障、浚拓,防洪能力有較大提高。到80年代末,沿西 苕溪 兩岸大堤達到1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沿支流及分洪河道兩岸的內達到5~1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 ==整治建設==新中國成立以來 向北流15公里 以水利為要務 分70多条港汊注 大量資金和人力物力,在東、西苕溪上遊先後興建[[青山]]、[[賦石]]、[[ 太湖老石坎]] 、[[對 宽80-160米, 口]]等15座大中型 深7-8米 中下遊[[截彎取直]],新增南、北湖分洪閘,興建排澇機埠,加固圍堤,開挖導 域总 港;加固加高西險大塘,對苕溪進行全 积5917平方公里 整治 为太湖主要水源之一 災害明顯減少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680 中國地理類志]]
4,92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