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雲雀

增加 1,03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雲雀'''([[學名]]:''Alauda arvensis '')又稱'''叫天子'''、'''告天子'''、'''告天鳥'''、'''阿蘭'''、'''大鷚'''、'''天鷚'''、'''朝天子'''等,隸屬於[[鳥綱]],[[雀形目]],[[百靈科]],[[雲雀屬]]。共有4個物種,云雀是一類鳴禽,云雀體形似[[蒙古百靈]],但個體較小,體長約19cm 左右,上體黑褐色,翅、尾各羽外緣淡棕色。最外側一對尾羽近純白色,緊挨著的一對外羽瓣為白色。下體白色,胸部淡棕色並有多數黑褐色斑點。其生活習性與蒙古百靈基本相似,云雀羽色雖不華麗,但鳴聲婉轉,歌聲嘹亮,能與蒙古百靈媲美,素有“南靈”之稱,是[[中國]]著名的籠鳥,在國外也深受養鳥者歡迎。
雲雀是丹麥、法國的國鳥。
<ref >{{cite web |url=https://https://kknews.cc/travel/v9rzmqq.html | title= 日本的國鳥 | language=zh | date=2016-12-20  | publisher=每日頭條 | author=  | accessdate=  }}</ref>
== 特徵 ==
雲雀屬,共有4個物種,是一類鳴禽。體型及羽色略似麻雀,雄性和雌性的相貌相似。背部花褐色和淺黃色,胸腹部白色至深棕色。外尾羽白色,尾巴棕色。後腦勺具羽冠,適應於地棲生活,腿、腳強健有力,後趾具1長而直的爪;跗跖後緣具盾狀鱗;以植物種子、昆蟲等為食,常集群活動;繁殖期雄鳥鳴囀洪亮動聽,是鳴禽中少數能在飛行中歌唱的鳥類之一。求偶炫耀飛行複雜,能「懸停」於空中;在地面以草莖、根編碗狀巢,每窩產卵3~5枚,孵化期10~12天。生活在草原、荒漠、半荒漠等地。
<ref >{{cite web |url=https://kknews.cc/zh-tw/pet/8lxkn64.html | title= 雲雀 | language=zh | date=2018-03-25  | publisher=每日頭條 | author=  | accessdate=  }}</ref>
== 特徵 ==
云雀属于小型鸣禽,体长大约15~20厘米。雌雄羽色相似,上体沙棕色或皮黄色,有的沾有灰褐色、具黑褐色羽干纹,其中头、枕、后颈及尾上覆羽黑褐色干羽较细,背部黑褐色羽干纹较粗。羽缘棕色或红棕色,头顶羽毛稍延长形成短的羽冠,具细纹,受惊时羽冠耸起较明显。眼先和眉纹白色或棕白色,颊和耳羽淡棕色杂以黑色细纹。翅上覆羽黑褐色具棕色羽缘和先端。飞羽黑褐色,尾上覆羽水棕色,最外侧一对飞羽近白色。其余尾羽黑褐色具白色羽缘。下体白色,胸多棕白色密缀黑褐色羽干纹,两胁微沾棕色,有的亦具棕褐色纵纹。内侧飞羽(三级飞羽)较长;尾羽中等长度,具浅叉,外侧尾羽常具白色。虹膜深褐色;嘴黑褐色;脚肉褐色。
与鹨类的区别在尾及腿均较短,具羽冠且立势不如其直。与日本云雀容易混淆。与小云雀易混淆但体型较大,后翼缘较白且叫声也不同。
大小量度:体重♂23~45g,♀25~40g;体长♂151~192mm,♀163~189mm;嘴峰♂10~13mm,♀10~13mm;翅♂102~118mm,♀98~116mm;尾♂62~81mm,♀63~78mm;跗蹠♂20~26mm,♀20~26mm。(注:♂雄性;♀雌性)
== 繁衍 ==
繁殖期為 3 月至 6 月,築巢於地面,選擇視野較佳的短草叢聚處,利用短草作為保護與掩飾。從收集材料、運送、編織等都由雌鳥獨立完成,而雄鳥則負責警戒及保衛。以細草莖編織而成,內襯草類花穗,巢形如碗狀,每窩產卵 2 至 4 枚。由雌鳥單獨孵育 10 至 12天,雄鳥則在領域內以原地鳴唱及飛唱的方式保衛領域。繁殖期的雌鳥在離開巢位時,先將頭冠豎起,直接衝飛出去;返回時先在地面躲躲藏藏的跑一段路,將頭冠放平,潛行進入巢中,轉身將頭面向巢口坐在卵上抱孵。這個作法可以避免掠食者發現巢的位置。如果附近出現入侵者,巢中的雌鳥會伏下身體保持不動,靠著身上與附近乾燥地面相似的保護色來躲過危險。如入侵者太過接近,則會自巢中衝出,在地上跛足前進,並將翅膀張開做擬傷行為,以將威脅誘走。(袁孝維 1986)卵呈短橢圓形,底色淺黃褐色,表面布滿深淺不一的巧克力色雜斑,斑集中在鈍端,平均重量 2.8 ± 0.4g (n=20),大小為 21.6 × 16.3mm (n=29)。(袁孝維 1986)雌雄鳥共同分擔餵食雛鳥的工作,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當親鳥接近巢時,雛鳥會張開嘴部,振動口內舌瓣、拍動雙翅發出乞食聲。餵食完畢雛鳥將尾部抬高在巢緣排出糞囊,親鳥將其攜至遠處棄置。約經 10 天之後幼鳥即可離巢,此時尚無飛行能力,仍由親鳥餵食。15天大的幼鳥已有極佳的飛翔能力,可在空中繞圈飛行 1 至 2 分鐘。
<ref >{{cite web |url=https://taieol.tw/pages/74629 | title= 小雲雀(本島亞種) | language=zh | date= 2013-05-10  | publisher=臺灣生命大百科 | author=  | accessdate=  }}</ref> == 外觀相似性 ==本種與歐亞雲雀 (A. arvensis) 合成超種,兩者也曾被認為是同種,歐亞雲雀的日本亞種(A. a. joponica) 由於羽色及生理結構與小雲雀相似,有時也被認定是小雲雀的亞種。本種地理分布的變異,由北至南有體型變小的趨勢,Dickinson (2003) 共列有13個亞種,但 Alstrom (2004) 則僅列8個亞種,將其中曾經命名的 punjaubi (分布於[[巴基斯坦]]及[[印度]]西北) 及 transcaspia ([[土耳其]]) 合併至 A. g. inconspicua。dharmakumarsinhjii(印度中西部),aus t ral i s (印度西南部),herber t i (中南半島東部) 併入指名亞種,s a l a ( 海南島) 併入 A. g. c o e l i v o x , 而wolfei ([[菲律賓]][[呂宋]]) 合併至[[台灣]][[亞種]] A. g.wattersi。台灣有2 個亞種。台灣本島僅有 A. g .wattersi,Dickinson (2003) 認為這是[[台灣]]特有亞種,但Alstrom (2004) 認為菲律賓族群也同為 A. g. wattersi。澎湖群島則有 A. g. coelivox,首先由 La Touche (1922) 發現,並命名為 A. g.pescadoresi 及稍後更正為 A. g. pescadoresiana(La Touche 1930)。但後來本亞種被認為與分布於中國東南、華南、[[海南島]]及[[越南]]北部者為同一亞種。
== 參考來源 ==
1,97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