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戴震

增加 7,192 位元組, 6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明清人物信息框 | 姓名 = 戴震 | 原名 = | 圖片名稱 = Dai Zhen.png | 圖片大小 = 220px | 圖片說明 = 《清代學者像傳》第二集《…”
{{明清人物信息框
| 姓名 = 戴震
| 原名 =
| 圖片名稱 = Dai Zhen.png
| 圖片大小 = 220px
| 圖片說明 = 《[[清代學者像傳]]》第二集《戴震像》,楊鵬秋繪
| 最高職務 = 翰林院庶吉士
| 國家 = 大清
| 爵位 =
| 籍貫 = [[安徽省]][[休寧縣]]
| 族裔 = 漢族
| 旗籍 =
| 字號 = 字慎修,一字東原
| 諡號 =
| 出生日期 = [[雍正]]元年十二月二十四<br>即1724年1月19日
| 出生地點 = [[安徽省]][[休寧縣]]
| 逝世日期 = [[乾隆]]四十二年五月二十七<br>即1777年7月1日
| 逝世地點 = [[北京|京師]]
| 墓葬 =
| 配偶 =
| 親屬 =
| 出身 =
* 乾隆四十年乙未科同進士出身
| 經歷 =
| 著作 =
* 《戴氏遺書》等
}}

'''戴震'''({{bd|1724年|1月19日|1777年|7月1日|catIdx=D戴}}),[[中國]][[清代]][[語言學家]]、[[思想家]]。字慎修,號東原,[[安徽]][[徽州]][[休寧]]隆阜(今[[黃山市]])人,曾六次[[會試]]未中。<ref>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ref>晚年因學術成就顯著,[[乾隆帝]]特招入館任《[[四庫全書]]》纂修官,賜同[[進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
== 生平 ==
戴震生於雍正元年十二月二十四(1724年1月19日),小時聰敏,過目成誦,十歲讀《大學章句》至「右經一章」以下,問私塾老師說:「此何以知其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其為『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師應之曰:「此朱文公所說。」但戴震接著指出周朝離宋朝有兩千年之遙,為什麼朱子能知道這些事呢?問得老師無言以對。<ref>《國朝漢學師承記》(清)江藩 著 中華書局1983版,第八十五頁</ref>

戴震是[[音韻學]]家[[江永 (人物)|江永]]的弟子。他對[[經學]]、[[天文]]、[[地理]]、[[歷史]]、[[數學]]、[[機械]]、[[水利]]、[[生物]]及古代器物都有研究,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乾隆二十年(1755年)夏,戴震初識[[紀昀]],戴震後來幾次到京師都住在紀昀家。紀昀出資將戴震的《考工記圖》付梓,並為之作序。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設館於[[禮部尚書]][[王安國]]家,教授[[王念孫]]讀經。次年,結識[[惠棟]]於[[揚州]][[轉運使]][[盧文弨]]署內。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中式[[舉人]]。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成《[[原善]]》三卷。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因紀昀的推薦為《[[四庫全書]]》纂修官。乾隆四十年(1775年),為乾隆帝特許,經殿試,賜同進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未及[[散館]]授官而病卒。紀昀有詩懷念:「披肝露膽兩不疑,情話分明憶舊時。」[[洪榜]]為戴震寫行狀稱:「抱經世之才,其論治以富民為本」。
== 學術 ==
戴震對於[[汉语音韻學]]很有研究,創立了古音九類二十五部之說以及陰陽入對轉的理論。此外,他也精通[[訓詁學]]。四十歲後開始質疑[[宋學]],進而力抨宋代理學家。<ref>[[侯外廬]]《中國思想史綱》:“戴震的學術思想,依據他對宋學態度的變化,大體可以四十歲為界際,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雖力倡漢學,但不排斥宋學;後期獨標經學新義以力攻宋學。”</ref>以為程、朱論理摻雜佛老,不復先秦儒學宗旨,晚年所著《[[孟子字義疏證]]》,全面否定了程朱思想。

戴震在《孟子字義疏證》一書中批駁了程朱理學的「存天理,滅人欲」主張,並指出,宋儒輕言天理、公義,而輕「民之飢寒愁怨、飲食男女、常情隱曲之感,言雖美,而用之治人,則禍其人。」<ref>《孟子字義疏證‧權》,《戴震全書》卷六,黃山書社1995年版,第217頁。</ref>於是,理學以理殺人,「適成忍而殘殺之具」,極大地壓抑了人的天性,扭曲了道德、文章:「夫詖辭邪說之深入人心,必害於事,害於政,天下披其禍而莫之能覺也。」<ref>《孟子字義疏證‧權》,《戴震全書》卷六,黃山書社1995年版,第215頁。</ref>可謂是「酷吏以法殺人,後儒以理殺人」<ref>《與某書》,《戴震全書》卷六,黃山書社1995年版,第496頁。</ref>。

戴震對道學的批判,延續了清初[[王夫之]]等人的套路,在文字、考辨的基礎上,提出了人乃血氣之軀,道德也無非“不過”、“不及”之論,是人類天性的合理調節,是自然需要的合理表達,由此改變了體用兩分,倫理為体,人慾為氣,由私欲害理推導出理慾對立的本體論,恢復儒學本來面目和倫理的原初意義。

在否定了朱熹的形而上學本體論的過程中,戴震發揮了[[張載]]以來所形成「天道-性-人道」体用一體的説法,形成了「天道論」這一世界圖式。由此戴震得出結論:天道無非氣化流行之變,「氣」即「道」,体用唯一的説法:「形而上」之「道」,即「未成形質」以前之「氣」;「形而下」之器,即「已成形質」以後之物,形式與質料互為條件,陰陽消長相為基礎,理學所謂「理在事先」不過是私心自用,偏執形式而已。戴震這一對体用一體的繼承所發展出來的「天性論」充滿了人性的關懷和肯定,極大地解放了籠罩「去人欲、存天理」的理學桎梏之下的人心思想。同時,戴震與章學誠並稱清代學術史與思想史上兩大高峰,以漢學為宗,發揮了六經皆史的治學方法,開創了儒家學術思想由「尊德性」向「道問學」的歷史轉向。

[[章太炎]]是推重戴震的第一人,「銓次諸儒學術所原,不過惠、戴二宗」。<ref>吳承仕:《章炳麟論學集》</ref>又說戴學源於[[荀子]]。從章太炎開始,戴震的哲學才進一步為人所注意。[[胡適]]著《戴東原的哲學》,認為戴震建立起「清朝學術全盛時代的哲學」,「可說是宋明理學的根本革命,也可以說是新理學的建設——哲學的中興。」

[[姚鼐]]與戴震共修《《四庫全書》時,欲事戴為師遭到拒絕,<ref>《戴東原先生全集》,卷9,《與姚孝廉姬傳書》</ref>姚鼐於是攻擊戴學「破碎不通」,甚至罵戴將「身滅絕嗣,此殆未可以為偶然也」。<ref>姚鼐,《再覆簡齋書》,《惜抱軒全集》卷6</ref>戴震「反宋儒」、「反朱熹」,故不為[[錢穆]]所喜。[[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認為︰“然東原斥程朱即所以發揮程朱,實齋(章學誠)宗陸王即所以叛離陸王,取徑雖異,旨則歸一,則兩家之貌異緩和疼不能掩其心同。”戴震撰有《汾州府志》和《汾陽縣誌》,其間與章學誠發生過激烈的爭論。余英時謂:“東原謂方志當重地理沿革,這裡顯然表現出了一種狹義的考證觀點。蓋東原治《水經注》有年,即移《水經注》之法於方志之纂修也。”後世出版有《戴震文集》、《戴震集》等。
45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