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09
次編輯
變更
王越(明朝)
,创建页面,内容为“File:Df7f00e93901213f887e8fe853e736d12f2e9520.jpg|300px|缩略图|右|[https://imgsa.baidu.com/forum/w%3D580/sign=ff8cea138d82b9013dadc33b438da97e/df7f00e93901213f…”
[[File:Df7f00e93901213f887e8fe853e736d12f2e9520.jpg|300px|缩略图|右|[https://imgsa.baidu.com/forum/w%3D580/sign=ff8cea138d82b9013dadc33b438da97e/df7f00e93901213f887e8fe853e736d12f2e9520.jpg 原图链接] [https://tieba.baidu.com/p/4208821726?pid=80474853986&see_lz=1&red_tag=3285181787&traceid= 来自百度贴吧]]]
{{明清人物信息框
| 姓名 = <center>王越</center>
| 别名 = 王悦、王襄敏、王威宁
| 圖片名稱=
| 圖片大小=
| 圖片說明 =
| 最高職務 =大明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掌都察院事
| 國家 = 大明
| 前任 =
| 繼任 =
| 爵位 = 威宁伯
| 籍貫 = 直隶大名府濬县
| 族裔 = 漢族
| 旗籍 =
| 字號 = 字世昌
| 諡號 = 襄敏,追赠:太傅
| 出生日期 = [[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12月3日)
| 出生地點 = [[大名府]]浚县
| 逝世日期 = [[弘治]]十一年(1499年1月12日)
| 逝世地點 = [[甘州]]
}}
<p style="text-indent:2em;">'''王越'''(1425年-1498年[1]),初名王悦 [5] ,字世昌。直隶大名府浚县(今河南浚县)人。明朝中期名将、诗人。景泰辛未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封威宁伯。
<p style="text-indent:2em;">王越为明代成化、弘治时期西北著名的军事统帅 [6] ,曾三次出塞,收取[[河套]]地区,两次远袭[[鞑靼]]。他身经十余战,出奇取胜,动有成算。又提携后进,笼络豪俊,深得众心。唯独因交结宦官而受士人诟病。王越亦颇具诗才,其诗性情流露,不须雕饰。悲歌感慨,有河朔激壮之音。有《王襄敏集》等传世,今人辑有《王越集》 [5] 。
== 生平 ==
<p style="text-indent:2em;">景泰二年(1451年)辛未科进士,授监察御史,出按陕西。父亲去世时,王越因为不等待继任者来接任就回乡,被都御史弹劾,得到景帝宽免。天顺初年,启用掌管道章奏,拜为山东按察使。天顺七年(1463年),大同巡抚都御史韩雍召还,明英宗感叹继任人选难觅,大学士李贤遂举荐王越,英宗召见,晋为右副都御史赴任。方行即遭母丧,夺情视事。王越到任后,修缮器甲,精简兵卒,减课劝商。成化三年(1467年),抚宁侯朱永征毛里孩,王越赞理军务,同年秋,兼任宣府巡抚[2]。
<p style="text-indent:2em;">成化五年(1469年),蒙古军侵犯河套地区,延绥巡抚王锐求援,王越率军赶赴,在榆林,派遣游击将军许宁出西路龙州、镇靖诸堡,范瑾出东路神木、镇羌诸堡,而自己与中官秦刚守榆林城为声援。各路部队均获胜,敌军撤退。次年,归程途中抵达偏头关,延绥告警。兵部弹劾其擅自撤兵,明宪宗下诏不降罪,命其赶赴延绥为援,随后破军。后晋升为右副都御史,之后与朱永共同讨伐阿罗出,在开荒川获胜,之后论功升至右都御史[3]。成化六年,加总督军务,负责西方战事,之后与敌军交战。成化七年,遣侍郎叶盛至军商议,当时明军疲劳,请求休兵,与叶盛归还。廷臣认为河套地区不平,三边终无宁日。当时虽然派遣八万部队,但将权不一,迄无成功,宜专遣大将调度。于是拜武靖侯赵辅为平虏将军,敕陕西、宁夏、延绥三镇兵皆受节制,王越总督军务。但战事不利,王越、赵辅纷纷上书蒙古势力强大,必须调遣至少精兵十五万,否则应当退到内地。当时科道纷纷弹劾两人欺谩,恰逢赵辅得病召还,命宁晋伯刘聚代任[4]。
<p style="text-indent:2em;">成化七年,王越与刘聚在温天岭击败蒙古军,晋升为左都御史。当时明朝三次调换大将,但都以王越总督军务。经过数次战斗蒙古军决定大举进攻。同年九月,满都鲁及孛罗忽、癿加思兰留妻子老弱于红盐池,大举深入,直抵秦州、安定。王越则绕道率延绥总兵官许宁、游击将军周玉各将五千骑为左右哨,出榆林,逾红儿山,涉白盐滩,进攻其后方,并大获全胜。满都鲁等因丧失妻子畜产,自此不敢再居河套地区,西陲从此数年安定[5]。
<p style="text-indent:2em;">成化十年,廷议设总制府于固原,举定西侯蒋琬为总兵官,王越提督军务,控制延绥、宁夏、甘肃三边,总兵、巡抚均听从其节制。后下诏罢免蒋琬,以王越代任,至此三边设总制。后论功加封为太子少保。当时纪功郎中张谨、兵科给事中郭镗等弹劾其滥杀冒功,王越方自以功大赏薄,遂怏怏,称疾还朝。次年与左都御史李宾同掌都察院事,兼督十二团营。[6]汪直掌管西厂用事,与王越结交。王越在朝廷上遇到大学士刘吉、刘珝,称“汪直行事亦甚公。如黄赐专权纳赂,非直不能去。商、万在事久,是非多有所忌惮。二公入阁几日,何亦为此?”刘珝则答道“吾辈所言,非为身谋。使值行事皆公,朝廷置公卿大夫何为?”王越不能回答[7]。
<p style="text-indent:2em;">兵部尚书项忠罢免,王越应当升迁,但朝廷却授予陕西巡抚余子俊,王越感到不平,请解营务,优诏不许,御史自陈屡次战功,被以前兵部尚书白圭压下,乞求加官行赏。余子俊亦称王越赏不酬功,于是王越进兵部尚书,仍掌都察院事,加太子太保,封威宁伯。[8]明年,寇犯延绥,王越调兵援助,颇有斩获,后因调兵与汪直结怨。次年,下诏夺爵除名,谪居安陆,三子以功荫得官者,皆削籍。弘治七年,尚书讼冤,诏复左都御史,致仕。给事中季源、御史王一言交章论[9]。弘治十年,达延汗寇犯甘肃,廷议复设总制官,先后会举七人。吏部尚书屠滽举荐王越,于是王越恢复原职,加封太子太保,总制甘、凉边务兼巡抚。王越言甘镇兵弱,非用延、宁两镇兵难以克敌,后请兼制两镇。次年分兵进攻获胜。后加少保,兼太子太傅。之后朝廷制置哈密事宜。恰逢李广得罪死,后连坐至王越。王越闻忧恨,同年冬卒于甘州。赠太傅,谥襄敏[10]。
== 成就 ==
=== 军事 ===
<p style="text-indent:2em;">王越巡抚大同时,修甲练兵,减课劝商,颇立功绩。 [17] 成化三年(1467年),随抚宁侯朱永征毛里孩。 [18] 并两次击败鞑靼入侵 [19] [20] 。 [22] 成化五年(1469年),鞑靼侵犯河套地区,王越率军将其击退。 [23] 次年,延绥告警,王越再命将军许宁等将其击退。 [24] 三月,与朱永于开荒川败阿罗出。 [25] 成化七年(1471年),鞑靼军再次入寇怀远等诸堡,王越等将其击退。 [26] 成化九年(1473年),王越与宁晋伯刘聚在温天岭击败鞑靼军。九月,满都鲁汗及孛罗忽、癿加思兰留妻子老弱于红盐池,大举深入,直抵秦州、安定。王越乘满都鲁汗等大举深入之机,率骑兵袭击鞑靼老弱所在的红盐池,斩首三百五十五级。 [29] 此役后,满都鲁等不敢再居河套地区,西陲从此数年安定 [31] 。 [30] 成化十六年(1480年)二月,王越与太监汪直率精骑袭击鞑靼所在的威宁海(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旗黄旗海),获大胜,斩首四百三十七级。 [39] [40] 成化十七年(1481年)二月,鞑靼入境剽掠,王越于黑石崖追败鞑靼,斩首一百十三级人。 [44] [45] 成化十八年(1482年)六月,鞑靼入寇延绥等处,王越与汪直调兵援助。鞑靼被明军冲散,为城墙濠沟所困,遭遇大败。 [50] [51] [52] 弘治十年(1497年),达延汗屡次扰边,王越总制三边,奉命征讨。 [66] 次年,于贺兰山大破鞑靼,斩首四十二级。 [68] [69] 八月,又负责经略哈密事宜,王越针对土鲁番击破哈密的形势,建议恢复先前被掳的哈密王陕巴爵位,明孝宗于是复封陕巴为忠顺王。 [70]
=== 文学 ===
<p style="text-indent:2em;">王越颇具诗才。其诗直追盛唐,文章远溯秦汉,推崇《诗》、《骚》。在“台阁体”盛行之时,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对明代前、后七子,特别是公安、竟陵文学均有较大影响。其诗文在明时颇受推崇,明代的文学家对其诗文也多有评论: [5]
* [[李东阳]]称其“为歌诗雄迈跌宕,若不屑意”。 [73]
* [[崔铣]]谓:“为诗跌宕快乐,爽能道人意中事,闻者解颐。” [74]
* [[吴洪]]为《王太傅集》作序时称:“公生当其会,具豪杰之才,而文不经思虑,动数千百言,纵横张驰,不失其正。诗尤明易通畅,不事艰刻,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然气势雄伟,文思焕发,如长虹亘天,光焰万丈,可以追逐李杜(李白、杜甫)诸人,其余莫能及也。则公岂非应期而出,为一代英才者乎?” [5]
* [[杨仪]]在正德本《王太傅诗选序》中谓:“其音调流丽而清婉,视晚唐诸子何让焉!” [5]
* [[钱谦益]]称其诗“酒酣命笔,一扫千言,使人有横槊磨盾、悲歌出塞之思。”
* [[沈德潜]]在《明诗别裁集》中评价道:“威宁诗性情流露,不须雕饰,如‘发为胡笳吹作雪,心因烽火炼成丹’,极悲歌感慨之致,然云雅音则未也。” [75]
* 徐<火勃>在《笔精》中评价“公诗气魄雄壮,不事磨炼,自见远大”。 [76]
== 轶事 ==
* 扬卷朝鲜
<p style="text-indent:2em;">相传王越参加廷试时,有旋风刮起吹走了他的卷子,经监试向御史请求重新给他试卷,王越才在原稿完成。 [123-124] 第二年,朝鲜使者向明朝进贡时,呈上了王越的试卷,原来他的卷子被大风吹到了朝鲜,算命的人称此为“封侯万里”的征兆。 [125-126]
* 善得军心
<p style="text-indent:2em;">王越出任大同巡抚时,一天,天下大雪,王越刚坐在地炉边,命歌妓们弹奏琵琶侍候饮酒时。正巧有一个千户从敌营虏地侦察敌情回来,王越立即召他入府,仔细的询问他有关虏地的情势,心情愉快的说:“好冷的天呀!”手持金酒杯边喝边谈,又命歌妓弹奏琵琶佐酒。两人愈谈愈高兴,王越就顺手把金杯送给千户,接着两人又天南地北的话家常,气氛愉快,王越指着歌妓中最美艳的一位对千户说:“喜欢吗?送给你。”从此千户对王越竭尽忠诚的效命,他后来累官至指挥。 [127]
* 二钺
<p style="text-indent:2em;">中官阿丑擅长在明宪宗面前表演诙谐剧,一次,阿丑扮成汪直的样子,手持双斧踉跄而行,有人上前询问,阿丑说道:“我统领军队,只倚仗这双斧而已。”那人又问:“双斧叫什么名字?”阿丑回答:“叫王越、[[陈钺]]。”宪宗看后,微笑不语,似有所悟。 [122]
* 三王伯爵
<p style="text-indent:2em;">弘治十二年(1499年),[[明孝宗]]命当时刚中进士的[[王守仁]]护送王越灵柩回浚县安葬,并负责督造王越墓。王守仁在浚县时曾告诉别人,说自己幼时梦到王越把征战威宁海时的宝剑赠予自己,没想到如今竟能督造王越墓。督造完成后,王越之子为表示感谢,真的把王越佩过的宝剑赠给了王守仁。 [131] 而后来王守仁也因战功封新建伯。
<p style="text-indent:2em;">明代仅有的三位以战功封爵的文臣都姓王([[王骥]]、王越、王守仁),威名超越其余诸文臣封伯者。明人王世贞对此感叹不已,曾连批:“大奇!大奇!” [132]
== 评价 ==
<p style="text-indent:2em;">王越为明代成化、弘治时期西北著名军事统帅 [6] ,他姿表奇伟,议论风发。曾三次出塞,收河套地。身经十余战,出奇取胜,动有成算。奖拔士卒,聚集豪俊,用财如流水,因此人们乐于为他所用。又曾推荐杨守随、佀钟、屠滽等人,他们都有名于世。他和睦家族、敦睦故旧,赈济穷困、抚恤贫苦,惟恐做不到。 [79]
<p style="text-indent:2em;">王越守边时,多挑选锐卒作为心腹将领,亲自与敌军搏斗。他又常常派人侦查敌军的辎重,率军邀击劫掠,或剪除敌军少量的骑兵,因此屡立战功。 [80] 他在世时,众人大多责备他贪功。等到他死后,将士骄惰,冒功浪费军饷更加厉害,其后的边臣始终没有超过王越的。 [81]
{{明清人物信息框
| 姓名 = <center>王越</center>
| 别名 = 王悦、王襄敏、王威宁
| 圖片名稱=
| 圖片大小=
| 圖片說明 =
| 最高職務 =大明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掌都察院事
| 國家 = 大明
| 前任 =
| 繼任 =
| 爵位 = 威宁伯
| 籍貫 = 直隶大名府濬县
| 族裔 = 漢族
| 旗籍 =
| 字號 = 字世昌
| 諡號 = 襄敏,追赠:太傅
| 出生日期 = [[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12月3日)
| 出生地點 = [[大名府]]浚县
| 逝世日期 = [[弘治]]十一年(1499年1月12日)
| 逝世地點 = [[甘州]]
}}
<p style="text-indent:2em;">'''王越'''(1425年-1498年[1]),初名王悦 [5] ,字世昌。直隶大名府浚县(今河南浚县)人。明朝中期名将、诗人。景泰辛未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封威宁伯。
<p style="text-indent:2em;">王越为明代成化、弘治时期西北著名的军事统帅 [6] ,曾三次出塞,收取[[河套]]地区,两次远袭[[鞑靼]]。他身经十余战,出奇取胜,动有成算。又提携后进,笼络豪俊,深得众心。唯独因交结宦官而受士人诟病。王越亦颇具诗才,其诗性情流露,不须雕饰。悲歌感慨,有河朔激壮之音。有《王襄敏集》等传世,今人辑有《王越集》 [5] 。
== 生平 ==
<p style="text-indent:2em;">景泰二年(1451年)辛未科进士,授监察御史,出按陕西。父亲去世时,王越因为不等待继任者来接任就回乡,被都御史弹劾,得到景帝宽免。天顺初年,启用掌管道章奏,拜为山东按察使。天顺七年(1463年),大同巡抚都御史韩雍召还,明英宗感叹继任人选难觅,大学士李贤遂举荐王越,英宗召见,晋为右副都御史赴任。方行即遭母丧,夺情视事。王越到任后,修缮器甲,精简兵卒,减课劝商。成化三年(1467年),抚宁侯朱永征毛里孩,王越赞理军务,同年秋,兼任宣府巡抚[2]。
<p style="text-indent:2em;">成化五年(1469年),蒙古军侵犯河套地区,延绥巡抚王锐求援,王越率军赶赴,在榆林,派遣游击将军许宁出西路龙州、镇靖诸堡,范瑾出东路神木、镇羌诸堡,而自己与中官秦刚守榆林城为声援。各路部队均获胜,敌军撤退。次年,归程途中抵达偏头关,延绥告警。兵部弹劾其擅自撤兵,明宪宗下诏不降罪,命其赶赴延绥为援,随后破军。后晋升为右副都御史,之后与朱永共同讨伐阿罗出,在开荒川获胜,之后论功升至右都御史[3]。成化六年,加总督军务,负责西方战事,之后与敌军交战。成化七年,遣侍郎叶盛至军商议,当时明军疲劳,请求休兵,与叶盛归还。廷臣认为河套地区不平,三边终无宁日。当时虽然派遣八万部队,但将权不一,迄无成功,宜专遣大将调度。于是拜武靖侯赵辅为平虏将军,敕陕西、宁夏、延绥三镇兵皆受节制,王越总督军务。但战事不利,王越、赵辅纷纷上书蒙古势力强大,必须调遣至少精兵十五万,否则应当退到内地。当时科道纷纷弹劾两人欺谩,恰逢赵辅得病召还,命宁晋伯刘聚代任[4]。
<p style="text-indent:2em;">成化七年,王越与刘聚在温天岭击败蒙古军,晋升为左都御史。当时明朝三次调换大将,但都以王越总督军务。经过数次战斗蒙古军决定大举进攻。同年九月,满都鲁及孛罗忽、癿加思兰留妻子老弱于红盐池,大举深入,直抵秦州、安定。王越则绕道率延绥总兵官许宁、游击将军周玉各将五千骑为左右哨,出榆林,逾红儿山,涉白盐滩,进攻其后方,并大获全胜。满都鲁等因丧失妻子畜产,自此不敢再居河套地区,西陲从此数年安定[5]。
<p style="text-indent:2em;">成化十年,廷议设总制府于固原,举定西侯蒋琬为总兵官,王越提督军务,控制延绥、宁夏、甘肃三边,总兵、巡抚均听从其节制。后下诏罢免蒋琬,以王越代任,至此三边设总制。后论功加封为太子少保。当时纪功郎中张谨、兵科给事中郭镗等弹劾其滥杀冒功,王越方自以功大赏薄,遂怏怏,称疾还朝。次年与左都御史李宾同掌都察院事,兼督十二团营。[6]汪直掌管西厂用事,与王越结交。王越在朝廷上遇到大学士刘吉、刘珝,称“汪直行事亦甚公。如黄赐专权纳赂,非直不能去。商、万在事久,是非多有所忌惮。二公入阁几日,何亦为此?”刘珝则答道“吾辈所言,非为身谋。使值行事皆公,朝廷置公卿大夫何为?”王越不能回答[7]。
<p style="text-indent:2em;">兵部尚书项忠罢免,王越应当升迁,但朝廷却授予陕西巡抚余子俊,王越感到不平,请解营务,优诏不许,御史自陈屡次战功,被以前兵部尚书白圭压下,乞求加官行赏。余子俊亦称王越赏不酬功,于是王越进兵部尚书,仍掌都察院事,加太子太保,封威宁伯。[8]明年,寇犯延绥,王越调兵援助,颇有斩获,后因调兵与汪直结怨。次年,下诏夺爵除名,谪居安陆,三子以功荫得官者,皆削籍。弘治七年,尚书讼冤,诏复左都御史,致仕。给事中季源、御史王一言交章论[9]。弘治十年,达延汗寇犯甘肃,廷议复设总制官,先后会举七人。吏部尚书屠滽举荐王越,于是王越恢复原职,加封太子太保,总制甘、凉边务兼巡抚。王越言甘镇兵弱,非用延、宁两镇兵难以克敌,后请兼制两镇。次年分兵进攻获胜。后加少保,兼太子太傅。之后朝廷制置哈密事宜。恰逢李广得罪死,后连坐至王越。王越闻忧恨,同年冬卒于甘州。赠太傅,谥襄敏[10]。
== 成就 ==
=== 军事 ===
<p style="text-indent:2em;">王越巡抚大同时,修甲练兵,减课劝商,颇立功绩。 [17] 成化三年(1467年),随抚宁侯朱永征毛里孩。 [18] 并两次击败鞑靼入侵 [19] [20] 。 [22] 成化五年(1469年),鞑靼侵犯河套地区,王越率军将其击退。 [23] 次年,延绥告警,王越再命将军许宁等将其击退。 [24] 三月,与朱永于开荒川败阿罗出。 [25] 成化七年(1471年),鞑靼军再次入寇怀远等诸堡,王越等将其击退。 [26] 成化九年(1473年),王越与宁晋伯刘聚在温天岭击败鞑靼军。九月,满都鲁汗及孛罗忽、癿加思兰留妻子老弱于红盐池,大举深入,直抵秦州、安定。王越乘满都鲁汗等大举深入之机,率骑兵袭击鞑靼老弱所在的红盐池,斩首三百五十五级。 [29] 此役后,满都鲁等不敢再居河套地区,西陲从此数年安定 [31] 。 [30] 成化十六年(1480年)二月,王越与太监汪直率精骑袭击鞑靼所在的威宁海(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旗黄旗海),获大胜,斩首四百三十七级。 [39] [40] 成化十七年(1481年)二月,鞑靼入境剽掠,王越于黑石崖追败鞑靼,斩首一百十三级人。 [44] [45] 成化十八年(1482年)六月,鞑靼入寇延绥等处,王越与汪直调兵援助。鞑靼被明军冲散,为城墙濠沟所困,遭遇大败。 [50] [51] [52] 弘治十年(1497年),达延汗屡次扰边,王越总制三边,奉命征讨。 [66] 次年,于贺兰山大破鞑靼,斩首四十二级。 [68] [69] 八月,又负责经略哈密事宜,王越针对土鲁番击破哈密的形势,建议恢复先前被掳的哈密王陕巴爵位,明孝宗于是复封陕巴为忠顺王。 [70]
=== 文学 ===
<p style="text-indent:2em;">王越颇具诗才。其诗直追盛唐,文章远溯秦汉,推崇《诗》、《骚》。在“台阁体”盛行之时,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对明代前、后七子,特别是公安、竟陵文学均有较大影响。其诗文在明时颇受推崇,明代的文学家对其诗文也多有评论: [5]
* [[李东阳]]称其“为歌诗雄迈跌宕,若不屑意”。 [73]
* [[崔铣]]谓:“为诗跌宕快乐,爽能道人意中事,闻者解颐。” [74]
* [[吴洪]]为《王太傅集》作序时称:“公生当其会,具豪杰之才,而文不经思虑,动数千百言,纵横张驰,不失其正。诗尤明易通畅,不事艰刻,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然气势雄伟,文思焕发,如长虹亘天,光焰万丈,可以追逐李杜(李白、杜甫)诸人,其余莫能及也。则公岂非应期而出,为一代英才者乎?” [5]
* [[杨仪]]在正德本《王太傅诗选序》中谓:“其音调流丽而清婉,视晚唐诸子何让焉!” [5]
* [[钱谦益]]称其诗“酒酣命笔,一扫千言,使人有横槊磨盾、悲歌出塞之思。”
* [[沈德潜]]在《明诗别裁集》中评价道:“威宁诗性情流露,不须雕饰,如‘发为胡笳吹作雪,心因烽火炼成丹’,极悲歌感慨之致,然云雅音则未也。” [75]
* 徐<火勃>在《笔精》中评价“公诗气魄雄壮,不事磨炼,自见远大”。 [76]
== 轶事 ==
* 扬卷朝鲜
<p style="text-indent:2em;">相传王越参加廷试时,有旋风刮起吹走了他的卷子,经监试向御史请求重新给他试卷,王越才在原稿完成。 [123-124] 第二年,朝鲜使者向明朝进贡时,呈上了王越的试卷,原来他的卷子被大风吹到了朝鲜,算命的人称此为“封侯万里”的征兆。 [125-126]
* 善得军心
<p style="text-indent:2em;">王越出任大同巡抚时,一天,天下大雪,王越刚坐在地炉边,命歌妓们弹奏琵琶侍候饮酒时。正巧有一个千户从敌营虏地侦察敌情回来,王越立即召他入府,仔细的询问他有关虏地的情势,心情愉快的说:“好冷的天呀!”手持金酒杯边喝边谈,又命歌妓弹奏琵琶佐酒。两人愈谈愈高兴,王越就顺手把金杯送给千户,接着两人又天南地北的话家常,气氛愉快,王越指着歌妓中最美艳的一位对千户说:“喜欢吗?送给你。”从此千户对王越竭尽忠诚的效命,他后来累官至指挥。 [127]
* 二钺
<p style="text-indent:2em;">中官阿丑擅长在明宪宗面前表演诙谐剧,一次,阿丑扮成汪直的样子,手持双斧踉跄而行,有人上前询问,阿丑说道:“我统领军队,只倚仗这双斧而已。”那人又问:“双斧叫什么名字?”阿丑回答:“叫王越、[[陈钺]]。”宪宗看后,微笑不语,似有所悟。 [122]
* 三王伯爵
<p style="text-indent:2em;">弘治十二年(1499年),[[明孝宗]]命当时刚中进士的[[王守仁]]护送王越灵柩回浚县安葬,并负责督造王越墓。王守仁在浚县时曾告诉别人,说自己幼时梦到王越把征战威宁海时的宝剑赠予自己,没想到如今竟能督造王越墓。督造完成后,王越之子为表示感谢,真的把王越佩过的宝剑赠给了王守仁。 [131] 而后来王守仁也因战功封新建伯。
<p style="text-indent:2em;">明代仅有的三位以战功封爵的文臣都姓王([[王骥]]、王越、王守仁),威名超越其余诸文臣封伯者。明人王世贞对此感叹不已,曾连批:“大奇!大奇!” [132]
== 评价 ==
<p style="text-indent:2em;">王越为明代成化、弘治时期西北著名军事统帅 [6] ,他姿表奇伟,议论风发。曾三次出塞,收河套地。身经十余战,出奇取胜,动有成算。奖拔士卒,聚集豪俊,用财如流水,因此人们乐于为他所用。又曾推荐杨守随、佀钟、屠滽等人,他们都有名于世。他和睦家族、敦睦故旧,赈济穷困、抚恤贫苦,惟恐做不到。 [79]
<p style="text-indent:2em;">王越守边时,多挑选锐卒作为心腹将领,亲自与敌军搏斗。他又常常派人侦查敌军的辎重,率军邀击劫掠,或剪除敌军少量的骑兵,因此屡立战功。 [80] 他在世时,众人大多责备他贪功。等到他死后,将士骄惰,冒功浪费军饷更加厉害,其后的边臣始终没有超过王越的。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