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334
次編輯
變更
奕劻
,→奕劻並非斷送清朝基業的“罪臣”:未受袁世凱賄賂
==奕劻並非斷送清朝基業的“罪臣”:未受袁世凱賄賂==
據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披露,載澤經常在載灃府邸建議扳倒奕劻,並稱不如此,“老慶(指慶親王奕劻)就把大清斷送啦!”而溥儀在奕劻死后,堅持賜予惡謚,稱“奕劻受袁世凱的錢,勸太后讓國,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斷送在奕劻手裡,怎麼可以給個美謚? 隻能是這個: 丑!謬!”梁鼎芬為此在其侍講日記裡稱: [[ 宣統 ]] 九年正月初十日,召見世續、紹英、耆齡,諭曰: 奕劻貪贓誤國,得罪列祖列宗,我大清國二百余年之天下,一手壞之,不能予謚! 已而謚之曰“密”。奕劻本有大罪,天下恨之。傳聞上諭如此,凡為忠臣義士,靡不感泣曰: 真英主也! 惲毓鼎在其日記中論及奕劻,亦狠狠地說“奕劻之肉其足食乎?”可見在清朝遺老眼中,奕劻就是斷送清朝二百年基業的大罪臣。事實果真如此嗎?
辛亥革命爆發后,隆裕太后迭次召集王公大臣開御前會議商議對策。環顧歷次親貴會議,主和派、主戰派相互爭辯,奕劻力主清帝遜位的主張卻是始終如一的。應該說,奕劻的主張對清廷的最終決議是有重要作用的。但奕劻個人並不主張共和,他在1911年12月24日會見英國公使朱爾典時還聲稱共和制並不會使中國強盛。那他為何仍力主清帝遜位呢?
首先,奕劻力主清帝遜位不是因為受了袁世凱的賄賂,而是在環視列強態度、國內輿情、清廷自身力量后,出於最大化保護自身利益考慮而做出的舉措。通過與外國公使的會談、獲取外國商團的電報,奕劻探詢出外國勢力無意幫助清廷維護帝制,相反,他們譴責清廷,傾向共和。雖然奕劻不贊成共和,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他已無可奈何。他們對清朝大失民心是有著清醒的認識的。共和是國內輿情所向,不僅革命黨人呼吁,連清廷的議和代表、軍隊都有此呼聲。在這種情勢下,奕劻主張清帝遜位實乃無奈之舉。除了順應大勢所趨外,革命軍政府最后給出的皇室、皇族優待條件,尤其是保護王公貴族的爵位與財產等承諾,又滿足了奕劻自身利益的需要。可見奕劻是在綜合考慮后,才做出主張清帝遜位的抉擇。<ref>[http://history.people.com.cn/BIG5/n/2013/0708/c198307-22115326.html 奕劻並非斷送清朝基業的“罪臣”:未受袁世凱賄賂]</ref>
== 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