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
次編輯
變更
吳良鏞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_Person |name = 吳良鏞 |image = Wu Liangyong at the age of 24.jpg |caption= |box_width = 220px |occupation= 學者 |period = |birth_name= |other_names =…”
{{Infobox_Person
|name = 吳良鏞
|image = Wu Liangyong at the age of 24.jpg
|caption=
|box_width = 220px
|occupation= 學者
|period =
|birth_name=
|other_names =
|Sex =男
|birth_date={{Birth date and age|1922|5|7}}
|birth_place={{ROC-1912|江蘇省}}[[江宁县]]
|death_date=
|death_place=
| nationality ={{CHN}}
| residence =
| party = {{CPC}}
| religion =
| spouse =
| relatives =
|education= 国立二中<br>[[國立中央大學 (南京)|國立中央大學]]建築系<br>{{Link-en|匡溪藝術學院|Cranbrook Academy of Art}}建築硕士
| past = 清華副系主任、系主任<br>清大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br>清大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主任<br>中国科学院院士<br>中国工程院院士
| work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br>《城市规划论文集》等
| award = 世界人居獎<br>法国文化艺术骑士勋章<br>[[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吳良鏞'''({{bd|1922年|5月7日|}}),[[江蘇]][[南京]]人,中国[[建築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現為[[清華大學]]人居環境研究中心主任。<ref>[http://www.chinaculture.org/gb/cn_zggk/2004-06/28/content_54723.htm 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216223831/http://www.chinaculture.org/gb/cn_zggk/2004-06/28/content_54723.htm |date=2012-02-16 }}</ref>
1937年,日军从上海攻入南京,吴良镛辗转流亡[[重庆]],1940年毕业于国立二中(即西迁的[[扬州中学]]),1944年畢業於西迁[[重慶]]的[[國立中央大學 (南京)|國立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前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築工程系]]{{NoteTag|中华民國38年,中华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國立中央大學被更名為國立南京大學,次年徑稱[[南京大學]]。民國51年,[[國立中央大學]]在臺灣復校。國立中央大學在大陸即為南京大學。[[院系調整]],南京大學建築工程系分出組建[[南京工學院]](後更名[[東南大學]])。}}。1948年夏,經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梁思成]]推薦,吳良鏞赴美國{{Link-en|匡溪藝術學院|Cranbrook Academy of Art}}建築與城市設計系深造,师从名建築師[[埃罗·沙里宁]],1949年获硕士学位。1950年接到梁思成、[[林徽因]]來信告知新中國急需建設人才,繞道香港回國于清華執教。
1978年起對北京舊城區中心地段的整治進行研究。1988年為北京[[菊兒胡同]]典型的“危積漏”(危房、積水、漏雨)进行改造,順其原有肌理以舊換新。改造後成為北京老城區改造的典範之作。1993年,這一危房改造項目獲得[[英国]]{{Link-en|建筑和社会住房基金会|Building and Social Housing Foundation}}頒發的“[[世界人居獎]]”<ref>{{cite web |title = Ju’er Hutong Courtyard Housing Project, Beijing |url = http://www.worldhabitatawards.org/winners-and-finalists/project-details.cfm?lang=00&theProjectID=119 |work=Winners and Finalists |publisher=World Habitat Awards |accessdate=2014-01-11}}</ref>。
2008年夏天到自己主持設計的南京红楼梦文化博物苑(后改名为[[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施工現場指導,在酷暑高溫突發[[中風]],经醫生精心醫治下逐渐恢复。
|name = 吳良鏞
|image = Wu Liangyong at the age of 24.jpg
|caption=
|box_width = 220px
|occupation= 學者
|period =
|birth_name=
|other_names =
|Sex =男
|birth_date={{Birth date and age|1922|5|7}}
|birth_place={{ROC-1912|江蘇省}}[[江宁县]]
|death_date=
|death_place=
| nationality ={{CHN}}
| residence =
| party = {{CPC}}
| religion =
| spouse =
| relatives =
|education= 国立二中<br>[[國立中央大學 (南京)|國立中央大學]]建築系<br>{{Link-en|匡溪藝術學院|Cranbrook Academy of Art}}建築硕士
| past = 清華副系主任、系主任<br>清大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br>清大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主任<br>中国科学院院士<br>中国工程院院士
| work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br>《城市规划论文集》等
| award = 世界人居獎<br>法国文化艺术骑士勋章<br>[[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吳良鏞'''({{bd|1922年|5月7日|}}),[[江蘇]][[南京]]人,中国[[建築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現為[[清華大學]]人居環境研究中心主任。<ref>[http://www.chinaculture.org/gb/cn_zggk/2004-06/28/content_54723.htm 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216223831/http://www.chinaculture.org/gb/cn_zggk/2004-06/28/content_54723.htm |date=2012-02-16 }}</ref>
1937年,日军从上海攻入南京,吴良镛辗转流亡[[重庆]],1940年毕业于国立二中(即西迁的[[扬州中学]]),1944年畢業於西迁[[重慶]]的[[國立中央大學 (南京)|國立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前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築工程系]]{{NoteTag|中华民國38年,中华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國立中央大學被更名為國立南京大學,次年徑稱[[南京大學]]。民國51年,[[國立中央大學]]在臺灣復校。國立中央大學在大陸即為南京大學。[[院系調整]],南京大學建築工程系分出組建[[南京工學院]](後更名[[東南大學]])。}}。1948年夏,經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梁思成]]推薦,吳良鏞赴美國{{Link-en|匡溪藝術學院|Cranbrook Academy of Art}}建築與城市設計系深造,师从名建築師[[埃罗·沙里宁]],1949年获硕士学位。1950年接到梁思成、[[林徽因]]來信告知新中國急需建設人才,繞道香港回國于清華執教。
1978年起對北京舊城區中心地段的整治進行研究。1988年為北京[[菊兒胡同]]典型的“危積漏”(危房、積水、漏雨)进行改造,順其原有肌理以舊換新。改造後成為北京老城區改造的典範之作。1993年,這一危房改造項目獲得[[英国]]{{Link-en|建筑和社会住房基金会|Building and Social Housing Foundation}}頒發的“[[世界人居獎]]”<ref>{{cite web |title = Ju’er Hutong Courtyard Housing Project, Beijing |url = http://www.worldhabitatawards.org/winners-and-finalists/project-details.cfm?lang=00&theProjectID=119 |work=Winners and Finalists |publisher=World Habitat Awards |accessdate=2014-01-11}}</ref>。
2008年夏天到自己主持設計的南京红楼梦文化博物苑(后改名为[[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施工現場指導,在酷暑高溫突發[[中風]],经醫生精心醫治下逐渐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