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景德镇瓷器

移除 10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批准时间''' :2005年04月15日<br>
 
== 景德镇瓷器产地==
陶瓷是景德镇风光的内核,始自汉代,这里有二干多年陶瓷生产的悠久历史,其所产瓷器素有“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美称。尤以陶瓷“三古”风光甲于天下,组成陶瓷三古的古矿、古窑、古作坊风光为当今世界所独有,使人踏足瓷都有如入制瓷历史长河的意境。景德镇古窑陶瓷坊位于瓷都的“风水宝地”——枫树山蟠龙岗风景区。四周青山环绕,树木葱郁,环境雅静。是景德镇市集古陶瓷、古建筑、古工艺为一体的国家级文博旅游景点。作坊内错落有致的分布着古瓷作坊、古镇窑、陶人画坊。在作坊里可见到“手随泥走,泥随手变”,巧夺天工的拉坯成型;在镇窑里,可看到神奇的松柴烧瓷技艺,从中领略到景德镇古代手工制瓷的魅力。在古窑,我们看到了练泥、拉坯、印坯、利坯、晒坯、刻花、施釉、烧窑、彩绘、釉色变化等,这里的陶瓷工匠给我们一一作了介绍。
 
'''练泥''':从矿区采取瓷石,经水碓春细,淘洗,除去杂质,沉淀后制成砖状的泥块。然后再用水调和泥块,去掉渣质,用双手搓揉,或用脚踩踏,把泥团中的空气挤压出来,并使泥中的水分均匀。
'''釉色变化''':瓷器的彩绘与一般绘画不同。因为画工在坯体素胎上施釉和作画时所见的颜料色,在经过高温烧制和烘烤后会发生很大变化。看到一件件颜色暗淡、貌不惊人的半成品,经过炉火的烧炼竟会呈现出如此绚丽夺目的色彩,这本身是奇妙的;而与此同时也便可以得知,为瓷器作画是需要怎样的特殊经验和想象力了。现在景德镇的陶瓷工艺已经电气化了,考虑到环境保护、降低制作成本和提高成功率等多方面因素,不论是仿古瓷类、艺术瓷类,还是日用瓷类的瓷器都在电脑的控制之下,用汽窑烧制,原先的用柴窑制作陶瓷时的工序远不止这些,有72道之多。<ref>[http://www.boshengce.com/cqby_detail.asp?Case_ID=263 景德镇陶瓷制作工艺]博盛陶瓷网</ref>
 
'''景德镇陶瓷作坊'''
在景德镇市的一幢房屋内,千余平方米被分隔成多个小间,其中堆满各式器形的瓷胎泥坯,多位工人在房间内来回忙碌。反复揉捏的一堆泥土,经工匠拉坯、利坯,制成大小不一的圆器、镶器或瓷板,再经画工绘以写意青花或工笔重彩,置于窑炉内高温烧制成瓷。从泥土到瓷器,千年制瓷工艺浓缩在这个并不算宽敞的作坊内,这种或大或小的作坊遍布景德镇,陶瓷文化的魂与根正深系于此,器形、釉料、窑炉以及绘画风格可以推陈出新,千变万化,但作坊内的学徒、画工世代坚守、传承,千年窑火不曾熄灭。<ref>[http://www.chinanews.com/tp/hd2011/2017/06-10/746756.shtml 探访景德镇民间陶瓷作坊 千年瓷都的魂与根]中新网</ref>
2006年,国务院公布景德镇传统瓷窑的营造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修复镇窑是对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直接保护。砌筑营造和修补制瓷窑炉,景德镇瓷业俗称之为"挛(luˊan)窑",这是一种专门的技艺。挛窑一业,从元代起,都是魏姓本地人世传经营。到清嘉庆年间,其手艺被余姓江西都昌人学得,并由此传承。据载,清末景德镇镇窑有100多座,窑业的兴盛可以想见。镇窑窑炉的型制体量、结构比例、砌筑材料和手工技法都有一定的讲究,代表了世界传统制瓷窑炉营造技艺的最高科技水平,是景德镇窑工千百年劳动经验和高度智慧的结晶,这次镇窑窑炉的砌筑是国宝级传统技艺的实际操作。清代人对挛窑技艺有这样的描述:"余尝见其排砌砖也,一手挨排粘砌,每粘一砖,只试三下即紧粘不动。其排泥也,双手合舀一拱泥,向排砌一层砖中间两分之,则泥自靠结砌两路流至脚,砌砖者又一一执砖排粘,其制泥稠如塘浆亦不如泥水工所用者。"挛窑使用特制的窑砖和挛窑泥。窑砖是用来砌筑或修补制瓷窑炉的主要材料,一般长、宽、厚的规格为24×9×3.5(公分)。另有特殊规格的条子砖和烟囱砖等。制砖的原料为粘性好、耐火度高的山土,经过踩炼、成型、晾晒、烧炼等工序,最后制成窑砖。过去,砖坯一般装进瓷窑烧成"响砖",使用专门的圆窑包烧制。窑炉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进行修补或拆倒重新砌筑,所以景德镇有大量拆窑时留下的窑砖头。经过高温煅烧,夹带着火红色和黑釉色的窑砖头被人们广泛地用来砌墙、铺路,使瓷都风貌呈现出一种独有的特色。挛窑泥取自于田泥,即水田表层下的泥土,因其没有沙石杂质,具有粘性且耐高温。田泥运到窑场后需晒干,便于练制泥料前用水能迅速地将泥块化开。用水搅拌的田泥经过踩练后成为泥浆状的挛窑泥。景德镇传统瓷窑营造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窑砖和挛窑泥的制作技艺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清代镇窑的重新修复,传统窑砖的烧制和挛窑泥制作等传统技艺也被"激活"。
 
== 景德镇瓷器品种分类 ==
'''五代'''(907年—979年)时白瓷的烧造已十分成熟,从而打破了“南青北白”的格局。
'''[[宋代]]'''(960年—1279年)对于景德镇来说是一个可以载入史册的年代。因宋真宗对这里烧制的瓷器喜爱有加,于是将当时的年号“景德”赐予昌南镇,从此这里就叫做景德镇,瓷器款识也换成了“景德年制”(不过至今未找<br> 到有此款识的真品)。那个时候景德镇家家都制瓷,仅烧窑口就有300多处,可谓是“村村陶埏,处处窑火”。宋代词人李清照的“佳节又重阳,玉枕纱窗,半夜凉初透”一句中的“玉枕”就出自景德镇。
'''元代'''(1271年—1368年)时出现了两个名贵瓷品——青花瓷与釉里红瓷。它们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景德镇制瓷局面,从此彩瓷开始占据主要市场。终于到了明清两代,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景德镇发展的巅峰时期。<br>
'''赵慨('''304-?)字叔朋,河北滏阳(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人。晋代陶工,景德镇瓷器师祖。早年在福建、浙江、江西为官,因不趋炎附势,疾恶如仇,得罪上司和僚属,遭奸臣所害,降职贬官,来到新平镇隐居。在浙江为官时了解和掌握了越窑制瓷技艺,对新平镇陶瓷的胎釉配制、成形和焙烧等工艺作一系列重大改革,以提高当地制瓷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对推动新平镇烧造制品由陶器阶段进人瓷器阶段起重要作用,受到后人尊敬爱戴,称为"制瓷师主"。据《浮梁县志》载,"道通神秘,法济生灵……镇民多陶,悉资神佑。"明洪熙年间,少监张善始祀佑陶之神,在镇内御瓷厂建起了一座"师主庙",后又称"佑陶灵祠",尊赵慨为"师主"、"佑陶之神"。明人詹珊作《师主庙记》。
 
== 鉴别 ==
十、潮州瓷目前所看到的都是贴花的。还有,景德镇瓷用潮州贴花纸现象也很普遍。
 
== 景德镇瓷器一条街 ==
12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