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711
次編輯
變更
终南望余雪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 person | 姓名 =《终南望余雪》 | 圖像 = File:望也1.jpg|缩略图 |居中|200px|[http://cdnimg103.lizhi.fm/audio_cover/2018/07/07/26…”
{{Infobox person
| 姓名 =《终南望余雪》
| 圖像 = [[ File:望也1.jpg|缩略图 |居中|200px|[http://cdnimg103.lizhi.fm/audio_cover/2018/07/07/2679489513437037063_320x320.jpg 原图链接]
[https://www.lizhi.fm/65495297/2679489514162405382 图片来源]]]
| 圖像說明 = 唐代诗人[[祖咏]]创作的咏雪诗
| 出生日期 =
| 國籍 =
| 别名 =
| 職業 =
| 知名原因 =
| 知名作品 =
}}
'''《终南望余雪》'''是[[唐代]]诗人[[祖咏]]创作的咏雪诗,收录于《全唐诗》中。
此诗主要描写终南山的余雪,通过山峰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各处不同的景象,又联想到山头的积雪消融后,丛林明亮,低处的城中反会增寒,景色虽好,不知有多少寒士受冻。全诗咏物寄情,意在言外,精练含蓄,朴实俏丽,意境清幽,给人以清新之美。
这是一首应试诗。《唐诗纪事》记载,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祖咏看完后思考了一下,写出了四句就搁笔了。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若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则有画蛇添足的感觉。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兴。结果祖咏未被录取。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终南望余雪]]
作品别名;《终南望馀雪》
创作年代;[[盛唐]]
作品出处;《全唐诗》、《王建诗集校注》卷九
文学体裁;五言绝句
作者;祖咏
==作品原文==
终南望余雪 / 终南望残雪
唐代:[[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原文解释==
终南山的北面山色秀美,山上的皑皑白雪好似与天上的浮云相连。<ref>[https://so.gushiwen.org/shiwenv_038457ce8c4e.aspx 终南望余雪 / 终南望残雪] 古诗文网;</ref>
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傍晚时分,城中又添了几分积寒。
==词语解释==
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余雪:指未融化之雪。《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
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林表:林外,林梢。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
==作品鉴赏==
[[File:中南1.jpg|thumb|300px|有框|左|[http://img0.imgtn.bdimg.com/it/u=3099054899,174789103&fm=11&gp=0.jpg 原图链接][https://news.artron.net/20200303/n1070934.html 图片来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三十一。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题意是望终南余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表达了作者的凌云壮志。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贾岛的《望山》诗里是这样写终南山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久雨新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非常好看。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馀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余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余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余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终南余雪的题目,写到因望余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就不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了。
[[王士禛]]在《渔洋诗话》卷上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之作。诗中的霁色、阴岭等词烘托出了诗题中余字的精神。[1]
==名家点评==
《唐诗纪事》:有司试《终南山望余雪》诗,咏赋……四句,即纳于有司。或诘之,咏曰"意尽"。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凛凛有寒色。
《唐诗分类绳尺》:结句有讽。
《唐诗训解》:已霁犹寒,越见积雪。
《唐诗归》:钟云:说得缥缈森秀。
《唐诗选》:玉遮曰:"浮"字极好,诗亦佳绝,但只赋得积雪,不赋得余雪。
《诗绎》:庸手必刻画残雪正面矣,作者三四只用托笔写意,体格高浑。
《唐诗归折衷》:[[吴敬夫]]云:可见诗不论何体,终期意尽而止。凡绝句意不尽者,皆未成之律诗也。
《此木轩论诗汇编》:如此不拘,诗安得不高?意尽即不须续,更难在举场中作如此事。
《而庵说唐诗》:此首须看其安放题面次第,如月吐层云,光明渐现,闭目犹觉宛然也。此诗处处针线细密,真绣鸳鸯手也。……此外真更不能添一语也。
《网师园唐诗笺》:写"残"字高浑。
《岘佣说诗》:苍秀之笔,与韦相近。
《唐宋诗举要》:《渔洋诗话》(卷上)曰:古今雪诗,惟羊孚一赞及陶渊明"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及祖咏"终南阴岭秀"一篇,右丞"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韦左司"门对寒流雪满山"句,最佳。
《诗境浅说续编》:咏高山积雪,若从正面着笔,不过言山之高,雪之色,及空翠与皓素相映发耳。此诗从侧面着想,言遥望雪后南山,如开霁色,而长安万户,便觉生寒,则终南之高寒可想。用流水对句,弥见诗心灵活。且以霁色为喻,确是积雪,而非飞雪,取譬殊工。
==作者简介==
[[File:租用1.jpg|thumb|300px|有框|右|[http://picnew13.photophoto.cn/20181031/zuyong-29999165_1.jpg 原图链接][http://photophoto.cn/tupian/zuyong-29999165.html 图片来源]]]
祖咏(699~746),字、号均不详, 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少有文名,擅长诗歌创作。与王维友善。王维在济州赠诗云:"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赠祖三咏》)其流落不遇的情况可知。开元十二年(724),进士及第,长期未授官。后入仕,又遭迁谪,仕途落拓,后归隐汝水一带。► 39篇诗文
祖咏(699-746?),洛阳(今属河南)人,开元十二年(724)进士。后移居汝水以北别业,渔椎终老。曾因张说推荐,任过短时期的驾部员外郎。诗多状景咏物,宣扬隐逸生活。其诗讲求对仗,亦带有诗中有画之色彩,其与王维友善,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故也。代表作有《终南望余雪》、《望蓟门》、《七夕》、《汝坟秋同仙州王长史翰闻百舌鸟》、《陆浑水亭》、《家园夜坐寄郭微》、《送丘为下第》、《古意二首》等,其中以《终南望余雪》和《望蓟门》两首诗为最著名。《望蓟门》诗描写沙场塞色,写得波澜壮阔,令人震动,其中“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为有名的佳句。
祖咏经历与常建相似,存诗数量也比较接近。他的山水诗具有语言简洁、合蕴深厚的特点。他的诗以赠答酬和、羁旅行役、山水田园之作为主,一般都写得工稳妥贴,但却缺乏较深刻的思想和较鲜明的艺术特色。从大致的倾向上看,他的一些诗已经接近“大历十才子”的诗风。<ref>[https://so.gushiwen.org/authorv_33f89c973e96.aspx 祖咏简介] 古诗文网;</ref>
==视频==
<center> '''大雪 终南望余雪'''</center>
<center>
{{#iDisplay:z0778pqfhj0|780|460|qq}}
</center>
==参考资料==
{{Reflist}}
| 姓名 =《终南望余雪》
| 圖像 = [[ File:望也1.jpg|缩略图 |居中|200px|[http://cdnimg103.lizhi.fm/audio_cover/2018/07/07/2679489513437037063_320x320.jpg 原图链接]
[https://www.lizhi.fm/65495297/2679489514162405382 图片来源]]]
| 圖像說明 = 唐代诗人[[祖咏]]创作的咏雪诗
| 出生日期 =
| 國籍 =
| 别名 =
| 職業 =
| 知名原因 =
| 知名作品 =
}}
'''《终南望余雪》'''是[[唐代]]诗人[[祖咏]]创作的咏雪诗,收录于《全唐诗》中。
此诗主要描写终南山的余雪,通过山峰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各处不同的景象,又联想到山头的积雪消融后,丛林明亮,低处的城中反会增寒,景色虽好,不知有多少寒士受冻。全诗咏物寄情,意在言外,精练含蓄,朴实俏丽,意境清幽,给人以清新之美。
这是一首应试诗。《唐诗纪事》记载,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祖咏看完后思考了一下,写出了四句就搁笔了。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若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则有画蛇添足的感觉。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兴。结果祖咏未被录取。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终南望余雪]]
作品别名;《终南望馀雪》
创作年代;[[盛唐]]
作品出处;《全唐诗》、《王建诗集校注》卷九
文学体裁;五言绝句
作者;祖咏
==作品原文==
终南望余雪 / 终南望残雪
唐代:[[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原文解释==
终南山的北面山色秀美,山上的皑皑白雪好似与天上的浮云相连。<ref>[https://so.gushiwen.org/shiwenv_038457ce8c4e.aspx 终南望余雪 / 终南望残雪] 古诗文网;</ref>
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傍晚时分,城中又添了几分积寒。
==词语解释==
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余雪:指未融化之雪。《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
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林表:林外,林梢。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
==作品鉴赏==
[[File:中南1.jpg|thumb|300px|有框|左|[http://img0.imgtn.bdimg.com/it/u=3099054899,174789103&fm=11&gp=0.jpg 原图链接][https://news.artron.net/20200303/n1070934.html 图片来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三十一。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题意是望终南余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表达了作者的凌云壮志。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贾岛的《望山》诗里是这样写终南山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久雨新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非常好看。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馀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余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余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余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终南余雪的题目,写到因望余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就不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了。
[[王士禛]]在《渔洋诗话》卷上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之作。诗中的霁色、阴岭等词烘托出了诗题中余字的精神。[1]
==名家点评==
《唐诗纪事》:有司试《终南山望余雪》诗,咏赋……四句,即纳于有司。或诘之,咏曰"意尽"。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凛凛有寒色。
《唐诗分类绳尺》:结句有讽。
《唐诗训解》:已霁犹寒,越见积雪。
《唐诗归》:钟云:说得缥缈森秀。
《唐诗选》:玉遮曰:"浮"字极好,诗亦佳绝,但只赋得积雪,不赋得余雪。
《诗绎》:庸手必刻画残雪正面矣,作者三四只用托笔写意,体格高浑。
《唐诗归折衷》:[[吴敬夫]]云:可见诗不论何体,终期意尽而止。凡绝句意不尽者,皆未成之律诗也。
《此木轩论诗汇编》:如此不拘,诗安得不高?意尽即不须续,更难在举场中作如此事。
《而庵说唐诗》:此首须看其安放题面次第,如月吐层云,光明渐现,闭目犹觉宛然也。此诗处处针线细密,真绣鸳鸯手也。……此外真更不能添一语也。
《网师园唐诗笺》:写"残"字高浑。
《岘佣说诗》:苍秀之笔,与韦相近。
《唐宋诗举要》:《渔洋诗话》(卷上)曰:古今雪诗,惟羊孚一赞及陶渊明"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及祖咏"终南阴岭秀"一篇,右丞"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韦左司"门对寒流雪满山"句,最佳。
《诗境浅说续编》:咏高山积雪,若从正面着笔,不过言山之高,雪之色,及空翠与皓素相映发耳。此诗从侧面着想,言遥望雪后南山,如开霁色,而长安万户,便觉生寒,则终南之高寒可想。用流水对句,弥见诗心灵活。且以霁色为喻,确是积雪,而非飞雪,取譬殊工。
==作者简介==
[[File:租用1.jpg|thumb|300px|有框|右|[http://picnew13.photophoto.cn/20181031/zuyong-29999165_1.jpg 原图链接][http://photophoto.cn/tupian/zuyong-29999165.html 图片来源]]]
祖咏(699~746),字、号均不详, 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少有文名,擅长诗歌创作。与王维友善。王维在济州赠诗云:"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赠祖三咏》)其流落不遇的情况可知。开元十二年(724),进士及第,长期未授官。后入仕,又遭迁谪,仕途落拓,后归隐汝水一带。► 39篇诗文
祖咏(699-746?),洛阳(今属河南)人,开元十二年(724)进士。后移居汝水以北别业,渔椎终老。曾因张说推荐,任过短时期的驾部员外郎。诗多状景咏物,宣扬隐逸生活。其诗讲求对仗,亦带有诗中有画之色彩,其与王维友善,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故也。代表作有《终南望余雪》、《望蓟门》、《七夕》、《汝坟秋同仙州王长史翰闻百舌鸟》、《陆浑水亭》、《家园夜坐寄郭微》、《送丘为下第》、《古意二首》等,其中以《终南望余雪》和《望蓟门》两首诗为最著名。《望蓟门》诗描写沙场塞色,写得波澜壮阔,令人震动,其中“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为有名的佳句。
祖咏经历与常建相似,存诗数量也比较接近。他的山水诗具有语言简洁、合蕴深厚的特点。他的诗以赠答酬和、羁旅行役、山水田园之作为主,一般都写得工稳妥贴,但却缺乏较深刻的思想和较鲜明的艺术特色。从大致的倾向上看,他的一些诗已经接近“大历十才子”的诗风。<ref>[https://so.gushiwen.org/authorv_33f89c973e96.aspx 祖咏简介] 古诗文网;</ref>
==视频==
<center> '''大雪 终南望余雪'''</center>
<center>
{{#iDisplay:z0778pqfhj0|780|460|qq}}
</center>
==参考资料==
{{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