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海門天險

移除 207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建於西元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
劉銘傳於西元1884年7月16日到任,審視基隆及淡水[[形勢]],認為全臺「臺南以澎湖為[[鎖鑰]],臺北以基隆為[[咽喉]]」。澎湖多島難守,而基隆又有煤礦受到法國的覬覦,實為緊要;因此,遂令在基隆港東北角趕造新砲臺,並安裝德國製新式[[克魯伯大砲]]。該砲臺的缺點是目標明顯,在當時已是固若金湯的堡壘。<ref>劉銘傳:《恭報到臺日期並籌辦臺北防務摺》,劉狀肅公奏議,頁165。</ref>
西元1884年8月5日(清光緒10年6月15日),法將[[李士卑斯]]率領5艘軍艦與守軍交戰5小時。因砲臺無法旋轉,法艦由側面攻擊砲臺,砲臺大半數被摧毀。<ref>劉銘傳:《敵陷基隆礮臺我軍復破敵營獲勝摺》,劉狀肅公奏議,頁169。</ref>
[[中法戰爭]]後,劉銘傳鑑於二沙灣砲台是基隆港要津,西元1885年後,於二沙灣海濱之山上構築新式砲台,聘德國人監造,以禦北台門戶,並題字「海門天險」。<ref>[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19831228000001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二沙灣砲台》]</ref>
1,65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