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赣剧

增加 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清代以后,在饶、广两府出现的乱弹腔,最初只比高腔的乐队增加一个,即鼓一人,大锣、大钹为一人(同时兼司两种乐器,又称"夹手"),小锣一人,习称"武场"。而文场有[[胡琴]]一人,二胡一人,三弦一人,月琴一人(由司人锣者兼),共有六人。其他组成人员与高腔班同。清末以后,由于赣剧演出剧目的增多,在演员方面又增加若干人,其脚色行当出现了[[武生]]、二旦、茶旦、粉旦和四花。加上原有的九人为十四人。这时的赣剧班社为三十六人者,便称之为大班;二十四人者称小班。而很多大班的演出,集中体现人赣剧的艺术水平。
===祖师===
赣剧供奉的祖师爷,亦名为老郎神,俗称"田府正堂",这是南戏传给弋阳腔的祖师父。而明代的弋阳腔是从[[浙江]][[杭州]]传入的南戏为基础,结合江西的地方特点而产生的,故赣剧祖师爷才有"杭州西门外铁板桥头二十四位老郎师傅"之说。清代以后,赣剧的老郎神改为唐明皇。在广信府的玉山班里,亦有供奉田、窦、葛三位祖师的。尽管祖师爷有这些不同说法,祖师爷的诞生日都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而赣剧的老郎庙只在[[玉山]]县发现一处,可惜如今已经不存在。这是赣剧祖师的一般情况。 清代道光以来,随着外来戏曲流入和本地乱弹戏盛行,这种弋阳腔便逐渐衰落下去。
光绪十八年(1892)老义洪班被乐平县界首马家接收过去,更名为"马老义洪班"。从此,赣东北地区的弋阳腔便传至乐平县为活动中心,陆续培养一批人才,出现了弋阳腔的复兴局面。光绪三十年时,乐平县秧坂马家以婺源的洪富林徽班为基础,并从[[浙江]][[金华]]请来一批昆腔艺人,组成一个昆腔班,名为"万春"。他们竭力提倡昆曲,并以此与义洪班相互媲美。不久,浙江演员返籍后,万春班被迫解散。如今赣剧中的昆腔正宗戏,大部分是万春班传下来的。
===流行===
和老义洪班同时流行的,还有一种唱二凡西皮和秦腔拨子的饶河班,又名饶河戏。其活动地区为饶河流域各县,远至安徽祁门、至德等地。当时饶河戏的主要班社大部分集中在乐平一带,如老亲生、老同庆、老采福、老同乐、新同乐等,都是[[道光]]、[[咸丰]]年间出现的班社,故其班名加用一个"老"字,在老班之后成立的才用"新"字。再后有大同乐、天庆同乐、明经同乐等。据说在光绪二十年前后,乐平义洪班的王裕发开始反弋阳腔传授给饶河戏艺人,继而又有李三保、余兴寿、汪兴师等人搭入了饶河戏班。从此,饶河戏中亦演唱弋阳腔。
直到民国初年,饶河戏的大同乐、明经同乐和赛同乐等班,也因为演唱弋阳腔而与义洪班具有同样的地位,当时被称为"乐平四大名班"。直到义洪班散班后,洪西的弋阳腔才由饶河班将它保留下来,由于[[高腔]]、[[昆曲]]与乱弹的合演,使饶河班便成为赣剧的一个流派了。
===流派===
在广信府方面,最早形成的玉山班和贵溪班,分占广信府属各县。而玉山与贵溪地处广信府东西两个咽候,横贯信江,又是水陆要冲。玉山和浙闽两省犬牙交错,自古就是产通孔道。而弋阳、贵溪是赣剧的发源地。自清[[乾隆]]以后,由于乱弹腔的盛行,在玉山和贵溪两地便出现一种高腔、乱弹的合班。[[道光]]间,玉山县城的戏曲演出,仍然是"弋多昆少"。
15,65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