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6
次編輯
變更
花鼓戏
,创建页面,内容为“[[File:花鼓戏.jpg|缩略图| [http://img1.voc.com.cn/UpLoadFile/2018/11/01/201811011702372255.jpg 原图链接][http://hunan.voc.com.cn/xhn/article/201811/2018110…”
[[File:花鼓戏.jpg|缩略图|
[http://img1.voc.com.cn/UpLoadFile/2018/11/01/201811011702372255.jpg 原图链接][http://hunan.voc.com.cn/xhn/article/201811/201811011659117504.html 新湖南]]]
'''花鼓戏''',中国地方戏曲剧种,是全国地方戏曲中同名最多的剧种,通常特指湖南花鼓戏。[[湖北]] 、[[安徽]]、 [[江西]] 、[[河南]]、[[陕西]]等省亦有同名的地方剧种。在众多名为“花鼓戏”的地方戏曲剧种中,属[[湖南]]花鼓戏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南花鼓戏艺术便有较大发展,由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整理创作的《打铜锣》、《补锅》、《[[刘海砍樵]]》等剧目,深受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的喜爱。
2008年,花鼓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ref>[http://guoqing.china.com.cn/gbbg/2011-11/10/content_23880914.htm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 ] 中国网</ref>
== 剧种简介 ==
花鼓戏,是全国地方戏曲中同名最多的剧种。其中虽属“湖南花鼓戏”最为著名。但湖南花鼓戏却是一个笼统的剧种概念,因为湖南花鼓戏根据流行地区的不同可细分为:[[长沙]]花鼓戏(益阳花鼓戏)、岳阳花鼓戏(临湘花鼓戏)、衡州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永州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六个流派。因此,严格来讲“湖南花鼓戏”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地方剧种。通常所见到的湖南花鼓戏经典代表剧目如《刘海砍樵》、《打铜锣》、《补锅》等实为代表湖南花鼓戏的长沙花鼓戏中的剧目。但多数人并不能详细清楚地了解这些概念,所以人们一般所说的湖南花鼓戏其实就是长沙花鼓戏。
长沙花鼓戏形成初期是以旧长沙府(今长沙县)为中心,后逐渐向周边县市辐射,其不只流行于长沙,在省内流传甚广,相对而言其它五个流派无论是流传范围还是知名程度来都远不及长沙花鼓戏。因此,长沙花鼓戏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湖南花鼓戏的代表。除岳阳花鼓戏之外,其它四个流派几乎都只在其所处县市或地区作代表性或象征性传承。除湖南花鼓戏之外,在湖北有[[荆州]]花鼓戏(湖北花鼓戏)、黄孝花鼓戏、东路花鼓戏,安徽的凤阳花鼓戏,皖南花鼓戏,河南的豫南花鼓戏(光山花鼓戏),浙江的桐乡花鼓戏、包山花鼓戏、平湖花鼓戏等同名的地方剧种。 <ref>[http://www.hubei.gov.cn/mlhb/mgmq/dfxq/hgx/201206/t20120606_378807.shtml 花鼓戏 ] 湖北省人民政府网</ref>
== 历史溯源 ==
湖南花鼓戏源出于民歌,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1818年(清嘉庆廿三年)刊行的《浏阳县志》谈及当地元宵节玩龙灯情况时说:“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至是夜止”。说明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地花鼓,最迟在清嘉庆年间已经形成。又据杨恩寿《坦园日记》1862年(清同治元年),杨恩寿在湖南永兴观看的“花鼓词”(即花鼓戏)中,已有书生、书童、柳莺、柳莺婢四个角色,而且情节与表演都较生动,说明这时的花鼓戏不但已发展成“三小”(小旦、小丑、小生)戏,而且演出形式也具有一定规模。从声腔和剧目看,初期以民间小调和牌子曲演唱边歌边舞的生活小戏,如《打鸟》、《盘花》、《送表妹》、《看相》等。后来,“打锣腔”与“川调”传入,才逐渐出现故事性强的民间传说题材剧目。打锣腔主要剧目有《清风亭》、《芦林会》、《八百里洞庭》、《雪梅教子》等,川调主要剧目有《刘海戏蟾》、《鞭打芦花》、《张光达上寿》、《赶子上路》等。这样,便形成了艺术上比较完整的地方剧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南花鼓戏艺术有较大发展,不但整理了如《刘海砍樵》、《打鸟》等传统戏,而且创作了《双送粮》、《姑嫂忙》、《三里湾》等不少现代戏。如《打铜锣》、《补锅》、《送货路上》、《野鸭洲》等已摄制成影片。特别是唱遍大江南北,风靡海内外的湖南花鼓戏名剧《刘海砍樵》其脍炙人口的“比古调”唱段,深受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所喜爱。
== 声腔特色 ==
湖南花鼓戏的牌子,有走场牌子和锣鼓牌子,源于湘南民歌,以小唢呐、锣鼓伴奏,活泼、轻快,适用于歌舞戏,是湘南诸流派主要唱腔之一。 小调。有民歌小调和丝弦小调之分,后者虽属明、清时调小曲系统,但已地方化。各种形式的曲调,都具有粗犷、爽朗的特点。
表演特点花鼓戏的表演艺术朴实、明快、活泼,行当仍以小丑、小旦、小生的表演最具特色。小丑夸张风趣,小旦开朗泼辣,小生风流洒脱。步法和身段比较丰富,长于扇子和手巾的运用,拥有表现农村生活的各种程式,诸如划船、挑担、捣碓、砍柴、打铁、打铳、磨豆腐、摸泥鳅、放风筝、捉蝴蝶等等。后期由于剧目的发展,表演艺术也有所丰富,如吸收了兄弟剧种的一些毯子功和把子功,充实了武功表演。
== 传承意义 ==
湖南花鼓戏蕴含了各个地方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吸收了各种民间艺术的精华,是地方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对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有助于更好地弘扬地方传统文化,激发百姓的爱国热情,凝聚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
== 传承保护 ==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常德市鼎城区花鼓戏保护中心、湖北麻城东路花鼓戏剧院、[[淮北市]]杜集区大老周花鼓剧团、[[邵阳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随州花鼓艺术剧院、宿州市埇桥区花鼓戏剧团、[[宣城市]]文化馆、岳阳县花鼓戏传承研究所、衡阳衡州花鼓戏艺术有限责任公司获得“花鼓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ref>[http://zwgk.mct.gov.cn/auto255/201911/t20191129_849224.html?keywords=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ref>
== 相关视频 ==
<center> 湖南花鼓戏:益阳周春桃唱西湖调
{{#iDisplay: a30147y7wcj|640|360|qq}}
<ref>[https://v.qq.com/x/page/a30147y7wcj.html 湖南花鼓戏:益阳周春桃唱西湖调 ]腾讯视频</ref>
</center>
<center> 花鼓戏—《韩湘子化斋》
{{#iDisplay: y0784akpkal|640|360|qq}}
<ref>[https://v.qq.com/x/page/y0784akpkal.html 花鼓戏—《韩湘子化斋》 ]腾讯视频</ref>
</center>
== 参考资料 ==
[http://img1.voc.com.cn/UpLoadFile/2018/11/01/201811011702372255.jpg 原图链接][http://hunan.voc.com.cn/xhn/article/201811/201811011659117504.html 新湖南]]]
'''花鼓戏''',中国地方戏曲剧种,是全国地方戏曲中同名最多的剧种,通常特指湖南花鼓戏。[[湖北]] 、[[安徽]]、 [[江西]] 、[[河南]]、[[陕西]]等省亦有同名的地方剧种。在众多名为“花鼓戏”的地方戏曲剧种中,属[[湖南]]花鼓戏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南花鼓戏艺术便有较大发展,由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整理创作的《打铜锣》、《补锅》、《[[刘海砍樵]]》等剧目,深受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的喜爱。
2008年,花鼓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ref>[http://guoqing.china.com.cn/gbbg/2011-11/10/content_23880914.htm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 ] 中国网</ref>
== 剧种简介 ==
花鼓戏,是全国地方戏曲中同名最多的剧种。其中虽属“湖南花鼓戏”最为著名。但湖南花鼓戏却是一个笼统的剧种概念,因为湖南花鼓戏根据流行地区的不同可细分为:[[长沙]]花鼓戏(益阳花鼓戏)、岳阳花鼓戏(临湘花鼓戏)、衡州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永州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六个流派。因此,严格来讲“湖南花鼓戏”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地方剧种。通常所见到的湖南花鼓戏经典代表剧目如《刘海砍樵》、《打铜锣》、《补锅》等实为代表湖南花鼓戏的长沙花鼓戏中的剧目。但多数人并不能详细清楚地了解这些概念,所以人们一般所说的湖南花鼓戏其实就是长沙花鼓戏。
长沙花鼓戏形成初期是以旧长沙府(今长沙县)为中心,后逐渐向周边县市辐射,其不只流行于长沙,在省内流传甚广,相对而言其它五个流派无论是流传范围还是知名程度来都远不及长沙花鼓戏。因此,长沙花鼓戏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湖南花鼓戏的代表。除岳阳花鼓戏之外,其它四个流派几乎都只在其所处县市或地区作代表性或象征性传承。除湖南花鼓戏之外,在湖北有[[荆州]]花鼓戏(湖北花鼓戏)、黄孝花鼓戏、东路花鼓戏,安徽的凤阳花鼓戏,皖南花鼓戏,河南的豫南花鼓戏(光山花鼓戏),浙江的桐乡花鼓戏、包山花鼓戏、平湖花鼓戏等同名的地方剧种。 <ref>[http://www.hubei.gov.cn/mlhb/mgmq/dfxq/hgx/201206/t20120606_378807.shtml 花鼓戏 ] 湖北省人民政府网</ref>
== 历史溯源 ==
湖南花鼓戏源出于民歌,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1818年(清嘉庆廿三年)刊行的《浏阳县志》谈及当地元宵节玩龙灯情况时说:“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至是夜止”。说明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地花鼓,最迟在清嘉庆年间已经形成。又据杨恩寿《坦园日记》1862年(清同治元年),杨恩寿在湖南永兴观看的“花鼓词”(即花鼓戏)中,已有书生、书童、柳莺、柳莺婢四个角色,而且情节与表演都较生动,说明这时的花鼓戏不但已发展成“三小”(小旦、小丑、小生)戏,而且演出形式也具有一定规模。从声腔和剧目看,初期以民间小调和牌子曲演唱边歌边舞的生活小戏,如《打鸟》、《盘花》、《送表妹》、《看相》等。后来,“打锣腔”与“川调”传入,才逐渐出现故事性强的民间传说题材剧目。打锣腔主要剧目有《清风亭》、《芦林会》、《八百里洞庭》、《雪梅教子》等,川调主要剧目有《刘海戏蟾》、《鞭打芦花》、《张光达上寿》、《赶子上路》等。这样,便形成了艺术上比较完整的地方剧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南花鼓戏艺术有较大发展,不但整理了如《刘海砍樵》、《打鸟》等传统戏,而且创作了《双送粮》、《姑嫂忙》、《三里湾》等不少现代戏。如《打铜锣》、《补锅》、《送货路上》、《野鸭洲》等已摄制成影片。特别是唱遍大江南北,风靡海内外的湖南花鼓戏名剧《刘海砍樵》其脍炙人口的“比古调”唱段,深受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所喜爱。
== 声腔特色 ==
湖南花鼓戏的牌子,有走场牌子和锣鼓牌子,源于湘南民歌,以小唢呐、锣鼓伴奏,活泼、轻快,适用于歌舞戏,是湘南诸流派主要唱腔之一。 小调。有民歌小调和丝弦小调之分,后者虽属明、清时调小曲系统,但已地方化。各种形式的曲调,都具有粗犷、爽朗的特点。
表演特点花鼓戏的表演艺术朴实、明快、活泼,行当仍以小丑、小旦、小生的表演最具特色。小丑夸张风趣,小旦开朗泼辣,小生风流洒脱。步法和身段比较丰富,长于扇子和手巾的运用,拥有表现农村生活的各种程式,诸如划船、挑担、捣碓、砍柴、打铁、打铳、磨豆腐、摸泥鳅、放风筝、捉蝴蝶等等。后期由于剧目的发展,表演艺术也有所丰富,如吸收了兄弟剧种的一些毯子功和把子功,充实了武功表演。
== 传承意义 ==
湖南花鼓戏蕴含了各个地方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吸收了各种民间艺术的精华,是地方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对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有助于更好地弘扬地方传统文化,激发百姓的爱国热情,凝聚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
== 传承保护 ==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常德市鼎城区花鼓戏保护中心、湖北麻城东路花鼓戏剧院、[[淮北市]]杜集区大老周花鼓剧团、[[邵阳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随州花鼓艺术剧院、宿州市埇桥区花鼓戏剧团、[[宣城市]]文化馆、岳阳县花鼓戏传承研究所、衡阳衡州花鼓戏艺术有限责任公司获得“花鼓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ref>[http://zwgk.mct.gov.cn/auto255/201911/t20191129_849224.html?keywords=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ref>
== 相关视频 ==
<center> 湖南花鼓戏:益阳周春桃唱西湖调
{{#iDisplay: a30147y7wcj|640|360|qq}}
<ref>[https://v.qq.com/x/page/a30147y7wcj.html 湖南花鼓戏:益阳周春桃唱西湖调 ]腾讯视频</ref>
</center>
<center> 花鼓戏—《韩湘子化斋》
{{#iDisplay: y0784akpkal|640|360|qq}}
<ref>[https://v.qq.com/x/page/y0784akpkal.html 花鼓戏—《韩湘子化斋》 ]腾讯视频</ref>
</center>
==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