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内蒙古博物院

增加 4,49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内蒙古博物院''',旧名“内蒙古博物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与[[内蒙古乌兰恰特大剧院]]毗邻。馆舍主体建筑面积5万余平方米,由陈列展厅区、文物库房区、观众服务区、业务科研区及多功能厅等各部分组成。 博物院是内蒙古最大以及最重要的博物馆机构,兼具历史和自然博物馆的职能。院内收藏有古生物化石、历史文物、民族民俗文物15万余件组,其中珍贵文物5600余件套,国家一级文物650件套。展览按照[[草原]]主线而安排,突出地域与民族特色。展品涵盖了从[[化石]]到现存生物,从各个民族的起源到发展壮大的代表文物,揭示了中国北方生态变迁史与草原文明发展史的扼要进程。 ==历史沿革== 内蒙古博物院原名内蒙古博物馆,成立于195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十周年之际),馆址位于呼和浩特市中心呼伦贝尔路西侧,建筑面积15,000余平方米,建筑充满蒙古族特色,博物馆上的奔马塑像曾经多年是[[内蒙古电视台]]的开播图像。博物馆是新[[呼和浩特八景]]之一(“骏马腾飞”)。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决定 内蒙古博物 馆兴建新馆,作为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的献礼工程。新馆选址东二环路与新华东街交汇处,紧临[[内蒙古乌兰恰特大剧 ]]。博物馆前的广场上安放着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向自治区赠送的“民族团结大鼎”。新馆为六层建筑,长287米,宽120米,高49.5米,建筑面积51,350平方米。新馆的展厅面积大约是旧馆的十倍。2007年7月初,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将内蒙古博物馆改名为内蒙古博物院。同年7月31日,博物院举行落成典礼,8月8日正式开馆。 ==基本陈列== ===二层=== ====远古世界==== 即[[化石|古生物化石]]陈列,展示自30亿年前到1万年前内蒙古远古生态环境巨大变迁,尤其突出[[中生代]][[恐龙]]和[[第三纪]]、[[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标本。其中,恐龙化石数量多,体积和品种也较为罕见;猛犸化石则保有部分原貌。 ====高原壮阔==== 以动物与植物标本的形式,展现本地生物圈的面貌。打破常人对于内蒙古只是草原的刻板印象,表现区域内以东部森林、中部草原、西部戈壁沙漠组成的多元环境和其间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多样生物。 ====地下宝藏==== 即地质矿产标本陈列。因为内蒙地质矿产资源丰富,故而选取当地盛产的各类矿物的标本,包括贵重金属、有色金属、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和建筑材料等。 ====飞天神舟==== 即航天科技陈列。由于内蒙古地广人稀的客观条件,很早就被确立为中国航天工业的发展及试验基地。共和国航天史、航天成就与内蒙息息相关,而内蒙古人民也对中国航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三层=== 展览按照历史顺序,从古代先民开始,到近代民族革命结束。 ====草原雄风==== 内蒙古古代民族史陈列,展出蒙古族形成之前的草原先民的历史文化,包括[[东胡]]、[[匈奴]]、[[鲜卑]]、[[突厥]]、[[契丹]]等古代民族的文物精品,其中突出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和辽文化。 ====草原天骄==== 即古代蒙古族通史陈列,以[[成吉思汗]]和[[元朝]]为亮点,根据从蒙古族起源到蒙元时代再到明清时期近千年的完整脉络,表现蒙古民族的聪明才智、辉煌创造和波澜壮阔的历史,是最具世界关注性的特色展览。 ====草原风情==== 陈列近代民族相关文物,展出明清以来数百年来生活在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蒙古]]、[[达斡尔族|达斡尔]]、[[鄂温克族|鄂温克]]、[[鄂伦春族|鄂伦春]]、[[满族|满]]、[[回族|回]]、[[朝鲜族|朝鲜]]、[[汉族|汉]]等八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文化艺术、风尚礼仪、宗教信仰等风俗,积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草原烽火==== 陈列现代共产主义革命纪念文物,展出自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时期内内蒙古的社会状况和文物,重点宣传内蒙古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具民族特色的共产主义革命斗争史。 ==参考文献==
723,06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