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翻石鹬

增加 55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div>
'''翻石鹬'''([[学名]]:''Arenaria interpres'')为[[鹬科]](Scolopacidae)[[翻石鹬属]] (Arenaria) 的[[鸟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鷸科鸟类多半都在陆地与水域交界之处的湿地活动,故在传统上常将它们归类为「岸鸟(shorebirds)」或「涉禽(waders)」。它们同时也以喙上皮肤有著敏感的触觉而闻名,大多数鷸科鸟类在觅食时,是将长长的嘴巴探进泥巴里,碰触到食物时再将其夹出。而翻石鷸却是鷸科成员中少数的例外:它们的嘴巴很短而且微微上翘,并不适合深深地插入土中;因此它们最常使用的觅食方式,就是翻开身边的石头,寻找躲在下面的猎物。
==亚种==
==分布範圍==
廣泛分布 [[ 歐洲 ]] [[ 亞洲 ]] [[ 非洲 ]] [[ 美洲 ]] [[ 澳洲 ]] 。夏季於北美洲、歐亞大陸近北極圈的沿岸繁殖;冬季則往南遷徙至中南美洲、歐洲西部、非洲、亞洲南部、東南部及澳洲等沿岸度冬。
==生態習性==
出現於岩岸、沙洲、沼澤等環境。走路時會左右搖擺,但跑步卻很快速;直線飛行,飛行高度低,振翅僵硬且淺。作局部移動的時候,會集結成緊密的群體,但作長距離遷徙時,則較為鬆散。覓食時會用頸和喙輕打海草的側面或翻倒小石頭,或在沙地上用喙挖掘洞穴,尋找小型的甲殼綱動物,或以腐肉、椰子肉為食。典型的叫聲是清楚的、快速的、斷奏的“trik-tuk-tuk-tuk”聲或是較短的“tuk-e-tuk”聲;興奮時則會發出短而尖銳的“chick-ik”聲或單音節的“kuu”聲;覓食的時候則會以低音的、快速重複的“tuk”聲互相聯繫。繁殖期5~8月<ref>[http://163.28.84.216/Entry/Detail/?title=%E7%BF%BB%E7%9F%B3%E9%B7%B8 翻石鷸的生態習性],教育百科,</ref>。
東沙島每年冬季都有許多翻石鷸棲息越冬,春、秋兩季過境期間也多有紀錄,數量最多的時候約有 400隻到 500隻,而夏季亦有一些翻石鷸的族群逗留在島上,經常在東沙島的海灘上翻開石堆或海草堆尋找食物,主要食物為 [[ 軟體動物 ]] 、昆蟲、蟹及小魚。
==棲地分佈==
翻石鷸為遷移性候鳥,但於東砂島幾乎全年可見,常出現於沼澤、海岸、沙岸等地,主要分布於海拔分布於0至50公尺的地方;其為全球廣泛分布的水鳥,夏季在 [[ 西伯利亞 ]] [[ 北極圈 ]] 帶進行繁殖,冬季南遷,最遠可飛到南半球的 [[ 澳洲 ]] 越冬。
==保育現況==
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與高雄市野鳥學會的保育研究人員於99年5月2日發現了一隻飛越了 7,000公里以上的翻石鷸,牠的右腳繫著代表南澳的橘色足旗上並有『CMC』之編號,左腳繫著地理紀錄器 (Geolocator),從澳洲的維多利亞( Victoria)來到東沙島!透過管道詢問澳洲研究單位,原來這隻『CMC』翻石鷸是99年 4月 16日於維多利亞(Victoria)所繫放,短短16天的時間內已飛到東沙島,澳洲方面除了在牠的右腳脛部繫上代表該地區的橘色編碼旗之外,同時也運用了最新的地理紀錄器記錄這隻翻石鷸遷徙路徑的航跡,如果今年秋天牠又回到澳洲,幸運地被捕捉後,將可望解開翻石鷸過境東沙島遷移路線的謎題!
 
== 視頻 ==
<div style="float:left; margin:10px 10px 10px 10px">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nxgwqmAazA
|alignment=center
|dimensions=35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翻石鷸洗澡與覓食-鰲鼓溼地-20130109 - YouTube }}
</div>
<div style="float:left; margin:10px 10px 10px 10px">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yKlpajQCS8
|alignment=center
|dimensions=35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大鵬灣的翻石鷸Turnstone(2019 11 24)- YouTube }}
</div>
{{-}}
== 参考文献 ==
6,23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