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京韵大鼓

增加 1,042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京韵大鼓 | 圖像 = [[ File:京韵大鼓445.jpg|缩略图 |居中|200px|[http://p9.qhmsg.com/dr/270_500_/t017149bb410365acca.jpg?size=246x346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com/doc/24255942-25999567.html 图片来源]]]| 圖像說明 = 中国曲艺曲种之一 。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京津两地。河北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称京韵大鼓,属于鼓词类曲艺音乐。| 出生日期 = | 國籍 = | 别名 = | 職業 = | 知名原因 = | 知名作品 = }}
'''京韵大鼓''',中国曲艺曲种之一。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京津两地。河北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称京韵大鼓,属于鼓词类曲艺音乐。 京韵大鼓主要流行于包括北京、 [[ 天津 ]] 在内的华北及东北地区,是中国北方说唱音乐中艺术成就较高的曲种,同时在全国的说唱音乐曲种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京韵大鼓传统曲目有《单刀会》、《战长沙》、《博望坡》、《赵云截江》、《草船借箭》、《闹江州》、《大西厢》、《祭晴雯》、《黛玉悲秋》等。
有由刘宝全、 [[ 白云鹏 ]] 等人根据子弟书作品整理的《长坂坡》、《白帝城》、《探晴雯》、《樊金定骂城》等,还有一些写景抒情的小段《丑末寅初》、《风雨归舟》等。
解放后,京韵大鼓在推陈出新方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在唱腔和表演方面都进行了新的改革。反映现代生活的优秀曲目有《黄继光》、《光荣的航行》、《韩英见娘》、《刘胡兰》和新编历史题材作品《愚公移山》、《满江红》、《卧薪尝胆》等。<ref>[http://www.xiqu5.com/dg/ -京韵大鼓欣赏] 京韵大鼓网;</ref>
==基本信息==
起源;木板大鼓
形成时间; [[ 清末]]
流行地区;京津及东北地区
==发展沿革==
[[File:京韵大鼓4442.jpg|thumb|300px|有框|右|[http://n1.itc.cn/img8/wb/recom/2016/09/02/147281064543454297.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113363946_362125 图片来源]]]
 
京韵大鼓是在清末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经艺人改革后发展而来。
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旗籍出身的艺人金德贵,在长期演唱中将有板没眼的木板大鼓,发展成一板一眼的板式,称为双板,字音也改成接近北京的语音。他曾命名为"京气大鼓",但没有流传开,人们仍然称他演唱的为怯大鼓。
同治、 [[ 光绪年 ]] 间(1862-1908),住在北京石头胡同的艺人胡金堂(胡十),为提高怯大鼓鼓词的质量,适应城市听众的需要,开始移植子弟书词《长坂坡》等入怯大鼓演唱。他的演唱嗓音脆亮,一气呵成,被誉为"一条线",声名渐起,代表曲目有《樊金定骂城》、《高怀德别女》等。
与胡同时享名的还有擅唱《三国》短段故事的霍明亮,他原是做生意的,下海卖艺以后,也移植一些子弟书词如《单刀会》、《战长沙》等入怯大鼓演唱。他的演唱底气足,嗓子又冲又亮,最擅长唱武段子。后来,他们去天津行艺,和当地的瞽目艺人宋玉昆(宋五)一起,被誉为胡、宋、霍三家,统称怯大鼓。
==流派名家==
 京韵大鼓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被誉为"鼓界大王"的刘宝全,与刘宝全齐名的还有白云鹏和 [[ 张小轩]](张筱轩),并形成刘派、白派、张派三大流派。刘宝全的学生 [[ 白凤鸣 ]] ,早期师承刘宝全的唱法。其长兄白凤岩曾任 [[ 刘宝全 ]] 的弦师,他根据白凤鸣嗓音较宽、较低的特点,吸收借鉴了 [[ 白云鹏 ]] 的演唱艺术,与白凤鸣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共同创造了苍凉悲壮"凡字腔"见长的"少白派",并对后来天津"骆派"(骆玉笙)的形成产生了影响。<ref>[https://www.kugou.com/song/27lph6d.html#hash=2A2402A5D85247BF60F05CD6F9BC3870&album_id=0 京韵大鼓] 酷狗音乐;</ref>
民国初年,专门教唱京韵大鼓的名教师王文瑞等培养了一批女演员,民国三年(1914)后,北京天桥建立有女演员演唱大鼓的书馆,又名落子馆。民国五年(1916)后发展有环翠轩、藕香榭、振华园等近十家。最著名的演员(当时称鼓姬)有冯凤喜、于瑞凤、良小楼、白银宝、何金桂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在天桥德意轩、西城桃李园演唱的有李兰舫、吴大平、汪淑贞等。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北京培养成长的女演员小黑姑娘、小岚云、小映霞、阎秋霞等纷纷去天津演出,有的成名后在当地落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在北京建立的中央广播说唱团、北京曲艺团等专业曲艺表演团体,先后在京韵大鼓推陈出新方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第一个在唱词、唱腔、表演上进行革新的曲目是孙书筠演唱的《黄继光》,其中插入的配乐朗诵等获得了成功,短期内推广到京津两地,并灌制唱片向全国发行。紧接着又产生了一批反映现代生活的优秀曲目,有《罗盛教》、《党的好女儿徐学惠》、《海上渔歌》、《党的好女儿向秀丽》、《激浪丹心》、《韩英见娘》和新编历史题材作品《野猪林》、《桃花庄》、《英台哭坟》等。演员孙书筠、良小楼和弦师白凤岩、韩德福等都参加了整旧创新的艺术实践。演出形式也由一人击节打鼓演唱,再次推出了双唱形式。这一时期除一批老演员如良小楼、孙书筠、马书麟、新岚云登台演出之外,还培养了一批中青年演员如马静宜、孟昭宜、莫岐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有种玉杰、王玉兰等接班人。<ref>[https://www.sohu.com/a/113363946_362125 京韵大鼓名家有谁,及其代表作 ] 搜狐首页,发布时间;2016-09-02 18:04</ref>
2008年,京韵大鼓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骆派京韵大鼓的优秀传人陆倚琴、刘春爱被认定为该遗产的传承人。 代表曲目
==濒危状态==
京韵大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的传承主要是口传心授,用的是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在京韵大鼓形成发展过程中不少传统曲目,因传人稀少,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与保护。 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演出形式的多样化,京韵大鼓人才的流失与转行情况十分严重,用师傅带徒弟的古老方法,人才培养缓慢不敷需要也亟待解决。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娱乐事件]]
33,57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