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白额雁

增加 9,769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白额雁</big> ''' |- |File:1-200226103332.jpg|缩略图|居中|白额…”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白额雁</big> '''
|-
|[[File:1-200226103332.jpg|缩略图|居中|白额雁[http://udongwu.com/uploads/allimg/200226/1-200226103332.jpg 原图链接][http://udongwu.com/niao/Anser_albifrons.html 有动物网]]]
|-
| align= light|
文学名: 白额雁 </br>
拉丁学名: Anser albifrons </br>
别 称:大雁、花斑雁、明斑雁 </br>
界: 动物界 </br>
门:脊索动物门 </br>
纲:鸟纲 </br>
目:雁形目 </br>
科:鸭科 </br>
属:雁属 </br>
种: 白额雁 </br>
亚 种: 5亚种 </br>
命名者及年代: Scopoli, 1769 </br>
英文名称: Greater White-fronted Goose </br>
英文名称: White-fronted Goose </br>
保护级别: 无危(LC) IUCN标准</br>
|}
'''白额雁'''(学名:Anser albifrons)是雁属中体形大,个体重的鸟类。体长64-80厘米,体重2-3.5千克,和豆雁大小差不多。上体大多灰褐色,从上嘴基部至额有一宽阔白斑,下体白色,杂有黑色块斑。飞行时双翼拍打用力,振翅频率高。脖子较长。腿位于身体的中心支点,行走自如。有扁平的喙,边缘锯齿状,有助于过滤食物。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觅食多在白天,有迁徙的习性,迁飞距离也较远。喜群居,飞行时成有序的队列,有一字形、人字形等。为一夫一妻制,雌雄共同参与雏鸟的的养育。繁殖于[[西伯利亚北极]]海岸到白令海峡、北美洲极北部、[[欧洲]]西部及格陵兰岛西部。越冬在[[中国、北美洲、墨西哥、里海、黑海、地中海、中亚、印度、缅甸、日本、朝鲜]]。<ref>[http://udongwu.com/niao/Anser_albifrons.html 白额雁概述(附图)],有动物网</ref></br>

== 外形特征 ==
白额雁雌雄相似。额和上嘴基部具一白色宽阔带斑,白斑后缘黑色;头顶和后颈暗褐色;背、肩、腰暗灰褐色,具淡色羽缘;翅上覆羽和三级飞羽亦为暗灰褐色,初级覆羽灰色,外侧次级覆羽灰褐色;初级飞羽黑褐色;尾羽黑褐色,具白色端斑;尾上覆羽白色;颏暗褐色、其前端具一细小白斑,前颈、头侧和上胸灰褐色,向后逐渐变淡;腹污白色,杂有不规则的黑色斑块,两胁灰褐色,尾下覆羽白色。虹膜褐色,嘴肉色或粉红色,脚橄榄黄色。幼鸟和成鸟相似,但额上白斑小或没有,腹部具小的黑色块斑。</br>

'''大小量度:'''体重♂2250-3200克,♀2100-3500克;体长♂645-765毫米,♀620-770毫米;嘴峰♂40-57毫米,♀38-64毫米;翅长♂319-442毫米,♀368-440毫米;尾♂103-144毫米,♀112-115毫米;跗蹠♂62-76毫米,♀58-71毫米。(注:♂雄性;♀雌性)</br>

== 栖息环境 ==
繁殖季节栖息于北极苔原带富有矮小植物和灌丛的湖泊、水塘、河流、沼泽及其附近苔原等各类生境,从苔原海岸到高出海平面200m以上的苔原高地和森林苔原地带均可被利用。冬季主要栖息在开阔的湖泊、水库、河湾、海岸及其附近开阔的平原、草地、沼泽和农田。

== 生活习性 ==
'''迁徙'''</br>
白额雁在中国为冬候鸟。每年8月末9月初离开繁殖地,迁往越冬地,通常到达中国的时间在9月末10月初,大量迁来的时间在10月中下旬,最迟到11月初。迁徙主要在晚上进行,白天停息下来觅食和休息。在停息地常见和豆雁、鸿雁在一起,这或许因为它们相近的食物构成和要求的栖息环境较一致的关系。迁徙时无论飞行、休息和觅食均成群。迁飞时常单列飞行,边飞边叫,叫声甚高。到达越冬地后,分成小群或家族群活动。通常在天气晴暖时活动积极,且较分散;阴雨和冰雪及大风天气则于背风处集成小群,且不大活动。迁离中国的时间多在3月初至3月中下旬,最晚在4月末至5月初,这多是一些不参加当年繁殖的亚成体。春季迁徙群多以对和家族群组成,群较秋季为小。</br>
'''习性'''</br>
虽然栖息生境总是和水域相联系,但它们更喜欢陆地,多数时间都是在陆地上或是觅食或是休息。在陆地的时间通常较在水中的时间长,有时仅仅是为了喝水才到水中。善于在地上行走和奔跑,速度甚快,起飞和下降亦很灵活。亦善游泳,在紧急状况时亦能潜水。常成小群活动。飞行时队列多成‘一’字形或‘人’字形。</br>
'''食性'''</br>
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觅食多在白天,通常天一亮即成群飞往陆地上的觅食地,中午回到晚上栖息地休息和喝水,然后再次成群飞到觅食地觅食,直到太阳落山才又回到休息地。食物在夏季主要为马尾草、棉花草等苔原植物,秋、冬季则主要以水边植物,如芦苇、三棱草以及其他植物的嫩芽和根、茎,也吃农作物幼苗。</br>

== 分布范围 ==
'''世界分布'''</br>
分布于阿尔巴尼亚、亚美尼亚 、奥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比利时、伯利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加拿大、中国、克罗地亚、古巴、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丹麦、埃及、法罗群岛、芬兰、法国、德国、希腊、格陵兰、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日本、哈萨克斯坦、韩国、朝鲜、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黎巴嫩、卢森堡、马其顿、墨西哥、黑山、缅甸、荷兰、挪威、阿曼、巴基斯坦、波兰、卡塔尔、罗马尼亚、沙特阿拉伯、塞尔维亚 、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美国、乌兹别克斯坦。</br>

'''旅鸟:'''</br>
阿富汗、阿鲁巴、百慕大、博内尔、圣尤斯特歇斯和萨巴岛、库拉索岛、约旦、科威特、利比亚、列支敦士登、马耳他、毛里塔尼亚、摩洛哥、尼日尔、尼日利亚、巴勒斯坦、葡萄牙、圣皮埃尔和密克隆岛、圣马丁岛(荷属) 、苏丹、塔吉克斯坦、突尼斯、也门。
'''中国分布'''</br>
中国黑龙江,包括[[呼伦贝尔盟、哈尔滨、辽宁(营口、辽河、朝阳)、新疆(喀什)、西藏(昌都西南部)]],东部沿海各省至[[台湾]],西至[[湖北、湖南]]。

== 繁殖方式 ==
繁殖在北极苔原带。在第3龄时性成熟和首次繁殖。对的形成通常在第2年或开始繁殖前的冬天,对的结合较为稳固,一旦形成,不再变化。求偶行为和其他雁相似,首先是彼此进行头浸水运动,同时张翅和鸣叫。繁殖期6-7月。通常5月中旬至5月末成小群到达繁殖地,不久即成对或成家族群分散开来觅找适合的营巢地。一般不利用上年的旧巢。开始营巢后跟随亲鸟到达繁殖地的上年幼鸟和亚成体离开亲鸟,成群漫游在整个苔原地上,也有不离开而是伴随亲鸟在巢附近活动。营巢在河流与湖泊密布、且有小灌木生长的苔原地带。置巢在高的河岸、宽阔的低山岗顶部、土丘或斜坡上等较为干燥的地方。巢极为简陋,仅系一凹坑,内放以干草和绒羽。6月中旬产卵,1天1枚,偶尔隔天1枚,窝卵数通常4-5枚,最多可到7枚,最少3枚。卵白色或淡黄色,大小为76-88.5毫米×49.5-56.5毫米。雌鸟孵卵,孵化期有的资料为21-23天,有的为26-28天。雏鸟早成性,雏鸟孵出后的第二天,成鸟即带领雏鸟进入富有芦苇等水生植物的水域中,大约经过45天的雏鸟期后,幼鸟即可飞翔。与此同时,成鸟亦集中开始换羽,在此阶段,它们亦失去了飞翔能力。

== 亚种分化 ==
'''1.''' 白额雁指名亚种(学名:Anser albifrons albifrons)分布于俄罗斯北部和西伯利亚的卡宁半岛到科雷马河。</br>
'''2.''' 白额雁太平洋亚种(学名:Anser albifrons frontalis)分布于西伯利亚东部沿科雷马河东部到加拿大北极地区。</br>
'''3.''' 白额雁加拿大亚种(学名:Anser albifrons gambeli)分布于加拿大中西部。</br>
'''4.''' 白额雁阿拉斯加亚种(学名:Anser albifrons elgasi)分布于阿拉斯加西南部。</br>
'''5.''' 白额雁格陵兰亚种(学名:Anser albifrons flavirostris)分布于格陵兰西部。</br>

== 保护现状 ==
'''保护级别'''</br>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br>
'''种群现状'''</br>
白额雁过去一直是中国主要狩猎鸟类之一,拥有较大的种群数量。近30年来,由于环境恶化和过度狩猎,种群数量已急剧减少。据国际水禽研究局1990年组织的亚洲隆冬水鸟调查,中国的越冬种群数量仅为2170只。国外报告,1955-1974年,在北美的越冬种群数量为20万只,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分别为25万和55000只,主要是太平洋亚种;欧洲约为30万只,主要是指名亚种;加拿大亚种估计为1800只,阿拉斯加亚种估计为1500只,格陵兰亚种估计为12000-15000只。</br>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br>

=== 北迁的白额雁和豆雁停留栖息牡丹江===
{{#iDisplay: n0148zdt5qn |480|360|qq}}
== 參考來源 ==
{{Reflist}}
25,96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