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481
次編輯
變更
洪伯潜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 person | 姓名 = 洪伯潜 | 外文名 = | 图像 = File:洪伯潜.jpg|缩略图 |center|[https://image.so.com/view?q=%E6%B4%AA%E4…”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洪伯潜
| 外文名 =
| 图像 =
[[File:洪伯潜.jpg|缩略图
|center|[https://image.so.com/view?q=%E6%B4%AA%E4%BC%AF%E6%BD%9C%E9%99%A2%E5%A3%AB&src=tab_www&correct=%E6%B4%AA%E4%BC%AF%E6%BD%9C%E9%99%A2%E5%A3%AB&ancestor=list&cmsid=945ec54a9f6d4d68028f6b0bbdf16f8a&cmras=0&cn=0&gn=0&kn=0&fsn=60&adstar=0&clw=284#id=31b9ef0e7015b86a2bfff6978c27a1f0&currsn=0&ps=21&pc=21 原图链接] [http://edu.workercn.cn/32906/201812/14/181214102840962.shtml 图片来源中工教育]]]
| 图像说明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出生日期 = 1931年12月30日
| 出生地点 = 福建省厦门市
| 逝世日期 =
| 国籍 = 中国
| 别名 =
| 职业 = 矿井建设特殊凿井工程专家
| 知名作品 =
}}
<ref>[],搜狐, 2014-06-27</ref>
{{#ev:youku| 优酷id }}
洪伯潜,矿井建设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大直径煤矿井筒钻井法凿井专家,是我国煤矿深大竖井钻井法凿井技术的开拓者之一,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主持完成国家及部、院课题29项,8次获国家及部级科技进步奖。负责并完成国家"六五"、"七五"科技攻关项目"深井钻井法凿井技术的研究",使钻井法成为我国唯一通过440米表土不稳定地层的大直径井筒特殊施工方法。
==人生经历==
洪伯潜,195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建井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40余年来一直在科研第一线从事矿井建设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国家及部课题29项。负责并完成国家"六五"、"七五"科技攻关项目"深井钻井法凿井技术的研究",使钻井法成为我国首先通过440米表土不稳定地层的大直径井筒特殊施工方法,综合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参与负责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研究,已完成近600米深井筒钻井法凿井技术的研究和应用。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少年立志
洪伯潜,1931年12月30日生于素有"海上花园"之称的福建省厦门市鼓浪屿,小岛的美不仅在于它四季展现着诱人魅力的林木花草,及矗立于海天雄风辉映、惊涛拍岸烘托着的中外驰名的郑成功水操台,更有那印刻着不同历史墨迹及风格的各式建筑。建筑的美是设计者与施工者智慧的结晶,建筑是无声的诗歌与乐章,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的他,在还是一名初中生时就意识到了这些,因而,他深深地爱这小岛;但解放前小岛上的许多特色建筑却是外国侵略者蚕食中国的标志之一,列强霸占祖国领土,称其万国租界,为此,在他幼小的心灵中,也时而激愤万千,他想,总有一天鼓浪屿会真正成为中国人民自己的海上花园,人们会在岛上建造更美的建筑,他决心努力学习,将来当一名土木建筑工程师,一个淳朴的心愿就这样逐渐萌生。
学业历程
1952年他考入厦门大学土木系,一年后因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调入浙江大学,攻读他所热爱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1956 年他获得了浙江大学首批三好优等生称号,并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毕业分配志愿书上他填上了"服从组织分配,到祖国需要的地方"。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正掀起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高潮,百业待兴,各行各业都需要大批建设人才,就这样,他被分配到了煤炭科学研究院。人生是丰富多彩的,但也往往富有戏剧性,没想到他会从建筑设计之梦开始,而以煤矿建井之实步入人生征程。
艰辛研究
1956年的煤炭科学研究院,刚处于筹备阶段,报到后没过几天就让这些刚出校门的青年到全国各矿区去实习、增长对煤矿生产建设的实践知识,他被分配到黑龙江双鸭山矿区。从南方到北京他秋装没穿几天,一到东北就又穿上了棉装,10月的天气飘起了雪花,他晚上和三班倒的工人们一起睡在用两排板条钉的集体通铺上,每人各占60~70cm宽一条带的铺位,没有桌椅、灯光昏暗。从"天堂"杭州的美丽校园到北国边陲矿区双鸭山,不仅地理环境、生活条件有天壤之别,而且完全陌生的所见所闻让他初步认识了煤矿,体察了自己将为之奋斗一生的领域是个不折不扣的艰苦行当。他也曾为此而烦恼过,但凭着要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的满腔热忱,以及每当想起旧中国老一辈知识分子那种在恶劣的社会与政治环境中挣扎,而仍然"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高尚情操,想起矿工们的艰辛,他就会振奋起来勇往直前,为煤矿建设而奋斗的路就这样开始了。
卓越贡献
1957年夏秋之交,他从双鸭山实习工地被提前调回,参加组织煤炭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新技术学习班,而后,他负责有关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课题研究。从1966年开始连续三年赴海拔近5000米的青藏高原,搞高寒地区开矿可行性研究项目,在开展技术工作的同时,经受了低气压、高山反应的考验。之后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矿井井筒过含水地层的特殊施工"大型钻井法"工地及其他现场渡过的。他从1972年起担任建井所钻井研究室主任达20年之久,他深深懂得,对于一个原本对煤矿生产建设一无所知的门外汉,要很好地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掌握并开拓这一工程领域的技术,除了不断努力学习必要的书本知识外,还应该时刻牢记的是:"不断求知于实践、求师于他人",为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每年都在现场八九个月,去体会酸甜苦辣的生活和工作实践,汲取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力量源泉。"六五"、"七五"期间他承担并完成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深井钻井法凿井技术的研究",1986年荣获国家"六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奖,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0年7月获首批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1年后他任钻井室主任工程师,仍致力于钻井法凿井技术拓展应用于水下桩基工程、混凝土质量检测仪表等的开发研究,并获得良好成效。
1997年他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百味人生,启示于他的是:得寓于失、乐寓于苦、成功源于奋斗。不断奋斗、努力,使他从一个浙江大学土木系毕业的矿业门外汉,锻炼成为一个能适应矿建、土建、机械跨专业工作需要的煤矿工程建设者与科技探索者。
==履历年表==
1952-1953年 在厦门大学学习(全国大学院系调整)。
1953-1956年 在浙江大学学习(毕业)。
1956-1964年 任煤炭科学研究院北京建井研究所技术员、课题组长。
1964-1972年 任煤炭科学研究院北京建井研究所工程师、课题组长。
1972-1982年 任煤炭科学研究院北京建井研究所工程师、钻井研究室副主任、主任。
1982-1988年 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建井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钻井研究室主任。
1988-1991年 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建井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钻井研究室主任。
1991-1994年 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建井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钻井研究室主任工程师。
1994-1997年 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建井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学术委员会顾问。
1997年 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博士生指导教师;中国矿业大学兼职教授。
2001-2002年 北京中煤矿山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2003-- 北京中煤矿山工程有限公司学术委员会主任;煤炭工业济南煤炭设计研究院高级顾问。
1980-1995年 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会理事。
1994-1996年 任
[[File:洪伯潜2.jpg|缩略图|洪伯潜]]
煤建设开发总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
1997-2002年 任中国煤炭学会煤矿建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01--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煤炭学会常务理事,矿山建设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煤矿建筑工程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
==科学成就==
攻克大直径深井钻井法凿井技术
煤矿竖井,无论是早期原始的人工开挖,还是技术发展后的机械化掘砌,都离不开由凿井工人下井在地层中窄小的空间操作这一过程。钻井法应用于煤矿大直径井筒施工,是多种技术工艺综合的大型工程,不仅机械化程度很高,且全部工序(包括其他施工方法的地层固结、挖掘、矸石提升和井筒支护等)都在地面操作,凿井工人无需下井,大大改善了劳动条件,无职业病危害,尤其适合于含水流砂层等不稳定地层的井筒开凿。他负责并亲自参与完成了"钻井深井壁后充填机械化"的研究。攻关项目"深井钻井法凿井技术的研究"的完成,使钻井法成为中国首先通过440m以上表土不稳定含水地层、独具优势的大直径井筒特殊施工方法,全部设备国产化,最大钻井直径9.3m,成井直径7.0m;最大成井深度508m,成井偏斜率根据井型不同,可控制在0.5‰~1.0‰以内,综合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获得国家"六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奖、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获国家"六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奖。至今中国已钻凿投产了54个井筒,300m以上深井17 个(其中深400m以上7个),另有3个近600m的深井正在施工,这一先进的施工技术,已在中国煤矿建设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发展深井井筒的支护技术
洪伯潜在第一个深井钻井井壁方案设计中,提出沿井筒深度采用不同厚度井壁的结构设计方法和构造措施;研究解决了井壁节间注浆材料和工艺,以减小深部井壁的受力和改善竖向荷载的均匀传递。并根据压杆稳定原理,从力学上分析,探索出井壁悬浮下沉后,壁后充填前添加配重水时,存在整体轴向失稳的关键问题,创立了控制第一段合理充填高度和配重水添加量计算公式。这些独创性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对完成深508m、外径7.8m,自重近20000t的该类井壁,在充满泥浆的大型钻孔中悬浮下沉安装,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该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他首次提出在内钢板一定范围内预留泄水孔的措施,并在谢桥西风井井壁设计中应用,取得良好的预期效果,并得到全面推广,从而杜绝了鼓包事故的发生,保证了井筒长期使用安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参与负责和设计的"谢桥西风井大直径薄井壁设计研究及钻井施工"项目,获煤炭部科技进步奖。他负责并亲自参与完成了"钻井深井壁后充填机械化"的研究,并将成果推广应用,实现了钻井法凿井全工序机械化,彻底解放了笨重体力劳动,大大改善了劳动条件,使钻井法凿井的优越性得到更进一步发挥。
==突出贡献==
洪伯潜参加工作以后承担完成的首项成果,是在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为了解决当时建设中钢材不足的困难,全面组织研究开发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1958年研究成功了中国第一座竖井悬臂式预应力钢筋混凝土井架,在河南省鹤壁市鹿楼矿(原矿名)投入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接着又在1964年研究成功并实际应用的32米高预应力钢筋混凝土井架,这些成果填补了当时国内矿山预应力混凝土特种结构的空白。
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负责研究设计了中国第一套井壁结构试验装置,为完成"六五"、"七五"国家攻关项目中的新型井壁结构的研究,起了关键作用,并获得1991年能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年,洪伯潜曾以他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技术功底,为联邦德国戴尔曼-哈尼尔(Deilmann-Haniel)凿井公司设计了新型冻结法井壁结构试验的技术方案,并由他主持在该试验装置上进行试验,提交了高水平的试验报告,解决了德国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使中国的建井技术走向世界,扩大了国际影响。
1993开始他将钻井技术拓展应用至水下大型桥基工程,主持和参加三个型号大型工程钻机(直径3m)的研究设计工作,参与珠海横琴大桥和浙江上虞人民路大桥主桥墩水下Φ3m群桩钻孔施工技术方案的制订、设计和实施,取得良好效果。
他负责山东省巨野煤田龙固矿(年产600万t特大型矿井)钻井法凿井的技术攻关,三个深近600m井筒正在施工;他承担该三个井筒的井壁研究设计(由济南煤矿设计研究院委托);申报专利1项。他就是这样以坚实的步伐不断学习,努力实践,开拓前进的。
==主要论著==
1、洪伯潜.钻井法凿井深井井壁在泥浆中的轴向稳定.煤炭科学技术,1980(9):22-26
2、洪伯潜.竖井32米预应力混凝土井架的设计.冶金建筑,1981(11):46-51
3、洪伯潜,赵亚平.童亭主井591.5米钻井悬浮下沉井壁设计.建井技术,1983(1):41-46
4、洪伯潜,等.高强混凝土在煤矿钻井工程中的应用.见:第二届全国预应力混凝土学会论文集.1983
5、洪伯潜,崔京浩,等.削球式井壁底内力计算表.煤炭科研参考资料,1985(2):1-46
6、洪伯潜.钻井法凿井.煤炭科学技术,1987(4):34-40
7、洪伯潜.钻井井壁设计及三向应力的应用.见: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论文集.1987,5,76-80
8、刘日辉,洪伯潜等.内钢板-钢筋混凝土复合井壁.见:1987全国约束混凝土强度理论及应用讨论会论文集.455-463
9、洪伯潜等.井壁及筒体结构试验装置.1987,煤矿建筑工程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论文
10、洪伯潜.临焕东风井井壁底受力分析.1987,煤矿建筑工程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论文
==参考来源==
[[Category:教授]][[Category:地质学家]]
| 姓名 = 洪伯潜
| 外文名 =
| 图像 =
[[File:洪伯潜.jpg|缩略图
|center|[https://image.so.com/view?q=%E6%B4%AA%E4%BC%AF%E6%BD%9C%E9%99%A2%E5%A3%AB&src=tab_www&correct=%E6%B4%AA%E4%BC%AF%E6%BD%9C%E9%99%A2%E5%A3%AB&ancestor=list&cmsid=945ec54a9f6d4d68028f6b0bbdf16f8a&cmras=0&cn=0&gn=0&kn=0&fsn=60&adstar=0&clw=284#id=31b9ef0e7015b86a2bfff6978c27a1f0&currsn=0&ps=21&pc=21 原图链接] [http://edu.workercn.cn/32906/201812/14/181214102840962.shtml 图片来源中工教育]]]
| 图像说明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出生日期 = 1931年12月30日
| 出生地点 = 福建省厦门市
| 逝世日期 =
| 国籍 = 中国
| 别名 =
| 职业 = 矿井建设特殊凿井工程专家
| 知名作品 =
}}
<ref>[],搜狐, 2014-06-27</ref>
{{#ev:youku| 优酷id }}
洪伯潜,矿井建设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大直径煤矿井筒钻井法凿井专家,是我国煤矿深大竖井钻井法凿井技术的开拓者之一,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主持完成国家及部、院课题29项,8次获国家及部级科技进步奖。负责并完成国家"六五"、"七五"科技攻关项目"深井钻井法凿井技术的研究",使钻井法成为我国唯一通过440米表土不稳定地层的大直径井筒特殊施工方法。
==人生经历==
洪伯潜,195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建井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40余年来一直在科研第一线从事矿井建设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国家及部课题29项。负责并完成国家"六五"、"七五"科技攻关项目"深井钻井法凿井技术的研究",使钻井法成为我国首先通过440米表土不稳定地层的大直径井筒特殊施工方法,综合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参与负责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研究,已完成近600米深井筒钻井法凿井技术的研究和应用。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少年立志
洪伯潜,1931年12月30日生于素有"海上花园"之称的福建省厦门市鼓浪屿,小岛的美不仅在于它四季展现着诱人魅力的林木花草,及矗立于海天雄风辉映、惊涛拍岸烘托着的中外驰名的郑成功水操台,更有那印刻着不同历史墨迹及风格的各式建筑。建筑的美是设计者与施工者智慧的结晶,建筑是无声的诗歌与乐章,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的他,在还是一名初中生时就意识到了这些,因而,他深深地爱这小岛;但解放前小岛上的许多特色建筑却是外国侵略者蚕食中国的标志之一,列强霸占祖国领土,称其万国租界,为此,在他幼小的心灵中,也时而激愤万千,他想,总有一天鼓浪屿会真正成为中国人民自己的海上花园,人们会在岛上建造更美的建筑,他决心努力学习,将来当一名土木建筑工程师,一个淳朴的心愿就这样逐渐萌生。
学业历程
1952年他考入厦门大学土木系,一年后因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调入浙江大学,攻读他所热爱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1956 年他获得了浙江大学首批三好优等生称号,并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毕业分配志愿书上他填上了"服从组织分配,到祖国需要的地方"。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正掀起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高潮,百业待兴,各行各业都需要大批建设人才,就这样,他被分配到了煤炭科学研究院。人生是丰富多彩的,但也往往富有戏剧性,没想到他会从建筑设计之梦开始,而以煤矿建井之实步入人生征程。
艰辛研究
1956年的煤炭科学研究院,刚处于筹备阶段,报到后没过几天就让这些刚出校门的青年到全国各矿区去实习、增长对煤矿生产建设的实践知识,他被分配到黑龙江双鸭山矿区。从南方到北京他秋装没穿几天,一到东北就又穿上了棉装,10月的天气飘起了雪花,他晚上和三班倒的工人们一起睡在用两排板条钉的集体通铺上,每人各占60~70cm宽一条带的铺位,没有桌椅、灯光昏暗。从"天堂"杭州的美丽校园到北国边陲矿区双鸭山,不仅地理环境、生活条件有天壤之别,而且完全陌生的所见所闻让他初步认识了煤矿,体察了自己将为之奋斗一生的领域是个不折不扣的艰苦行当。他也曾为此而烦恼过,但凭着要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的满腔热忱,以及每当想起旧中国老一辈知识分子那种在恶劣的社会与政治环境中挣扎,而仍然"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高尚情操,想起矿工们的艰辛,他就会振奋起来勇往直前,为煤矿建设而奋斗的路就这样开始了。
卓越贡献
1957年夏秋之交,他从双鸭山实习工地被提前调回,参加组织煤炭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新技术学习班,而后,他负责有关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课题研究。从1966年开始连续三年赴海拔近5000米的青藏高原,搞高寒地区开矿可行性研究项目,在开展技术工作的同时,经受了低气压、高山反应的考验。之后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矿井井筒过含水地层的特殊施工"大型钻井法"工地及其他现场渡过的。他从1972年起担任建井所钻井研究室主任达20年之久,他深深懂得,对于一个原本对煤矿生产建设一无所知的门外汉,要很好地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掌握并开拓这一工程领域的技术,除了不断努力学习必要的书本知识外,还应该时刻牢记的是:"不断求知于实践、求师于他人",为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每年都在现场八九个月,去体会酸甜苦辣的生活和工作实践,汲取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力量源泉。"六五"、"七五"期间他承担并完成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深井钻井法凿井技术的研究",1986年荣获国家"六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奖,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0年7月获首批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1年后他任钻井室主任工程师,仍致力于钻井法凿井技术拓展应用于水下桩基工程、混凝土质量检测仪表等的开发研究,并获得良好成效。
1997年他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百味人生,启示于他的是:得寓于失、乐寓于苦、成功源于奋斗。不断奋斗、努力,使他从一个浙江大学土木系毕业的矿业门外汉,锻炼成为一个能适应矿建、土建、机械跨专业工作需要的煤矿工程建设者与科技探索者。
==履历年表==
1952-1953年 在厦门大学学习(全国大学院系调整)。
1953-1956年 在浙江大学学习(毕业)。
1956-1964年 任煤炭科学研究院北京建井研究所技术员、课题组长。
1964-1972年 任煤炭科学研究院北京建井研究所工程师、课题组长。
1972-1982年 任煤炭科学研究院北京建井研究所工程师、钻井研究室副主任、主任。
1982-1988年 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建井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钻井研究室主任。
1988-1991年 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建井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钻井研究室主任。
1991-1994年 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建井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钻井研究室主任工程师。
1994-1997年 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建井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学术委员会顾问。
1997年 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博士生指导教师;中国矿业大学兼职教授。
2001-2002年 北京中煤矿山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2003-- 北京中煤矿山工程有限公司学术委员会主任;煤炭工业济南煤炭设计研究院高级顾问。
1980-1995年 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会理事。
1994-1996年 任
[[File:洪伯潜2.jpg|缩略图|洪伯潜]]
煤建设开发总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
1997-2002年 任中国煤炭学会煤矿建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01--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煤炭学会常务理事,矿山建设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煤矿建筑工程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
==科学成就==
攻克大直径深井钻井法凿井技术
煤矿竖井,无论是早期原始的人工开挖,还是技术发展后的机械化掘砌,都离不开由凿井工人下井在地层中窄小的空间操作这一过程。钻井法应用于煤矿大直径井筒施工,是多种技术工艺综合的大型工程,不仅机械化程度很高,且全部工序(包括其他施工方法的地层固结、挖掘、矸石提升和井筒支护等)都在地面操作,凿井工人无需下井,大大改善了劳动条件,无职业病危害,尤其适合于含水流砂层等不稳定地层的井筒开凿。他负责并亲自参与完成了"钻井深井壁后充填机械化"的研究。攻关项目"深井钻井法凿井技术的研究"的完成,使钻井法成为中国首先通过440m以上表土不稳定含水地层、独具优势的大直径井筒特殊施工方法,全部设备国产化,最大钻井直径9.3m,成井直径7.0m;最大成井深度508m,成井偏斜率根据井型不同,可控制在0.5‰~1.0‰以内,综合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获得国家"六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奖、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获国家"六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奖。至今中国已钻凿投产了54个井筒,300m以上深井17 个(其中深400m以上7个),另有3个近600m的深井正在施工,这一先进的施工技术,已在中国煤矿建设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发展深井井筒的支护技术
洪伯潜在第一个深井钻井井壁方案设计中,提出沿井筒深度采用不同厚度井壁的结构设计方法和构造措施;研究解决了井壁节间注浆材料和工艺,以减小深部井壁的受力和改善竖向荷载的均匀传递。并根据压杆稳定原理,从力学上分析,探索出井壁悬浮下沉后,壁后充填前添加配重水时,存在整体轴向失稳的关键问题,创立了控制第一段合理充填高度和配重水添加量计算公式。这些独创性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对完成深508m、外径7.8m,自重近20000t的该类井壁,在充满泥浆的大型钻孔中悬浮下沉安装,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该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他首次提出在内钢板一定范围内预留泄水孔的措施,并在谢桥西风井井壁设计中应用,取得良好的预期效果,并得到全面推广,从而杜绝了鼓包事故的发生,保证了井筒长期使用安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参与负责和设计的"谢桥西风井大直径薄井壁设计研究及钻井施工"项目,获煤炭部科技进步奖。他负责并亲自参与完成了"钻井深井壁后充填机械化"的研究,并将成果推广应用,实现了钻井法凿井全工序机械化,彻底解放了笨重体力劳动,大大改善了劳动条件,使钻井法凿井的优越性得到更进一步发挥。
==突出贡献==
洪伯潜参加工作以后承担完成的首项成果,是在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为了解决当时建设中钢材不足的困难,全面组织研究开发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1958年研究成功了中国第一座竖井悬臂式预应力钢筋混凝土井架,在河南省鹤壁市鹿楼矿(原矿名)投入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接着又在1964年研究成功并实际应用的32米高预应力钢筋混凝土井架,这些成果填补了当时国内矿山预应力混凝土特种结构的空白。
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负责研究设计了中国第一套井壁结构试验装置,为完成"六五"、"七五"国家攻关项目中的新型井壁结构的研究,起了关键作用,并获得1991年能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年,洪伯潜曾以他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技术功底,为联邦德国戴尔曼-哈尼尔(Deilmann-Haniel)凿井公司设计了新型冻结法井壁结构试验的技术方案,并由他主持在该试验装置上进行试验,提交了高水平的试验报告,解决了德国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使中国的建井技术走向世界,扩大了国际影响。
1993开始他将钻井技术拓展应用至水下大型桥基工程,主持和参加三个型号大型工程钻机(直径3m)的研究设计工作,参与珠海横琴大桥和浙江上虞人民路大桥主桥墩水下Φ3m群桩钻孔施工技术方案的制订、设计和实施,取得良好效果。
他负责山东省巨野煤田龙固矿(年产600万t特大型矿井)钻井法凿井的技术攻关,三个深近600m井筒正在施工;他承担该三个井筒的井壁研究设计(由济南煤矿设计研究院委托);申报专利1项。他就是这样以坚实的步伐不断学习,努力实践,开拓前进的。
==主要论著==
1、洪伯潜.钻井法凿井深井井壁在泥浆中的轴向稳定.煤炭科学技术,1980(9):22-26
2、洪伯潜.竖井32米预应力混凝土井架的设计.冶金建筑,1981(11):46-51
3、洪伯潜,赵亚平.童亭主井591.5米钻井悬浮下沉井壁设计.建井技术,1983(1):41-46
4、洪伯潜,等.高强混凝土在煤矿钻井工程中的应用.见:第二届全国预应力混凝土学会论文集.1983
5、洪伯潜,崔京浩,等.削球式井壁底内力计算表.煤炭科研参考资料,1985(2):1-46
6、洪伯潜.钻井法凿井.煤炭科学技术,1987(4):34-40
7、洪伯潜.钻井井壁设计及三向应力的应用.见: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论文集.1987,5,76-80
8、刘日辉,洪伯潜等.内钢板-钢筋混凝土复合井壁.见:1987全国约束混凝土强度理论及应用讨论会论文集.455-463
9、洪伯潜等.井壁及筒体结构试验装置.1987,煤矿建筑工程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论文
10、洪伯潜.临焕东风井井壁底受力分析.1987,煤矿建筑工程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论文
==参考来源==
[[Category:教授]][[Category:地质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