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53
次編輯
變更
莊玉坡
,创建页面,内容为“<div style="padding:20px 10px 20px 10px; background: radial-gradient(circle, rgba(253,255,0,0.17651726217830888) 0%, rgba(116,121,9,0.09808588962928921) 100%);"> <…”
<div style="padding:20px 10px 20px 10px; background: radial-gradient(circle, rgba(253,255,0,0.17651726217830888) 0%, rgba(116,121,9,0.09808588962928921) 100%);">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0px 10px 10px 20px">
{| class="wikitable"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姓名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莊玉波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別名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又名'''玉坡''',號'''扇水'''、'''樱癡'''、<br>'''夢蝶莊主人'''、'''扇江市隱'''、'''辰輔'''、'''瓊州寄人'''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出生年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1883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死亡年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未知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教育背景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九歲受業於[[黄克禮]]夫子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出版作品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
</div>
'''莊玉波'''(1883-?)又名'''玉坡''',號'''扇水'''、'''樱癡'''、'''夢蝶莊主人'''、'''扇江市隱'''、'''辰輔'''、'''瓊州寄人''',[[明治]]16年1月3日生,是臺南觀音亭人。
==生平==
九歲受業於[[黄克禮]]夫子,十四歲逢臺島割讓,因為他「手腕敏捷,深受當時臺南家商王雪農賞識。蒙臺南豪商[[王雪農]]賞識。
明治33年,逢圣島割讓,他十四歲,受王氏派遣至[[神戶]],王氏所經營的德昌楼工作。莊玉波到神戶後,先在德昌分店管出納之事,七、八年後自組玉坡貿易商會,從事青果、海產、雜貨等出口。
曾在1909 年首次返回臺灣, 經[[洪以南]]推介加入[[瀛社]],認識[[謝雪漁]]並成為謝雪漁學生,以及瀛社海外詩人,常與瀛社友相吟唱。以後在神戶認識[[中國]]駐日的[[郭希限]],又因為經商關係,有時往 返臺灣,足跡踏遍[[越南]]、中國、[[菲律賓]]等地,因著郭希限關係結識中國南社詩人, 加入南社、虞社,成為南社湘集唯一臺籍詩人。
以後經商失敗,被日本銀行派駐 [[海南島]],也在當地組壽蘇吟社,廣結詩友。他在《[[詩報]]》、《[[風月報]]》,發表許多詩,並帶動中國詩人投稿臺灣報紙,也是[[台灣日治時期|日治時代]]《詩報》、《風月報》、《崇聖道德報》,出現許多中國籍詩詞的原因。
==[[七言古詩]]==
勸降辭<br>
哀莫哀兮國淪亡。支那<ref>支那:戰前日本對中國的正式稱呼,此辭彙出自梵文佛經,因二戰期間兩國交惡,中國人認為「支那」一詞,具有歧視意涵,故今日一般已不再使用。</ref>死線<ref>死線:滅亡的邊緣。</ref>久徬徨。列邦窺伺如豺狼。歐美依存成虎倀。不知東亞固金湯。攪隣平和狡啟疆<ref>狡啟疆:狡猾的想開拓疆域,此指白人意圖擴展殖民地範疇。</ref>。櫻花男子出扶桑。仗義執言情激昂。為仇為德無思量。同室操戈嗤鬩牆。芦溝橋畔操戎行<ref> 戎行:軍旅之事,此指日軍進行軍事演習。</ref>。潛襲中宵開鐵槍。刼灰<ref>劫灰:兵災之意。</ref>教幻新紅羊<ref>紅羊:即紅羊劫,喻指國難。</ref>。南北兩京為戰場。當車雙臂揮螳蜋。烈燄如蛾飛自戕。難云勝敗兵家常。末路烏江悲項王。壺漿簞食<ref>壺漿簞食:意指軍隊受到人民的擁護與愛戴,紛紛慰勞犒賞。</ref>迎師忙。到處國旗輝日章<ref>日章:日本國旗以白底紅圈為造型,紅圈象徵太陽,稱為日章,故日本國旗又稱為日章旗。</ref>。政權今見消中央。伊戚自貽<ref>自貽伊戚:亦作「伊戚自詒」,意指自己招致禍患。</ref>殊可傷。瑣尾<ref>瑣尾:比喻處境艱困,前途崎嶇難行。</ref>遷都投遠荒。聯俄赤化彌猖狂。主義三民頭腦忘。好速輸誠休跳梁。皇軍聖戰心慈祥。飛機獰猛淩蒼蒼。禹域河山無地藏。<br><br>
【題解】<br>
本詩為七言古詩,載於《詩報》第171號,昭和13年(1938)2月20日,頁2。蘆溝橋事變後,日華陷入全面開戰的局面,在長期作戰的預期下,便需要一系列的戰爭宣傳,用以建構作戰的合理性,甚至是神聖性,方能確保銃後民眾對戰爭動員的軍需供應與政策支持。由於建構戰爭合理性的官方論述大量出現,也導致臺灣傳統文人的大舉呼應,本作便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作。
詩中先是論述日軍駐華的合理性,接著又將日華全面開戰的責任推給蔣政權,最後則是恩威並濟的要求蔣介石投降,勸誡中國捨棄錯誤的聯共作法,重新回歸孫文聯日抗歐的路線。〈勸降辭〉的文字操作,清楚的反應日本官方論述,展現出臺灣傳統文人進行戰爭宣傳的面相。
值得思考的是,莊玉坡身為民間商賈,其所提出的「勸降」,究竟對蔣介石能有幾分影響力?就現實而論,莊玉坡這篇積極附和官方的宣傳詩作,雖題名為〈勸降辭〉,但其實質意義絕非在於「勸降」,而是用漢詩創作來表達作者自身的政治忠誠,以及向臺灣漢詩壇解釋日軍對華作戰的合理性。<br><br>
【延伸閱讀】<br>
1. 郭芷涵〈聖戰〉,《詩報》第207號,昭和14年(1939)8月16日,頁9。
2. 燕居〈感時〉,《詩報》第211號,昭和14年(1939)11月2日,頁11。
3. 蔡奕彬〈慶祝國府還都三周年記念有感〉,《詩報》第296號,昭和18年(1943)5月25日,頁8。<br><br>
==[[五言律詩]]==
千人針
征婦<ref>征婦:出征軍人的妻子。</ref>持巾出,殷勤姉<ref>姉:「姐」字的日本漢字寫法。</ref>妹求。
從軍男子志,禦敵女兒籌<ref>籌:籌措、準備。</ref>。
一線丹心注,千針熱血抽。
非常家國日<ref>非常家國日:非常,日文漢字,意指「緊急事態」,此處指戰爭狀態而言。全句意謂:在這國家遭遇緊急事態的日子裡。</ref>,朝野枕戈矛。<br><br>
【題解】<br>
本詩為五言律詩,載於《詩報》第166號,[[昭和]]12年(1937)12月6日,頁3。所謂的「千人針」,是源於[[日俄戰爭]]時期的一種民間祈禱儀式與護身符。習俗上由軍人的女性家眷,手持白色布疋立於街頭,請過路女性在布上縫一個結,並祈禱出征者武運昌隆,待縫滿千結後,交由出征者隨身攜帶或直接裹在腹部,據稱因有千人念力加持,使「千人針」具有防彈的效果,可以庇佑當事人平安歸來。
這項習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期間廣為流傳,眾多女性在街頭上請人縫製「千人針」,成為一種特殊的時代風貌。雖然有信仰的差異,但「千人針」的儀式,經官方刻意宣傳,在臺灣也相當普遍,但考量作者當時定居神戶經商,故詩中描寫的景象,當為神戶街頭的見聞記錄。而特地將詩作寄回臺灣發表,則有以日本女性參與戰爭籌備的景象,鼓勵臺人積極協力戰爭的宣傳用意。<br><br>
【延伸閱讀】<br>
1. 本宮三香〈千結行〉,《詩報》第166號,昭和12年(1937)12月6日,頁2。
==註釋==
{{Reflist}}
==參考資料==
*[https://ipoem.nmtl.gov.tw/nmtlpoem?uid=12&pid=640 愛詩網]
*[https://pilikang.pixnet.net/blog/post/41162879-%5B%E8%83%A1%E6%84%9B%E6%99%8F%5D-%E5%8D%83%E4%BA%BA%E9%87%9D--%E4%BD%9C%E8%80%85%EF%BC%9A%E8%8E%8A%E7%8E%89%E5%9D%A1 千人針 作者:莊玉坡]
*[https://web-ch.scu.edu.tw/chinese/file/3423 瀛社·南社·虞社·壽蘇吟社―莊玉波的海外詩緣 蘇淑芬]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0px 10px 10px 20px">
{| class="wikitable"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姓名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莊玉波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別名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又名'''玉坡''',號'''扇水'''、'''樱癡'''、<br>'''夢蝶莊主人'''、'''扇江市隱'''、'''辰輔'''、'''瓊州寄人'''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出生年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1883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死亡年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未知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教育背景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九歲受業於[[黄克禮]]夫子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出版作品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
</div>
'''莊玉波'''(1883-?)又名'''玉坡''',號'''扇水'''、'''樱癡'''、'''夢蝶莊主人'''、'''扇江市隱'''、'''辰輔'''、'''瓊州寄人''',[[明治]]16年1月3日生,是臺南觀音亭人。
==生平==
九歲受業於[[黄克禮]]夫子,十四歲逢臺島割讓,因為他「手腕敏捷,深受當時臺南家商王雪農賞識。蒙臺南豪商[[王雪農]]賞識。
明治33年,逢圣島割讓,他十四歲,受王氏派遣至[[神戶]],王氏所經營的德昌楼工作。莊玉波到神戶後,先在德昌分店管出納之事,七、八年後自組玉坡貿易商會,從事青果、海產、雜貨等出口。
曾在1909 年首次返回臺灣, 經[[洪以南]]推介加入[[瀛社]],認識[[謝雪漁]]並成為謝雪漁學生,以及瀛社海外詩人,常與瀛社友相吟唱。以後在神戶認識[[中國]]駐日的[[郭希限]],又因為經商關係,有時往 返臺灣,足跡踏遍[[越南]]、中國、[[菲律賓]]等地,因著郭希限關係結識中國南社詩人, 加入南社、虞社,成為南社湘集唯一臺籍詩人。
以後經商失敗,被日本銀行派駐 [[海南島]],也在當地組壽蘇吟社,廣結詩友。他在《[[詩報]]》、《[[風月報]]》,發表許多詩,並帶動中國詩人投稿臺灣報紙,也是[[台灣日治時期|日治時代]]《詩報》、《風月報》、《崇聖道德報》,出現許多中國籍詩詞的原因。
==[[七言古詩]]==
勸降辭<br>
哀莫哀兮國淪亡。支那<ref>支那:戰前日本對中國的正式稱呼,此辭彙出自梵文佛經,因二戰期間兩國交惡,中國人認為「支那」一詞,具有歧視意涵,故今日一般已不再使用。</ref>死線<ref>死線:滅亡的邊緣。</ref>久徬徨。列邦窺伺如豺狼。歐美依存成虎倀。不知東亞固金湯。攪隣平和狡啟疆<ref>狡啟疆:狡猾的想開拓疆域,此指白人意圖擴展殖民地範疇。</ref>。櫻花男子出扶桑。仗義執言情激昂。為仇為德無思量。同室操戈嗤鬩牆。芦溝橋畔操戎行<ref> 戎行:軍旅之事,此指日軍進行軍事演習。</ref>。潛襲中宵開鐵槍。刼灰<ref>劫灰:兵災之意。</ref>教幻新紅羊<ref>紅羊:即紅羊劫,喻指國難。</ref>。南北兩京為戰場。當車雙臂揮螳蜋。烈燄如蛾飛自戕。難云勝敗兵家常。末路烏江悲項王。壺漿簞食<ref>壺漿簞食:意指軍隊受到人民的擁護與愛戴,紛紛慰勞犒賞。</ref>迎師忙。到處國旗輝日章<ref>日章:日本國旗以白底紅圈為造型,紅圈象徵太陽,稱為日章,故日本國旗又稱為日章旗。</ref>。政權今見消中央。伊戚自貽<ref>自貽伊戚:亦作「伊戚自詒」,意指自己招致禍患。</ref>殊可傷。瑣尾<ref>瑣尾:比喻處境艱困,前途崎嶇難行。</ref>遷都投遠荒。聯俄赤化彌猖狂。主義三民頭腦忘。好速輸誠休跳梁。皇軍聖戰心慈祥。飛機獰猛淩蒼蒼。禹域河山無地藏。<br><br>
【題解】<br>
本詩為七言古詩,載於《詩報》第171號,昭和13年(1938)2月20日,頁2。蘆溝橋事變後,日華陷入全面開戰的局面,在長期作戰的預期下,便需要一系列的戰爭宣傳,用以建構作戰的合理性,甚至是神聖性,方能確保銃後民眾對戰爭動員的軍需供應與政策支持。由於建構戰爭合理性的官方論述大量出現,也導致臺灣傳統文人的大舉呼應,本作便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作。
詩中先是論述日軍駐華的合理性,接著又將日華全面開戰的責任推給蔣政權,最後則是恩威並濟的要求蔣介石投降,勸誡中國捨棄錯誤的聯共作法,重新回歸孫文聯日抗歐的路線。〈勸降辭〉的文字操作,清楚的反應日本官方論述,展現出臺灣傳統文人進行戰爭宣傳的面相。
值得思考的是,莊玉坡身為民間商賈,其所提出的「勸降」,究竟對蔣介石能有幾分影響力?就現實而論,莊玉坡這篇積極附和官方的宣傳詩作,雖題名為〈勸降辭〉,但其實質意義絕非在於「勸降」,而是用漢詩創作來表達作者自身的政治忠誠,以及向臺灣漢詩壇解釋日軍對華作戰的合理性。<br><br>
【延伸閱讀】<br>
1. 郭芷涵〈聖戰〉,《詩報》第207號,昭和14年(1939)8月16日,頁9。
2. 燕居〈感時〉,《詩報》第211號,昭和14年(1939)11月2日,頁11。
3. 蔡奕彬〈慶祝國府還都三周年記念有感〉,《詩報》第296號,昭和18年(1943)5月25日,頁8。<br><br>
==[[五言律詩]]==
千人針
征婦<ref>征婦:出征軍人的妻子。</ref>持巾出,殷勤姉<ref>姉:「姐」字的日本漢字寫法。</ref>妹求。
從軍男子志,禦敵女兒籌<ref>籌:籌措、準備。</ref>。
一線丹心注,千針熱血抽。
非常家國日<ref>非常家國日:非常,日文漢字,意指「緊急事態」,此處指戰爭狀態而言。全句意謂:在這國家遭遇緊急事態的日子裡。</ref>,朝野枕戈矛。<br><br>
【題解】<br>
本詩為五言律詩,載於《詩報》第166號,[[昭和]]12年(1937)12月6日,頁3。所謂的「千人針」,是源於[[日俄戰爭]]時期的一種民間祈禱儀式與護身符。習俗上由軍人的女性家眷,手持白色布疋立於街頭,請過路女性在布上縫一個結,並祈禱出征者武運昌隆,待縫滿千結後,交由出征者隨身攜帶或直接裹在腹部,據稱因有千人念力加持,使「千人針」具有防彈的效果,可以庇佑當事人平安歸來。
這項習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期間廣為流傳,眾多女性在街頭上請人縫製「千人針」,成為一種特殊的時代風貌。雖然有信仰的差異,但「千人針」的儀式,經官方刻意宣傳,在臺灣也相當普遍,但考量作者當時定居神戶經商,故詩中描寫的景象,當為神戶街頭的見聞記錄。而特地將詩作寄回臺灣發表,則有以日本女性參與戰爭籌備的景象,鼓勵臺人積極協力戰爭的宣傳用意。<br><br>
【延伸閱讀】<br>
1. 本宮三香〈千結行〉,《詩報》第166號,昭和12年(1937)12月6日,頁2。
==註釋==
{{Reflist}}
==參考資料==
*[https://ipoem.nmtl.gov.tw/nmtlpoem?uid=12&pid=640 愛詩網]
*[https://pilikang.pixnet.net/blog/post/41162879-%5B%E8%83%A1%E6%84%9B%E6%99%8F%5D-%E5%8D%83%E4%BA%BA%E9%87%9D--%E4%BD%9C%E8%80%85%EF%BC%9A%E8%8E%8A%E7%8E%89%E5%9D%A1 千人針 作者:莊玉坡]
*[https://web-ch.scu.edu.tw/chinese/file/3423 瀛社·南社·虞社·壽蘇吟社―莊玉波的海外詩緣 蘇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