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增加 28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雨2.jpg|350px|缩略图|右|[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200107/d50f1f57753147f9825bdd5edb8e8faf.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365362865_223595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雨'''是一种[[自然]][[降水]]现象。[[大气层]]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大量的小水珠形成了[[云]]。当云中的水珠达到一定[[质量]]以后就会下落至地[[地表]],这就是降雨。雨是[[地球]][[水循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大部分[[生态系统]]的水分来源,是几乎所有的远离河流的陆生[[植物]]补给[[淡水]]的唯一方法。雨滴也有可能在还未到达地面时就完全蒸发,有些形况就是在当雨通过[[森林]]的林木时,雨常会被森林截流,而直接蒸发入[[大气]]中,这种情形可以减少雨对于地表的[[侵蚀]]。在有些地表炎热的地区(如[[沙漠]]地区)水分直接蒸发尤为常见。这样的降雨被称为[[幡状云]]。
雨是一种自然降水现象。大气层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大量的小水珠 == 形成 了云。当云中的水珠达到一定质量以后就会下落至地表,这就是降雨。雨是地球水循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大部分生态系统的水分来源,是几乎所有的远离河流的陆生植物补给淡水的唯一方法。雨滴也有可能在还未到达地面时就完全蒸发,有些形况就是在当雨通过森林的林木时,雨常会被森林截流,而直接蒸发入大气中,这种情形可以减少雨对于地表的侵蚀。在有些地表炎热的地区(如沙漠地区)水分直接蒸发尤为常见。这样的降雨被称为幡状云。==
==形成== 由小水滴(小冰滴)构成的云称为水成云(冰成云)。当云为水成云或冰成云时,云能否降水,取决于能否在较短 [[ 时间 ]] 内形成大量足够大的雨滴(一个雨滴约合一百万个云中水滴)。云中水滴形成雨滴的途径有两种。或者云中水滴自己不断凝结变大,或者云与云之间互相碰撞使得云中水滴相互结合,质量变大。当水滴的质量大到 [[ 上升气流 ]] 无法将其“托住”时,水滴下降,便形成了雨。实际上,水滴仅仅靠自我 [[ 凝结 ]] 是很难变成足够下降的雨滴的,主要的增长手段是通过水滴之间的相互结合。
雨在下落时可能做数次 [[ 垂直运动 ]] ,这是由上升气流的强与弱有关的。如果云层含水量少,那么就无法形成雨,而是阴云;如果云层含量大,上升气流强,导致水滴在下降过程中凝结,而凝结成的冰又被上升气流托住而上升,如此反复则形成 [[ ]]
==人工降雨==
人类长期以来一直寻求人工降雨的方法。包括 [[ 中国 ]] [[ 美国 ]] [[ 法国 ]] 都有积极的 [[ 人工降雨 ]] 计划,即在云层中散播 [[ 化学物质 ]] ,导致雨滴凝聚,并形成降雨。化学物质的选用取决于所要 [[ 催化 ]] [[ 云层 ]] 类型。通常使用 [[ 碘化银 ]] [[ 干冰 ]] [[ 液态丙烷 ]] ,但效果仍有争议。
==雨量等级==
[[ 雨量 ]] 是以雨量计来计算,以在平面收集到的雨水深度表示,准确程度至0.25毫米或0.01吋。有时亦会以升每平方米(1 L m-2 = 1 mm)表示。在 [[ 气象 ]] 统计名词上,雨量又可称为 [[ 降雨量 ]] ,即一定时间内之降水累积量,其中,若降水量若小于0.1毫米视为雨迹。 *毛毛雨: 日(或24h)降雨量低于 0.1 mm
*毛毛雨: 日(或24h)降雨量低于 0.1 mm[16]
*小雨: 日(或24h)降雨量0.1 ~ 10 mm
 
*中雨: 日(或24h)降雨量 10 ~ 25 mm
 
*大雨: 日(或24h)降雨量 25 ~ 50 mm
 
*暴雨: 日(或24h)降雨量 50 ~ 100 mm
 
*大暴雨: 日(或24h)降雨量 100~ 200 mm
*特大暴雨:日(或24h)降雨量在 200 mm 以上[17]
*特大暴雨:日(或24h)降雨量在 200 mm 以上 [[ 水文 ]] 部门:通常说的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一般以日降雨量衡量。其中小雨指日降雨量在10毫米以下;中雨日降雨量为10~24.9毫米;大雨降雨量为25~49.9毫米;暴雨降雨量为50~99.9毫米;大暴雨降雨量为100~199.9毫米;特大暴雨降雨量在200毫米以上。
==灾害==
*暴雨可以使河水暴涨,从而形成洪水、泥石流;甚至导致水土流失。暴雨形成的原因很多,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环境破坏导致的。比如“厄尔尼诺现象”和“温室效应”被认为是暴雨的成因。
* 暴雨可以使河水暴涨,从而形成[[洪水]]、[[泥石流]];甚至导致[[水土流失]]。暴雨形成的原因很多,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环境破坏导致的。比如“[[厄尔尼诺现象]]”和“温室效应”被认为是暴雨的成因。 *[[ 酸雨 ]] 是由于大量燃烧 [[ 化石燃料 ]] [[ 生物 ]][[ 物质 ]] ,将 [[ 酸性 ]][[ 化合物 ]] (如 [[ 二氧化硫 ]] 或者一些含氮的 [[ 化合物 ]] [[ 二氧化氮 ]] )排放至 [[ 空气 ]] 中,造成降雨中含 [[ 硫酸 ]] [[ 硝酸 ]] 等酸性物质的现象。酸雨具有很大的 [[ 腐蚀性 ]] ,除了会造成水体的 [[ 酸化 ]] 之外,酸雨并且会造成土坏中的 [[ 阳离子 ]] 交换系统的破坏,使土壤的肥力下降,并也会造成 [[ 土壤 ]] 中的生物的死亡,在 [[ 水体 ]] 方面,酸雨会造成 [[ ]] 中的PH值的改变,造成水体中的较不能适应的生物的死亡,所以对于 [[ 生态 ]] 上会造成很大的影响。17、18世纪,“雾都” [[ 伦敦 ]] 曾经长期受酸雨侵害。实际上,酸雨的形成和没有环保 [[ 重工业 ]] 产生有极大的关系  *冻雨是过冷雨滴落于地面或暴露[[物体]]上时,迅速凝结为冰的天气现象。冻雨通常发生于地面[[温度]]0℃以下的[[天气]]情况,特别是在[[初春]]和[[初冬]]时节
*冻雨是过冷雨滴落于地面或暴露物体上时,迅速凝结为冰的天气现象。冻雨通常发生于地面温度0℃以下的天气情况,特别是在初春和初冬时节。==参考文献==
34,26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