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陈布雷

移除 32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陈布雷]]'''(1890年11月15日-1948年11月13日),名训恩,字彦及,笔名布雷、畏垒。 [[ 浙江]][[慈溪]]人。早年就读于慈溪县中学堂,后转入宁波府中学堂,1911年毕业于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同年在上海《[[ 天铎报]] 》作记者。以“布雷”笔名写作评论 。同年10月[[武昌起义]]后,他写的《谈鄂》十论,按日刊布,响应革命 。1912年3月加入[[同盟会]],1920年赴上海,先在[[商务印书馆]]编译《韦氏大学字典》,后任《[[ 商报]] 》主编。后为《国闻周刊》主要撰稿人 。
1927年加入国民党。历任浙江省政府[[秘书长]]、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 时事新报]] 》主编。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等职。兼任[[复旦大学]]中国国文科新闻组(新闻系前身)教授,主讲《社论作法 》。1935年后历任[[蒋介石]]侍从室第二处主任、最高国防委员会副秘书长等职,长期为蒋介石草拟文件。支持亲属奔赴抗日前线,设法掩护[[民主人士]]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总统府]]国策顾问、《[[ 申报]] 》顾问兼常务董事 。1948年11月13日在南京自杀。著有《畏垒评论集》、《[[ 陈布雷回忆录]] 》、《陈布雷文集》。
== 人物生平 ==
1927年,他与[[潘公展]]同至南昌见[[蒋介石]],同年加入国民党,4月出任浙江省政府秘书长,5月赴南京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处书记长。
1928年,陈布雷辞去中央党部秘书处书记长职,赴上海任《时事周报》总主笔,创办《[[ 新生命月刊]] 》。
1929年6月随蒋介石赴北平。1929年8月至1934年4月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其间,1930年曾赴南京任国民党教育部次长)。1934年5月任国民党军委会南昌行营设计委员会主任。1936年至1945年,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副秘书长、[[蒋介石]]侍从室第二处主任、中央宣部副部长、国民党中央委员。1946年任国府委员。1947年任总统府国策顾问,代理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长。
'''报界奇才'''
1911年,陈布雷进入 [[ 上海 ]] [[ 天铎报]] 》,他才华出众,勤勉敬业,很快成为上海报界的著名记者。其间,他撰写了大量拥护[[辛亥革命]]的时评,反对封建帝制,宣扬共和精神,影响很大;孙中山先生代表临时政府用英文起草的《对外宣言》,就是由年轻的陈布雷翻译成中文最先在《天铎报》上发表的。几年后,陈布雷转到《[[ 商报]] 》做编辑主任,不遗余力地揭露北洋军阀的腐败统治。
20世纪20年代初,陈布雷身在上海,他对国内局势的种种评述,与当时在广东的国民党可说是不谋而合,南北遥相呼应,形成了一股朝气蓬勃的革命舆论。孙中山赞扬《商报》“可称为是忠实的党报”,说它的宣传比国民党办的报纸还更有成绩。陈布雷所写的有些时事评论,与当时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也基本相符,有的文章就被中共中央主办的《向导》周刊转载。中共领导人[[萧楚女]]曾致函《商报》,赞扬主笔的革命精神。著名报人[[邹韬奋]]也写文章推崇他,说“陈布雷先生不但有正义感,而且还有革命性。当时人民痛恨军阀,倾心北伐,他的文章往往以锐利的笔锋,公正的态度,尽人民喉舌的职责。”
'''爱憎分明'''
他对一些进步人士是很敬佩的,曾促成[[郭沫若]]顺利回国。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郭沫若发表了有名的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蒋介石发出通缉令,迫使郭沫若流亡日本。1937年“七七”事变后,郭沫若欲回国抗日。为此,[[郁达夫]]请陈布雷为郭沫若说情。但蒋介石对郭沫若那篇文章仍耿耿于怀,故而陈布雷捧出郭沫若在日本出版的《[[ 两周金文辞大系]] 》、《[[ 殷契粹编]] 》等一叠书说:“委座,据说,郭沫若这些年没有再搞政治,他主要是埋头研究殷墟甲骨文和殷周的铜器铭文……学术成果在国际上很有影响。现在,他想回国参加抗战,所想请示委座……”。这样,经陈布雷的说情,郭沫若才得以顺利回国。
陈布雷,正直清廉、秉公无私,在重庆时[[周恩来]]曾托人向他传话,“对布雷先生的道德文章,我们共产党人钦佩;但希望他的笔不要只为一个人服务,而要为全中国四万万同胞服务。”
2,34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