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皇后碼頭

增加 8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興建歷史 ==
=== 前身 ===
皇后碼頭的前身是皇后像停泊處(Queen’s Statue Wharf), 於20 於[[20 世紀 ]] 初建成,是一個以木材建成的簡單停泊位。當時 [[ 中環 ]] 仍未開始填海,碼頭因為在皇后像廣場之前而稱為「皇后碼頭」。
=== 正式命名落成 ===
1921年 [[ 工務委員會 ]] 建議重建一個同時停泊四艘船的鋼筋混凝土碼頭, 由Messrs由[[Messrs. Sang Lee & Co. ]] 負責興建。後來 [[ 立法局 ]] 在1924年7月31日正式將碼頭命名為皇后碼頭(Queen’s Pier),並於1925年正式落成。
[[ 二次大戰後 ]] ,皇后碼頭因為填海工程而拆卸,新的皇后碼頭於1953年在填海區興建打樁。碼頭工程在1954年2月開始建造。舊有皇后碼頭在1955年1月拆卸。
=== 見證殖民地的歷史時刻 ===
1950-60年代中區填海工程為中環海旁帶來轉變。除了皇后碼頭的重建,附近的愛丁堡廣場和大會堂在1962年落成,這一帶具特色的 [[ 殖民地 ]] 時代建築群逐漸形成。
自從皇后碼頭建成後,歷任 [[ 港督 ]] 也在此處登岸履新,見證了殖民地的重要時刻。從 [[ 戴麟趾 ]] [[ 麥理浩 ]] [[ 尤德 ]] [[ 衛奕信 ]] [[ 彭定康 ]] ,他們也會乘坐 [[ 慕蓮夫人號]](Lady Maurine)到皇后碼頭上岸,然後參與愛丁堡廣場舉行的歡迎典禮,再前往大會堂進行宣誓儀式,慢慢這個安排成為殖民地時代的傳統。
=== 歷史意義 ===
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5月古物古蹟辦事處發表評估報告,指出皇后碼頭逾半世紀歷史,見證 [[ 維多利亞港 ]] 的變遷及二次大戰後急速的經濟發展。同時碼頭作為英國皇室儀式及公眾活動的場地,是香港殖民地歷史一部分,也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皇后碼頭與 [[ 大會堂 ]] [[ 愛丁堡廣場 ]] [[ 和平紀念碑 ]] [[ 立法會大樓 ]] 為同一建築群,保留著50-60年代的建築特色。
=== 集體回憶遭摧毀 ===
因為需要配合第三期中環填海工程,決定在2006年11月新中環碼頭啟用後,皇后碼頭與 [[ 天星碼頭 ]] 一同拆卸。此舉引起部份民間團體不滿,認為摧毀了香港人的集體回憶。2007年4月26日0時0分,皇后碼頭正式關閉。不少人來到皇后碼頭緬懷和道別,保育人士則留守在碼頭,掛上標語,並聲言留守到最後。
=== 告別一級歷史建築物 ===
最後皇后碼頭被古諮會列作一級歷史建築,但特區政府表明評級結果和當局處理問題的決定無關。2007年5月23日,立法會工務小組委員會通過撥款拆卸皇后碼頭。但特區政府表示會在8月1日如常進行清場行動。最後特區政府在早上11時開始清場,至晚上8時45分完成清場行動。而清拆工程於8月底進行,至2008年2月皇后碼頭的清拆工程完成,被拆卸的組件存放於 [[ 大嶼山狗虱灣 ]] 的政府爆炸品倉庫。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730 亞洲史地總論]]
90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