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小学

增加 8,089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小學''',是人們接受最初階段正規教育學校,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6歲到12歲為小學適齡兒童,…”
'''小學''',是人們接受最初階段[[正規教育]]的[[學校]],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6歲到12歲為小學[[適齡兒童]],為[[初等教育]]機構,小學階段教育的年限通常是5年或6年。小學教育階段後為[[中學]]教育階段。

==語源==

小學最早是指[[文字學]]<ref>《[[汉书]]·[[艺文志]]》记载[[汉代]]制度:“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ref>,後來成為古代[[私塾]]的意思,小學還存在[[社學]]、[[義學]]或[[貴族學校]]等學校中<ref>《新唐书·选举制上》载:“自高祖初入长安,开大丞相府,下令置生员,自京师于州县皆有数。既即位,又昭秘书外省别立小学以教宗室子孙功臣弟子。”</ref>。在一些[[書院]]如[[明道書院]],也分小學部分。

明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意大利傳教士[[艾儒略]]在《[[職方外紀]]》中將歐洲的各類學校譯為「小學」、「中學」、「大學」。《職方外紀》卷二云:「歐邏巴諸國皆尚文學,國王廣設學校。一國一郡有大學、中學,一邑一鄉有小學。」

清代末年擬定的[[壬寅學制]]中,小學堂為第二初級的教育機構。[[中華民國]]初期,小學堂一般被稱作小學校,簡稱“小學”,1944年實施《國民學校法》,各小學改名為'''國民學校''',簡稱'''國校''',1968年[[國民義務教育]]往上延伸到[[初級中學]](此後改稱[[國民中學]]),總共9年;國民學校則改稱'''國民小學''',年限6年,簡稱'''國小''';中共1949年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後,轄下的國民學校均復名為「小學」。

==小学教育目标==

小学教育的目标通常是培养学生使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的[[逻辑]]思维能力,简单的[[计算]]能力,读写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自然常识。

==小学课程==
世界各地小學課程視當地教育主管機關而有所不同。

===中國大陸小學教育===

*中國大陸的小學教育是[[九年義務教育]]的一部分。任何適齡兒童都必須接受小學教育,學費有困難者可以透過申請[[兩免一補]]免費上學。教育部門原則上規定只有當年9月1日前滿6(或7)周歲的兒童才能在該學年開始時(即當年9月1日)進入小學學習。中國大陸的小學教育分成兩種制度:五年制與六年制。目前,絕大多數省市实行的是六年制。這些省市的初中教育為三年,因此被稱作“六三制”。而[[上海市]]、[[山東省]]等部分省市實行的是五年制小學教育,學生在小學接受五年教育,在[[初中]]接受四年教育,完成[[義務教育]]的學習,因此被稱作“五四制”。而比較特殊的是在山西省臨汾等市是五年制小學教育,而初中教育仍然只有三年,這其實已經違反了九年義務教育制度。以往,學生在小學階段需要學習[[語文]](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加開[[普通話]]課程)、[[數學]]、自然常識(或:科學)、社會(或:品德與社會)、思想品德(或:品德與生活)、音樂、美術、體育、計算機(或:信息技術)等課程。
* 作為九年制義務教育的開端,小學教育在中國大陸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小學教育的模式也為學生以後接受[[基礎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 當前,中國大陸小學教育的覆蓋率已經超過99%,入学率接近100%,絕大多數兒童都可以在合適的時候接受小學教育。但是在某些地方,由於經濟落後、地方觀念等因素,仍然有部分適齡兒童無法入學。雖然教育機關與[[政府]]部門在試圖解決這些問題,但是突破不大。
* 由於教育體制依舊是以考試為主,所以小學生同樣也會面臨繁重的學習壓力。同時部分學校過於注重升學率與考試成績,導致學生嚴重偏科,校方往往將語文、數學列為主要科目,其他的作為次要科目,教育主管機關與輿論一致認為此舉不適宜學生的全面發展。教育機關曾經多次下令要求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推行綜合素質教育,但是成效有限。
* 中国大陸现行中小学学制,起源于1922年的“新学制系统”(壬戌学制),效仿美国的6.3.3学制,规定小学教育6年,分为初小4年、高小2年。因此小学校分为初级小学校、高级小学校、完全小学校。由于当时中国大陸经济落后、文教事业不普及,甚至高小毕业就算是“小知识分子”。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全日制小学学制未改动,增加了对成人实施小学教育的“工农速成初等学校”、“业余初等学校”和识字学校。195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试验改革学制,即“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开门办学”,从1960年开始,部分地区实施了小学五年一贯制、中学五年一贯制、中小学十年一贯制(中国大陸第一名航天员[[杨利伟]]就是这种学制毕业)、初中小学九年一贯制、高中文理分科等,这一时期由于小学师资普及,基本取消了初小、高小划分,普及了完全小学。1984年,随着《义务教育法》的制订实施,中国大陆的五年制小学普遍延长一年改成了六年制小学,并把小学办学责任交给了乡镇基层政府与厂矿企业,谓之“集资办学”。如上海[[南市区]]自1988年起[[南市区]]教育局采用建“中学预备班”办法,让小学五年级学生提前一年进入中学,将小学第六学年课程放到中学学习。
*1976年到2016年間,中國大陸消失了91.6萬所小學。

===香港小學教育===

香港小學課程為六年(小一至小六),是義務教育的一部分,學生完成六年小學後會通過[[香港教育局]]升中派位機制升讀[[中學]]。

小學課程主要包括[[中國語文]]、[[英國語文]]、[[數學]]及[[常識]],亦包括[[音樂]]、[[視覺藝術]]、[[體育]]、[[電腦]]及[[普通話]]。過去常識科前身為社會、科學、健康教育三科,合稱社科健,於1990年代中期合併為常識。過去小學是半日制,分上午校和下午校,現今則以全日制為主。2000年後,由於香港的適齡學童人數減少,香港出現縮班殺校的情況,教席減少導致出現超額教師,教育界因此爭取推行[[小班教學]],唯香港政府對此態度並不積極,香港的師資水平也備受關注,其中香港教育學院(今香港教育大學)雖然是香港師資培訓的主要院校,但該校語文水平被指長期不達標在英語水平測試的表現是香港八間教資會資助大學中最差,令外界關注將會為人師表的該校畢業生在學校任教的能力.

據[[香港教育]]條例規定,就讀小學一年級的最低入學年齡是5歲零8個月(即在開學該年(西曆1月1日至12月31日)內滿6歲)。[[開學日]]為每年的9月1日,如果該日為週末,則順延至下星期一。

===臺灣國民小學教育===

臺灣國民小學課程的學習領域主要有語文學習領域(包含中文、英語、地方语言([[臺灣闽南語|臺語]]、[[臺灣客家語|客語]]與[[臺灣原住民族語|原住民語]]),中文在小學稱作「國語」,中學稱作「國文」)、生活領域(小學1、2年級的科目,為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社會領域的合併科目)、數學領域、社會領域、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藝術與人文領域、健康與體育領域、彈性課程、綜合活動領域,以及六大重大議題(資訊教育、環境教育、性別平等教育、人權教育、生涯發展、家政教育);其使用課本因學校而有所不同。
713,08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