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皇后碼頭

移除 3,535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皇后碼頭'''(Queen's Pier,1925年-2007年7月31日)興建於1953年,面對[[維多利亞港]],是一座可以供予小型船隻泊岸上落客的公眾[[碼頭]] ,也是香港唯一用於舉行儀式的公眾碼頭 。然而碼頭的運作於2007年4月26日起被[[中環碼頭|中環9號碼頭]]取代;皇后碼頭本身亦於2008年2月從原址上被拆卸。
皇后碼頭於[[英國殖民地]]時期一直見證著維多利亞港海岸的變遷 ,為香港唯一用於舉行儀式的公眾碼頭 ,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香港經濟]]急速發展見證,從現代建築主義形式興建而成的皇后碼頭,連同與[[香港大會堂]]以及[[愛丁堡廣場]]所組成的建築群,至今仍然保留著[[香港1950年代]]的實用主義型建築特色<ref>
{{cite news|url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5+112007080100109,00.html|title =見證殖民歷史 龍應台一席話 激起護土熱潮|publisher =中國時報|date =1-8-2007|deadurl =yes|archiveurl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821011438/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5+112007080100109,00.html|archivedate =2007-08-21}}
</ref>
皇后碼頭後來因為[[中環填海計劃]]而需要被拆卸,保育人士以拆卸皇后碼頭會破壞香港文化的承傳<ref>{{cite news |url = http://www.atchinese.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興建歷史 =36894&Itemid=110 |title = 皇后碼頭抗爭:香港本土文化抬頭 |publisher = 亞洲時報 |date = 2007-07-19}}</ref>、[[集體回憶]]和公共空間等理由反對。雖然[[香港政府]]其後讓步,答允拆卸後會將其重置,但是部份人士始終要求政府不要拆卸,並且必須於原來地址保留皇后碼頭。  皇后碼頭的組件現時被香港政府存放於[[大嶼山]][[狗蝨灣]]政府爆炸倉庫內,政府在2009年8月不接納共建維港委員會原址重置皇后碼頭的建議,建議在中環9號及10號碼頭之間重置碼頭,原預計2013年完成。<ref>{{cite news |title前身 = 皇后碼頭2013年海邊重置 |url=http://std.stheadline.com/daily/article/detail/656595-%E6%B8%AF%E8%81%9E-%E7%9A%87%E5%90%8E%E7%A2%BC%E9%A0%AD2013%E5%B9%B4%E6%B5%B7%E9%82%8A%E9%87%8D%E7%BD%AE |accessdate=2019-01-19 |work= 星島日報 |date=2009-08-18}}</ref>其後到2016年才開展於9號及10號碼頭重置皇后碼頭的諮詢。但到2019年1月,發展局指正在詳細研究,未有具體時間表。   皇后碼頭的興建歷史皇后碼頭的前身是皇后像停泊處(Queen’s Statue Wharf) ,於20世紀初建成 ,是一個以木材建成的簡單停泊位 ,於20世紀初建成 。當時中環仍未開始填海,碼頭因為在皇后像廣場之前而稱為「皇后碼頭」 。1921 === 正式命名落成 ===1921 年工務委員會建議重建一個同時停泊四艘船的鋼筋混凝土碼頭,由Messrs. Sang Lee & Co.負責興建 。碼頭的建築和進出口航道於1923年2月完成 。後來立法局在1924年7月31日正式將碼頭命名為皇后碼頭(Queen’s Pier),並於1925年正式落成  經歷二次大戰後,皇后碼頭因為填海工程而拆卸,新的皇后碼頭於1953年在填海區興建打樁。碼頭上部結構工程在1953年12月招標,1954年2月開始工程。同年6月28日皇后碼頭由當時的港督葛量洪爵士夫人主持開幕典禮。舊有皇后碼頭在1955年1月拆卸
二次大戰後,皇后碼頭因為填海工程而拆卸,新的皇后碼頭於1953年在填海區興建打樁。碼頭工程在1954年2月開始建造。舊有皇后碼頭在1955年1月拆卸。
=== 見證殖民地的歷史時刻 ===
1950-60年代中區填海工程為中環海旁帶來轉變。除了皇后碼頭的重建,附近的愛丁堡廣場和大會堂在1962年落成,這一帶具特色的殖民地時代建築群逐漸形成。
見證殖民地的歷史時刻
自從皇后碼頭建成後,歷任港督也在此處登岸履新,見證了殖民地的重要時刻。從戴麟趾、麥理浩、尤德、衛奕信到彭定康,他們也會乘坐慕蓮夫人號(Lady Maurine)到皇后碼頭上岸,然後參與愛丁堡廣場舉行的歡迎典禮,再前往大會堂進行宣誓儀式,慢慢這個安排成為殖民地時代的傳統。
=== 除了港督以外 集體回憶遭摧毀 ===因為需要配合第三期中環填海工程,決定在2006年11月新中環碼頭啟用後 一些英國皇室成員訪港也會從 皇后碼頭 上岸 與天星碼頭一同拆卸。此舉引起部份民間團體不滿 其中包括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1975及1986)、菲臘親王(1959)、瑪嘉烈公主(1966)、雅麗珊郡主(1961及1972)、查理斯王子及戴安娜王妃(1989)等,他們也會從啟德機場轉乘慕蓮夫 認為摧毀了香港 號渡過維港 的集體回憶。2007年4月26日0時0分 然後在 皇后碼頭 登岸 正式關閉 至1997年查理斯王子也以同樣方式 不少人來 達香港 皇后碼頭緬懷和道別,保育人士則留守在碼頭,掛上標語 出席香港主權移交儀式 並聲言留守到最後
=== 保護皇后碼頭事件直到2000年代,皇后碼頭因為需要配合第三期中環填海工程,特區政府決定在2006年11月新中環碼頭啟用後,皇后碼頭與天星碼頭一同拆卸。然而因為拆卸中環天星碼頭引起社會極大迴響,特區政府提出把皇后碼頭拆卸後另覓地方重建。但此舉仍然引起部份民間團體不滿,認為摧毀了香港人的集體回憶及相關的公共空間。 2007年初多個團體提出不同方案,包括將橫跨皇后碼頭的P2道路(即今日的龍和道)北移數米。但特區政府反駁移動道路要修改圖則、再行諮詢公眾,導致工程延誤及增加建築成本,甚至要向承建商賠償,因此認為修改道路的建議並不可行。 2007年4月26日0時0分,皇后碼頭正式關閉,但仍然允許市民自由出入。不少人藉此機會來到皇后碼頭緬懷和道別,保育人士則留守在碼頭,掛上標語,並聲言留守到最後。影星周潤發更在4月28日清晨4時到達皇后碼頭簽名支持保留碼頭。 皇后碼頭的 歷史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5月古物古蹟辦事處發表評估報告,指出皇后碼頭逾半世紀歷史,見證維多利亞港的變遷及二次大戰後急速的經濟發展。同時碼頭作為英國皇室儀式及公眾活動的場地,是香港殖民地歷史一部分,也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皇后碼頭與大會堂、愛丁堡廣場、和平紀念碑、立法會大樓為同一建築群,保留著50-60年代的建築特色。
2007年5月9日,古物諮詢委員會對皇后碼頭進行歷史評級,而特區政府卻打算在評級前向立法會申請撥款拆卸碼頭。但在部分立法會議員施壓下,最終同意在評級後才繼續撥款程序。在古諮會的評級會議中建築、測量及都市規劃界立法會議員劉秀成聯絡了負責當年設計大會堂和愛丁堡廣場建築群的退休政府建築師,得知當時建築群是故意和皇后碼頭排成直線,方便港督登岸前往大會堂舉行儀式。而整個建築群的簡樸設計也是為了方便市民前往休憩。 === 拆卸了的 告別 一級歷史建築物===最後皇后碼頭被古諮會列作一級歷史建築,但特區政府表明評級結果和當局處理問題的決定無關。2007年5月23日,立法會工務小組委員會通過撥款拆卸皇后碼頭 。但特區政府表示會在8月1日如常進行清場行動。最後特區政府在早上11時開始清場,至晚上8時45分完成清場行動。而清拆工程於8月底進行 其中議案 至2008年2月皇后碼頭 關鍵三票--最終蔡素玉投棄權票、陳婉嫻和劉秀 清拆工程完 則避席沒有投票 ,被拆卸的組件存放於大嶼山狗虱灣的政府爆炸品倉庫
到了皇后碼頭預備清拆前幾日,有保育人士在碼頭進行靜坐絕食。地政總署亦派員在碼頭貼出告示要求他們在8月1日午夜12時前離開。雖然高等法院在7月31日接納了保育團體就清拆皇后碼頭的司法覆核申請,並已排期至2007年8月7日開審,但特區政府表示會在8月1日如常進行清場行動。最後特區政府在早上11時開始清場,至晚上8時45分完成清場行動。而清拆工程於8月底進行,至2008年2月皇后碼頭的清拆工程完成,被拆卸的組件存放於大嶼山狗虱灣的政府爆炸品倉庫。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730 亞洲史地總論]]
90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