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莊嵩

增加 9,252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div style="padding:20px 10px 20px 10px; background: radial-gradient(circle, rgba(253,255,0,0.17651726217830888) 0%, rgba(116,121,9,0.09808588962928921) 100%);"> <…”
<div style="padding:20px 10px 20px 10px; background: radial-gradient(circle, rgba(253,255,0,0.17651726217830888) 0%, rgba(116,121,9,0.09808588962928921) 100%);">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0px 10px 10px 20px">
{| class="wikitable"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姓名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莊嵩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別名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垂訓、伊若、太岳、松陵、劣存、烏溪漁父、夢華、蔗園、碧山樵、<br>碧山樵夫、茄荖山人、草鞋墩客、草鞋墩匊塵、霧隱、鹿江布衣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出生年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1880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死亡年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1938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參與團體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革新青年會、一新會、一新義塾、[[櫟社]]、[[大冶吟社]]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專長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漢詩歌
|}
</div>


'''莊嵩'''(1880~1938),幼名'''垂訓''',<ref>見莊文兒(幼岳)〈寫在太岳詩集付印的前面〉,《臺灣藝術》第一卷第六號,1940年8月15日。</ref>字'''伊若''',號'''太岳''',又號'''松陵''',晚號'''劣存'''。<ref>莊嵩又別署烏溪漁父、夢華、蔗園、碧山樵、碧山樵夫、茄荖山人、草鞋墩客、草鞋墩匊塵、霧隱、鹿江布衣。</ref>[[乾隆]]年間祖先自[[福建]][[泉州]]渡臺,徙居[[彰化]][[鹿港]]。<ref>參考莊幼岳編《臺灣鹿港莊家族譜》(1998年冬手鈔本)。</ref>父親[[莊士哲]]為前清廩生,叔父[[莊士勳]]為[[舉人]],弟[[莊垂勝]]亦有文名。

==生平==
莊嵩九歲能詩文,人呼神童。<ref>參考王國璠編著《臺灣鄉土文物淺說》(臺北:臺灣史蹟源流研究會印行)。</ref>[[台灣日治時期|日治]]後先就讀國語傳習所,後就讀臺中師範學校,[[明治]]三十五年(1902)畢業後,歷任鹿港公學校、彰化公學校訓導(1902~1908)。明治四十一年(1908)應[[霧峰林家|霧峰林氏]]之聘擔任西席,後至草屯組讀書會,因遭日人禁止,遂再赴霧峰,與[[林獻堂]]等人創「革新青年會」、「一新會」、「一新義塾」,講授漢學長達三十餘年。與[[林癡仙]]為莫逆交,明治三十九年(1906)加入「[[櫟社]]」,[[大正]]六年(1917)與[[施家本]]、[[丁寶濂]]等人創設鹿港「[[大冶吟社]]」,並繼施家本之後擔任第二任社長。<ref>參考《臺灣日日新報》,「臺中師範學校卒業生」,1902年5月24日,第四版;施懿琳、楊翠合撰《彰化縣文學發展史》(上)(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5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http://who.ith.sinica.edu.tw。</ref>[[昭和]]十三年(1938)元月病歿,有詩文稿藏其家。

==著作==
民國五十七年(1968),三子[[莊幼岳]]編校其詩二百一十八首,出版《太岳詩草》。民國六十七年(1978),復集早年詩作六百首及詩鐘六十首,編成《太岳詩草補遺》。民國八十一年(1992),龍文出版社重印兩書,並影印莊嵩手稿《太岳詩草二集》,輯為《太岳詩草》上、下二冊。[[彭國棟]]評其詩:「多眷懷宗國之句」,五言詩「深得韋、柳遺意。」<ref>見彭國棟著《廣臺灣詩乘》(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6年4月)。</ref>李漁叔則謂其詩:「清健沉鬱,風調類南宋人,怨悱之情,一一傳諸篇什。初若無可遏抑,終則深制凝斂,如微風度簫,而忠憤耿耿,悉在耳目,使人低徊往復,挹之無盡。」<ref> 見李漁叔撰〈太岳詩草序〉,《太岳詩草》(上)(臺北:龍文出版社,1992年6月)。</ref>[[方子丹]]推崇其詩與[[陸游]]相較,「蓋今古愛國詩人之作為,一轍也。」<ref> 見方子丹撰〈太岳詩草補遺序〉,《太岳詩草》(下)(臺北:龍文出版社,1992年6月)。</ref>以下詩作據龍文本《太岳詩草》,以及李漁叔選編之「太岳詩草」<ref>李漁叔曾選錄「太岳詩草」,刊於1954年《詩文之友》第三卷第一期至第三期。《中華詩苑》第十三、十四號至第五十號亦刊載「太岳詩草」(1956年2月至1959年2月)。</ref>,與臺灣大學圖書館所藏「霧峰林家頂厝捐贈之手稿」、《[[臺灣日日新報]]》、《漢文臺灣日日新報》、《[[台南新報|臺南新報]]》、《臺灣文藝叢誌》、《櫟社第一集.太岳詩草》、《臺灣》、《[[詩報]]》、《東寧擊缽吟前後集》等報刊詩集輯錄編校,並依時間先後排序。(楊永智 撰)'''


==[[七言絕句]]==
鹿江竹枝詞十二首之二<br>
宮後牛墟又菜園<ref>宮後牛墟又菜園:均為鹿港區域名。宮後即天后宮後方,以施姓族人為多;牛墟為牛墟頭簡稱,以許姓族人為多;菜園則以黃姓族人為多。</ref>,況兼前港<ref>前港:鹿港施姓分「前港」與「後港」兩支派。前港屬錢江衍派,後港屬潯海衍派,皆來自福建晉江。</ref>更難言。誰知三姓施黃許,怙<ref>怙:依恃、仗恃。</ref>惡原無過隘門<ref>隘門:隘,音ㄞˋ。把守險要通道的門戶。</ref>。<br><br>
【題解】<br>
本詩為七言絕句。[[鹿港]]諺語云:「宮後施、菜園黃、牛墟許」,說明了施、黃、許為鹿港三大姓,及其各自因為血緣關係而聚居的角頭範圍。早期為防止宵小侵入或他姓尋仇滋事,常於街道交接之處設置隘門,作為進退門戶。白天開啟,夜晚關閉,非有急事不能開門,只留一個小孔用以傳訊通話或監視出入。隘門此一防禦工事,既可保護角頭人群的功能,也有防範械鬥的作用。此外,鹿港有俗諺云:「施黃許,赤查某」,形容鹿港大姓勢力龐大,連女人都頗為凶悍。竹枝詞原為富於民間風情的地方歌謠,此詩描寫鹿港早期移民開發時,族群爭地盤的情形,而隘門更達到平息械鬥的功能,全詩樸質有趣,成為絕佳的民俗風情畫。<br><br>

【延伸閱讀】<br>
1. 莊嵩〈鹿港八景〉八首,《太岳詩草》。<br>
2. 施梅樵〈鹿江曉發〉四首,《捲濤閣詩草》。<br>
3. 郁永河〈臺灣竹枝詞〉十二首,《全臺詩》第壹冊。<br><br>

==[[七言律詩]]==
蠔浦廻潮<br>
神旗白馬走南灘<ref>神旗白馬:此處以千軍萬馬的軍旗隊伍,喻浪濤滾滾。</ref>,鹿渚錢塘一例看<ref>鹿渚錢塘一例看:鹿渚,即鹿港的海灘。此謂鹿港的海灘與錢塘海潮一樣的巨浪洶湧。</ref>。<br>

月有盈虛隨漲落<ref>月有盈虛隨漲落:盈虛,即指月之圓缺。此謂潮水隨著月的圓缺而起落。</ref>,流分朝夕異暄寒<ref>流分朝夕異暄寒:暄寒,猶寒暑。此言海浪隨著寒暑朝夕之變化而有所不同。</ref>。<br>

壓頭鯨浪千山湧<ref>壓頭鯨浪千山湧:此言海浪的澎湃洶湧,有如鯨魚的翻騰,捲起高聳如山的巨浪。</ref>,撐眼蠣篊萬弩攢<ref>撐眼蠣篊萬弩攢:篊,音ㄏㄨㄥˊ,用竹篾編成的捕魚器具。弩,音ㄋㄨˇ,泛指弓箭。攢,音ㄘㄨㄢˊ,聚合之意。此謂當地居民在海灘編竹篾養牳蠣,密密麻麻有如萬箭聚集。</ref>。<br>

滄海能教平似鏡<ref>滄海能教平似鏡:此言誰能平息海濤巨浪,讓海面波平如鏡。</ref>,問誰隻手挽狂瀾<ref>問誰隻手挽狂瀾:此謂誰隻手撐天,力挽狂瀾,拯救已傾穨的家國。</ref>。<br><br>

【題解】<br>
本詩為七言律詩,收入《太岳詩草補遺》。日治時期的鹿港海港因受流沙淤塞,成為平坦塢地,反倒成為養殖牡蠣之最理想環境。當地人在海灘上築蠔浦養牡蠣,不但提高經濟產值,亦形成當地特殊風景,「蠔浦廻潮」被譽為日治時期鹿港八景之一。作者以在地人的眼光,描繪「蠔浦廻潮」的勝景,然亦興起故國之思,感歎家國淪喪之悲。<br><br>

【延伸閱讀】<br>
1.黃驤雲〈鹿港飛帆〉,賴子清編《臺海詩珠》。

2.施性湍〈沖西港〉,《雪濤齋詩集》。
==註釋==
{{Reflist}}

==參考資料==
*[https://ipoem.nmtl.gov.tw/nmtlpoem?uid=12&pid=1099 愛詩網]
*[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5633 台灣大百科全書]
*[http://www.lib.nthu.edu.tw/library/project/cpjtt/author04-12.htm 日治時期日人與台人詩畫]
*[https://www.th.gov.tw/epaper/site/page/65/876 臺灣人‧臺灣事]
*[http://xdcm.nmtl.gov.tw/twp/TWPAPP/ShowAuthorInfo.aspx?AID=1068 智慧型全台詩知識庫]
*[http://memory.ncl.edu.tw/tm_cgi/hypage.cgi?HYPAGE=toolbox_figure_detail.hpg&project_id=twpeop&dtd_id=15&subject_name=%E8%87%BA%E7%81%A3%E6%AD%B7%E5%8F%B2%E4%BA%BA%E7%89%A9%E5%B0%8F%E5%82%B3%2D%2D%E6%98%8E%E6%B8%85%E6%9A%A8%E6%97%A5%E6%93%9A%E6%99%82%E6%9C%9F&subject_url=toolbox_figure.hpg&xml_id=0000294897&who=%E8%8E%8A%E5%B5%A9 台灣記憶]
21,45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