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西游记》

移除 44,673 位元組, 4 年前
重定向页面至西游记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西游记</big> ''' |- | [[File:西游记101.jpg|缩略图|居中|[http://a.hiphotos.baidu.com/baike/pic/item/9358d109b3de9c8259e7dd2f6281800a18d8438b.jpg 原图链接]]]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全名:西游记 别名:西游释厄传 撰者:吴承恩 类型:小说 文字:中文 国家:明朝 成书年代:16世纪(明朝中叶) 章回:100 版本: 金陵世德堂本 西游真诠(清代陈士斌点评) 华阳洞天主人校本 西游证道书(清代汪象旭) 新说西游记 西游原旨 通易西游正旨 |}  《'''西遊記'''》,又稱《'''西遊釋厄傳'''》,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四大奇書]]》之一。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一般认为作者是明朝的[[吳承恩]]。書中讲述[[唐三藏]]與徒弟[[孫悟空]]、[[豬八戒]]和[[沙悟淨]]等師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经的故事,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也有观点认为西游记是暗諷权力场的諷刺小说。 因《西遊記》的傳頌,明清之際[[吳元泰]]、[[吳政泰]]、[[余象斗]]等因而又據佛、道兩教之有關戲曲雜劇和神話傳說,撰寫《[[東遊記]]》、《[[南遊記]]》和《[[北遊記]]》等三遊記,再加上楊志和之另本《西遊記》,合稱《[[四遊記]]》。  《西遊記》自问世以来,在中国及世界各地广为流傳,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中国,乃至亚洲部分地区西遊記家喻户晓,其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人物和「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等故事尤其為人熟悉。幾百年來,西遊記被改编成各种地方戏曲、电影、电视剧、动画片、漫畫等,版本繁多。 == 作者 == 现在出版的各本《西遊記》都署名[[吴承恩]],但是自《西遊記》问世以来,就一直对其作者存有争议。[[明朝]]流传的《西遊記》,各种版本都没有署名。唯有明代万历二十年刊刻的世德堂本署名“华阳洞天主人校”。===「丘處機」說===《西遊記》用了很多[[煉丹]]的術語,有些段落剽竊自[[全真教]]經典,作者嫻熟全真教祖師[[王重陽]]、第二代掌教[[馬丹陽]]及其再傳弟子的思想,<ref>余國藩:《余國藩西遊記論集》,頁205-206。</ref>故明朝、清朝[[道士]]、文人以为《西遊記》是道士[[炼丹]]之书。[[清朝]][[全真教]]徒,<ref>余國藩:《余國藩西遊記論集》,頁205。</ref>以及[[汪象旭]]在所撰《[[西游证道书]]》中都提出《西遊記》为[[南宋]]时的[[丘处机]]所著。<ref>汪象旭撰《丘长春真君传》说“有《磻溪鸣道集》《西游记》行于世”,他的證據則來自[[陶宗仪]]在《辍耕录·丘真人》中说“以上见《磻溪集》、《鸣道集》、《西游记》、《风云庆会录》、《七真年谱》等书”。</ref>这一看法提出后,清朝的文人大多赞同。<ref>[[尤侗]]《西游真诠序》:“夫西游取经,如来教之也,而世传为丘长春之作。”[[刘廷玑]]《在园杂志》:“《西游》为证道之书,丘长春借说金丹奥旨,以心风意马为根本……”[[何廷椿]]《通易西游正旨序》:“惟元代丘祖所著《西游》,托幻相以阐精微,力排旁门极弊,诚修持之圭臬,后学之津梁也”。[[梁联第]]《栖云山悟元道人西游原旨叙》:“《西游》一书,为丘真君著作。”[[樊元礼]]《读西游原旨跋》:“考丘祖道成之后,著《西游记》一书。”含晶子《西游记评注自序》:“《西游记》一书,为长春真人所著。”另外,西遊記中闡述了許多道家鍊丹及五行生剋的道理。其中,悟空表“金”,悟能表“水”,悟淨表“土”。根據清朝棲雲山素樸散人悟元子劉一明所著 《西遊原旨》,若非對老莊、周易及鍊丹之道有相當的修持,無法寫出之中的內容的。丘處機為道教北宗代表人物,西遊記应由其所著。</ref>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齐天大圣一篇写道“孙悟空乃丘翁之寓言”。<ref>{{Cite book|title=聊斋志异|last=蒲松龄|first=|publisher=|year=|isbn=|location=|pages=}}</ref> 清朝[[纪昀]]始疑此说,他查出小说的官制皆明制<ref>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九《如是我闻》三所言:“其中祭赛国之锦衣卫,朱紫国之司礼监,灭法国之东城兵马寺,唐太宗之大学士、翰林院、中书科,皆同明制”。</ref>,寫作时代必为明代,不可能是元人丘处机,[[钱大昕]]认为《西遊記》中多处描写明朝的风土人情,而丘处机是南宋末人(是元明朝代以前的人)<ref>[[钱大昕]]《跋长春真人西游记》说:“《长春真人西游记》二传,其弟子[[李志常]]所述,于西域道里风俗,颇足资考证。而世鲜传本,余始于《道藏》抄得之。村俗小说有《唐三藏西游演义》,乃明人所作。萧山毛大可据《辍耕录》以为出丘处机之手,真郢书燕说矣。”</ref>;此外《西遊記》中多处使用[[江苏]][[淮安市|淮安]]方言,而丘处机一生在[[华北地区|华北]]地区活动,并未在淮安居住过。 丘處機另有《[[長春真人西遊記]]》,是中國道教[[全真派]][[道士]][[李志常]]撰寫的一本遊記,主要記述了其師丘處機和弟子應[[成吉思汗]]之邀遠赴中亞途中的見聞。書名與西遊記類似,但是內容是不相同的,可能是因此產生誤解。 ===「吳承恩」說===很多人认为吴承恩是[[小说]]《西遊記》的作者,[[阮葵生]]<ref>阮葵生在《茶余客话》中说,“观其中方言俚语,皆淮上之乡音街谈,巷弄市井妇孺皆解,而他方人读之不尽然。是出淮人之手无疑”。</ref>、[[丁晏]]<ref>丁晏在《石亭纪事续编》中说:“《癸辛杂识》载龚圣予《水浒三十六赞并序》,阮庆山《淮故》称龚高士画宋江等三十六人像,吴承恩为之赞,大误。《赞》乃高士所自为也。承恩,明嘉靖时岁贡生,所著有《西游记》,载康熙旧志艺文目,钱竹汀《潜研堂集》谓《长春真人西游记》二卷,别自为书,小说《西游演义》乃明人所作,而不知为吾乡吴承恩作也。”</ref>、[[吴玉搢]]<ref>吴玉搢在他的《山阳志遗》中说过:“书中多吾乡方言.其出淮人之手无疑。”</ref>、[[冒广生]]<ref>冒广生的《射阳先生文存跋》说:“其所著《西游记》平话,风靡一时,盖振奇之士也。”</ref>都认为《天启淮安府志》中著录的“吴承恩《西游记》”就是小说《西游记》<ref>1907年微厂在上海《[[月月小说]]》第6号上发表《说小说》一文提出:“(《西游记》)本为吴承恩所撰,吴字汝忠,山阳人,嘉靖中岁贡,官长兴县丞,见丁俭卿《石亭记事》。”1922年[[林纾]]在《畏庐琐记》“小说杂考”一条中也说:“(《西游记》)山阳丁俭卿舍人晏,据淮安府康熙初旧志艺文志目,谓是其乡明嘉靖中岁贡官长兴县丞吴承恩所作。”</ref>,即所謂的“所著杂记数种,名震一时”。 1980年以后,仍不断有学者对吴承恩的作者身份表示质疑。理由是今存吴承恩诗文及其友人或同時代之文人如[[李维桢]]、[[吴国荣]]、[[陈文烛]]、[[丘度]]等文字中从未提及撰写《西遊記》一事;二是《[[淮安府志]]》所载吴承恩著《西遊記》一事<ref>《天启淮安府志》著录有“吴承恩《西游记》”</ref>并未说明是演义、稗官,而通常情况下演义、稗官是不录入地方志的;三是在清朝藏书家[[黄虞稷]]所著《[[千顷堂书目]]》中吴承恩所著《西遊記》被列入舆地类(即[[地理学|地理]]类)<ref>章培恒认为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八史部地理类有“吴承恩 西游记”的记载,說明吴承恩西赴荆府,“写些游记,更完全是情理中事”(《百回本〈西游记〉是否吴承恩所作》《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4期),[[谢巍]]曾指出《千顷堂书目》著录分类“颇多错谬”,“将吴承恩作的小说《西游记》分入史部舆地类不足为奇”。(《百回本〈西游记〉作者研究》《中华文史论丛》1985年第4期)</ref>。[[栾贵明]]等据《[[永乐大典]]》第13139卷有佚文“魏征梦斩泾河龙”,所引书籍题为“西游记”,提出《西游记》不可能为《永乐大典》成书一百年后的吴承恩所作的看法。且《西游记》一书中的诗词与吴承恩存世的作品对比起来,风格差异很大。 == 故事來源 ==現在通行的《西遊記》是根據宋、元以來關於唐僧取經的故事和有關作品,如《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楊景賢雜劇《西遊記》等,加以擴充、組織和再創作而寫成。 ===玄奘本事===629年,[[唐朝]]僧人[[玄奘]]违反朝廷当时禁止百姓擅自西行的规定,从[[凉州区|凉州]]偷渡出关,只身赴[[印度]]学习[[佛教]]教义。经过16年,在644年回国,并向[[唐太宗]]写信报告了情况。[[唐太宗]]下诏让他口述西行见闻,玄奘本人口述,由他的弟子[[辩机]]执笔写出《[[大唐西域記|大唐西域记]]》。在玄奘逝世后,他的另外两名弟子[[慧立]]、[[彦悰]]将玄奘的生平以及西行经历又编纂成一本《[[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为了弘扬师父的业绩,在书中进行了一些神化玄奘的描写<ref>《[[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有一段寫道:“是時四顧茫然,人鳥俱絕,夜則妖魑舉火,燦若繁星;晝則驚風擁沙,散如時雨。雖遇如是,心無所懼,但苦水盡,渴不能前。是時四夜五日,無一滴沾喉,口腹幹燋,幾將殞絕,不復能進。遂臥沙中,默念觀音,雖困不捨。啟菩薩曰,玄奘此行,不求財利,無冀名譽,但為無上正法來耳,仰惟菩薩慈念群生以救苦為務,此為苦矣,寧不知耶,如是告時,心心無輟,至第五夜半忽有涼風觸身,冷快如沐寒水,遂得目明,馬亦能起,體既蘇息,得少睡眠,即於睡中夢一大神長數丈,執戟麾曰:「何不強行而更臥也?」法師驚寤,進發行可十里,馬忽異路,制之不回。經數里,忽見青草數畝,下馬恣食。去草十步欲回轉,又到一池水,甘澄鏡澈,即而就飲,身命重全,人馬俱得蘇息。計此應非舊水草,固是菩薩慈悲為生,其至誠通神皆此類也。即就草池一日停息,後日盛水取草進發,更經兩日方出流沙到伊吾矣,此等危難百千不能備序。”[[胡適]]認為這段描述開啟了後人寫《西遊記》的興趣,[[夏志清]]亦同意此說。詳見〈[[四遊記考證]]〉、《[[中國古典小說史論]]》。</ref>,这被认为是《西遊記》[[神话]]故事的开端。此后取经故事在社会流传,神异的色彩越来越浓厚。 ===佛經故事===某些人认为《西游记》有參考[[印度神話]]成分。[[陳寅恪]]指出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出自《贤愚经》卷一三《顶生于像品》六四。[[猪八戒]]的故事出自[[佛家]]经典《[[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说得是牛卧比丘惊犯宫女的故事。《西遊記》有孫悟空入妖魔腹中,並威脅要喫掉對方的內臟的故事,在《[[中阿含經]]》亦有類似記載:“彼時魔王化作細形入尊者大目犍連腹中。大目犍連知魔王在其腹中,即從定寤,語魔王曰:汝波旬出!汝波旬出,莫觸嬈如來,亦莫觸嬈如來弟子。莫於長夜無義無饒益,必生惡處受無量苦!於是魔波旬化作細形,從口中出,在尊者大[[目犍連]]前立。”。<ref>《中阿含經》(大正藏編號二六)卷三十〈降魔經〉第十五</ref>但是,此说无法提供证据表明《西游记》作者知道这些印度故事,当时,这些印度故事在中国流传不广,这些佛经也并不广为人知,各种妖魔鬼怪的故事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先例(例如《搜神记》),这些故事也仅仅是个别地方与《西游记》有点类似而已,并不能确证它们一定起源于印度,很可能只是巧合。 == 故事梗概 == 《西遊記》全書共一百回,可分為四個長短不一的部份。開頭詩為「'''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自從盤古破鴻蒙,開闢從茲清濁辨。覆載群生仰至仁,發明萬物皆成善。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第一部份是第一回至第七回,介紹故事主角[[孫悟空]]的誕生,孫悟空是吸收天地精華而生的石猴,因為向[[菩提祖師]]學法而得道,能通地煞七十二變、乘[[觔斗雲]]、使[[如意金箍棒]],他驕傲地自稱為齊天大聖,桀驁不訓的行為讓天庭十分頭痛。在他大鬧天宮之後,遭到[[如來佛祖]]降伏,如來佛祖將他壓在[[五行山]]下長達五百年。 第二部份是第八回至第十二回,介紹名義上的主角[[唐三藏]]。故事背景發生在東土([[唐朝]]),當時的中國人不識[[大乘]]佛法、成天享樂,[[如來佛祖]]派遣觀音菩薩指示唐三藏前往[[天竺]](現今之[[印度]]),將無上真經取回東土。這一段概述了唐三藏成為僧侶的過程,也說明他的前世是如來佛祖的高徒[[羅漢]]金蟬子,此外描述了[[唐太宗]]在[[地府]]的遭遇。 第三部份是自第十三回至第九十九回,描述唐三藏與他的徒弟前往天竺取經的冒險故事,亦即《西遊記》這個標題指涉的故事。[[唐三藏]]離開唐國的管轄範圍後,一路上跋山涉水、被妖魔鬼怪侵擾,他離開邊境後所經歷的地域多是虛構的。這段旅途中、許多妖魔都渴望能吃唐三藏的肉,因為吃下之後能[[長生不老]]。 第十三回至第二十二回中有几回是写唐三藏收徒弟的故事,唐三藏的徒弟都在過去曾犯下錯誤,受到[[觀音]]指點後,答應護送唐三藏取經以將功贖罪。* 第一個徒弟是[[孫悟空]],出現於第十三回,他因為大鬧天宮而遭佛祖收服。他聰明絕頂、神通廣大但也十分暴躁,唐三藏透過從觀音那兒取得的金箍制伏他。金箍套在孫悟空的頭上,當唐三藏唸緊箍咒,箍會勒緊痛得孫悟空滿地打滾。* 第二個徒弟是[[豬八戒]],出現於第十九回,他曾是天蓬元帥,能通天罡三十六變,因調戲嫦娥而被貶下凡。雖然戰鬥起來有些可靠,但豬八戒貪吃、好色、懦弱、無能的個性經常拖累其它人,他也常和孫悟空吵嘴。* 第三個徒弟是[[沙悟淨]],出現在第二十二回,他曾是捲簾大將,因打破琉璃盞而被貶下凡。沙悟淨沉默寡言、勤奮可靠而且十分忠誠,經常在孫悟空和豬八戒吵嘴時緩頰。* 另外,在鹰愁涧,白龙马吃了唐僧的马,又在观音点化下擔任唐三藏的坐騎。白龍馬为西海龍王三太子,出現在第十五回。书中,白龙马称唐僧为师父,称孙悟空为师兄,直呼八戒、沙僧之名(第三十回),可见书中,白龙马排行在悟空之下,猪八戒、沙僧之上。但书中多数时候,白龙马不列入排行,沙僧称八戒为二师兄。 第二十二回除了介紹沙悟淨之外,還介紹了[[流沙河 (拉薩河流)|流沙河]],過了這條地理邊界後,他們就進入一片未知領域。第二十二回至第八十六回可分為二十四個故事,每個故事裡都有不同神通的妖魔鬼怪或惡人,還有著各種不同的場景,例如燃著大火的[[火焰山]]、全是女人的[[女兒國]]以及各種奇妙的地方。這一部份的故事通常由四個小節組成:第一小節是唐僧被捉走,生命受到威脅,通常是被妖魔捉走,不過偶爾也會被普通人所捉;第二小節是唐僧的徒弟試著找方式救他,通常依靠暴力、偶爾略施小計;第三小節是歷經挫敗,並找其它仙佛協助;第四小節是仙佛下凡收妖、唐僧獲救,繼續踏上旅程。唐僧師徒在這段旅程中總共經歷了八十一難,儘管這些妖魔鬼怪十分強大,但都沒有真正傷害到他們,因為這是如來佛祖安排的試煉。唐僧師徒在第八十七回抵達天竺邊境,而第八十七回至第九十九回的冒險相較於先前雖然少了驚險刺激,但多了異國情調。唐僧師徒最終取得無上真經。 第一百回是唐僧師徒返回唐國後發生的事,并描述了唐僧師徒复返西方后修成正果得到封號的事。 == 角色 =={{main|西遊記角色列表}}西遊記的主角五人(唐僧師徒四人和白龍馬)對應著[[五行]]:金對應著孫悟空,又稱“'''金公'''”、“'''心猿'''”;木對應著豬八戒,又稱“'''木母'''”、“'''木龍'''”;土對應著沙僧,又称“'''刀圭'''”、“'''黄婆'''”<ref>第7回“五行山下定心猿”;第19回有詩“金性剛強能剋木,心猿降得木龍歸。”;第32回“蓮花洞木母逢災”;第38回“金木參玄見假真”;第40回“猿馬刀圭木母空”;第41回“木母被魔擒”;第47回“金木垂慈救小童”;第53回“黃婆運水解邪胎”;第76回“木母同降怪體真”;第85回“心猿妒木母”;第86回“木母助威征怪物,金公施法滅妖邪”;第88回“心猿木土授門人”;第89回“金木土計鬧豹頭山”</ref>,水、火對應何人書中並未明言,一般認為唐僧对应水(因为“江流儿”),白龍馬對應火;也有人認為唐僧對應火(因火能克金),白龍馬對應水。白龍馬又稱“'''意馬'''”,與孫悟空合成“心猿意馬”之意。 *'''[[孫悟空]]'''孕育自一顆位於東勝神州花果山上的靈石,該石吸納日月精華,內育仙胞,一日迸裂,產一石卵,見風化為石猴。它率領眾猴在花果山稱王,被敬拜為「美猴王」。牠因見到其它猴子老死而興起求得[[長生不死]]之法的念頭,便前往斜月三星洞拜[[菩提祖師]]為師。菩提祖師賜牠「孫悟空」之名,授他[[七十二變|七十二般變化]]之法和[[觔斗雲]]。孫悟空回到花果山後發現自己的猴子猴孫遭混世魔王打倒,他靠著法術收拾了魔王,並訓練餘下的猴眾,由於苦無稱手兵器,他便進入海龍宮內向[[東海龍王]]要得[[如意金箍棒]],又強取上好盔甲。後來他因陽壽已盡,便大鬧[[地府]]、竄改[[生死簿]]。惹事的孫悟空引起天庭注意,[[玉皇大帝]]念在孫悟空是天生地養,便招安他做[[弼馬溫]],但孫悟空因嫌官小受騙受辱,便下凡回花果山。他打敗了三太子巨靈神和[[哪吒]],并自封齊天大聖。後來,天庭將其二次招安,承認了它自封的「齊天大聖」封號,但有名無祿,是個閒差。此後孫悟空在天界廣交朋友,玉帝怕他閒來生事,叫他代管蟠桃園,但他卻偷吃蟠桃,並在王母娘娘的蟠桃會舉辦之前潛入,偷吃御酒美食,乘醉進入太上老君的宮殿偷吃仙丹。加上自己原本的石頭身體,成了刀槍不入、水火難攻的強者。孫悟空酒醒後發現事情鬧大了,於是返回花果山,玉皇大帝收到報告說孫悟空偷蟠桃御酒仙丹,下令動用十萬天兵前去圍剿,但都無法收服。參加蟠桃會的觀音菩薩向玉帝舉薦二郎神,在孫悟空與二郎神纏鬥時,他被[[太上老君]]趁隙用金剛鐲擒拿,並封於八卦爐中連燒四十九日,孫悟空躲在“巽”風口下,火沒有把孫悟空燒死,反而爐中的煙使他練就火眼金睛。孫悟空出來後繼續大鬧天宮,最後被釋迦如來壓於五行山下五百年。五百年後,經觀音菩薩勸化,表示願意給取經人做個徒弟,此後,唐三藏遠赴天竺取經,路過五行山時救下孫悟空並收之為大弟子。唐三藏為了駕馭他便讓他戴上金箍,並透過唸咒來懲罰他。取經路上,孫悟空機智勇敢、神通廣大,他降妖伏魔、屢建奇功,然而數次被師父唐三藏誤解、受到緊箍咒的懲罰,兩度被逐出師門。最後、師徒歷經八十一難,終於大功告成取得佛經,而孫悟空也修得正果,被封為鬥戰勝佛。 *'''[[唐三藏]]'''其原型是唐代僧侶[[玄奘]]。在小說裡的他俗姓陳,自小出家、成了佛教僧侶。他實際上是如來佛祖的弟子羅漢金蟬子轉世,不過他並不知情。他被派往天竺取得大乘佛經、以便佛法能在中國傳揚,由於唐三藏無法保護自己,唐太宗便令兩名隨從侍其左右。但他的兩名隨從在離開長安不久後就遭妖怪所殺。觀音菩薩現身告訴三藏,他將會在旅途中遇見三名有力的徒弟。在旅途中,唐三藏不斷地被妖魔鬼怪侵擾,妖怪都希望可以吃到唐三藏的肉,因為吃下他的肉可以[[長生不老]]。在取得佛經後,唐三藏修成正果,被封為旃檀功德佛。 *'''[[豬八戒]]''',法號'''豬悟能'''。他原為天界率領八萬兵馬的[[天蓬元帥]],後來因酒醉後調戲[[嫦娥]]而被貶入凡間,轉世成了豬臉人身的怪物,名為豬剛鬛。唐三藏與孫悟空來到高老庄,高老庄長老告訴他們,三年前招的女婿是妖怪,求唐僧孫悟空解救,於是孫悟空便變化成高翠蘭,打倒豬剛鬛。當豬剛鬛得知孫悟空是唐三藏的弟子後,便主動投入三藏門下,並告知三藏自己也被觀音菩薩告知必須以協助三藏取經來贖罪。豬八戒懂得三十六般變化,手持[[九齒釘耙]]作為武器。在旅途中,他好色、懶惰、窩囊的種種表現不時拖累師徒,更屢屢陷唐三藏於生死關頭,但他偶爾也有優異的表現。在取得佛經後,豬八戒被封為淨壇使者。 *'''[[沙悟淨]]'''如同豬八戒一樣,沙悟淨原本也是天界的一名將軍。他本是捲簾大將,但因為不小心打破琉璃盞而讓他受到玉皇大帝的懲罰,被貶入凡間後、他成了吃人妖怪。他住在流沙河中,襲擊渡河船隻。沙悟淨的武器是降妖寶杖,他在吃人之後會將它們的頭骨收集起來,無聊的時候把玩它們。後來觀音菩薩告訴他、將會有位從東土而來的唐僧路經此地,觀音要他拜唐僧為師。當唐僧和他的弟子來到流沙河時,沙悟淨和孫悟空、豬八戒大打出手,當他得知他們是唐僧的弟子後,便拜唐僧為師共赴天竺。在旅途中,沙悟淨沉默寡言、安份守己,儘管他在戰鬥上的表現不如兩位師兄,但他是三名徒弟中對唐僧最忠誠有禮的。在取得佛經後,沙悟淨被封為金身羅漢。 *'''[[白龍馬]]'''本是西海龍王敖閏的第三太子,雖是唐僧徒弟,但小說中未出現其名,也沒有法號,他因為縱火燒了龍宮殿上的明珠而遭處死刑,後被觀音菩薩救下,命其在蛇盤山等待唐僧西天取經。當唐僧路經當地時,吃了唐僧坐騎。被唐僧收服後,鋸角退鱗,幻化為其跨下白馬代替原先坐騎,共同前往西天取經。他在旅途中最醒目的表現是當唐僧及其它師兄弟都被奎木狼捉拿時,幻化成人形與奎木狼纏鬥。在取得經書後功德圓滿,被封為八部天龍馬。 == 主题 ==《西游记》富有濃厚的佛教色彩,其隐含意义非常深远,众说纷纭,见仁见智。{{r|duck|page=26-28}}可以从佛、道、俗等多个角度欣赏。 === 证道说 ===《西遊記》作者在書中加入了長生的觀念,作為取經歷程的目的;在西遊記雜劇中,是完全沒有煉丹的思想的。<ref>余國藩:《余國藩西遊記論集》,頁206。</ref>取經者成為修煉成仙的化身,取經歷程,則暗示道士修煉時所遇到的困難和不定,要不斷和「分神」或肉體煎熬搏鬥,還有走火入魔的危險。小說中的山川地理,則有象徵人體器官,如「稀杮衕」比擬結腸,「夾脊關」比擬脊髓。小說乃「將全真功法逐步演出」。<ref>余國藩:《余國藩西遊記論集》,頁210-211。</ref>悟一子[[陈子斌]]评点本《西游记真诠》说:《西游记》讲的是“金丹大道”;REDIRECT [[ 刘一明]]评点本《西游原旨》也承袭了这种观点,说它是“专在养性修真,炼成内丹,以证大道而登仙籍。”{{r|duck|page=26-28}} 早期《西遊記》被認為是阐述“[[金丹大道]]”(即[[内丹术]])的“[[丹经]]”。<ref>袁世硕〈清代《西游記》道家評本解讀〉曾指出:“有清一代道家垄断了《 西游记 》的评说。《西游证道书》首发其端,《西游真诠》大张其说,后出之评本均依从之,都是将《西游记》附会为隐喻道家的修炼之道的书,其目的就是借这部为人爱读的通俗小说,传布其教,招徕信徒,挽救道教日益衰落的历史命运。”</ref>[[澳洲]][[柳存仁]]发现《西游记》中所引用语汇如“金公”、“木母”、“黄婆”、“元神”、“姹女”皆出自[[全真派]]内丹理论;很多韵文作品都出自道家典籍,如第八回开始引首词,即引用《鸣鹤余音》卷二的[[冯尊师]]的《苏武慢》第五首“试问禅关,参求无数”;第五十回引用[[马钰]]的《南柯子·赠众道友》“心地频频扫,尘情细细除”;第九十一回引用《瑞鹧鸪·赠众道契》“修行何处用工夫,马劣猿颠速剪除”;第三十六回引用[[张伯端]]的《[[悟真篇]]》中的《西江月》“前弦之后后弦前”;第七十八回国丈的大段唯道独尊的话则自《鸣鹤余音》卷九多篇赋中脱胎而来,等等。<ref>柳存仁:《全真教和小说西游记》,《和风堂文集》下</ref>在36回,悟空等弟子教唐僧「先天採煉」之法,所述結合了《[[周易參同契]]》、[[張伯端]]《[[悟真篇]]》及全真教的思想。<ref>余國藩:《余國藩西遊記論集》,頁207-208。</ref> 李安綱也表示《性命圭旨》是《西游记》的文化原型,石泰的《还源篇》81章炼丹五言绝句是《西游记》唐僧81难的原型。<ref>李安綱:《苦海与极乐》</ref>又如“[[孫悟空]]”這個角色主要是指代“人心”的,如書中第七回提示:“猿猴道體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第三十一回書:“經乃修行之總徑,佛配自己的元神”,提示中我們故事中的“佛”是指內丹術中的[[元神]]。又《西遊記》第九十九回中,[[唐僧]]取到的“真經”沒有字,[[如來佛]]即點明:“白本者,乃無字真經”。真經乃“修行之總徑”、“真經無字”,可见[[道教]][[吕洞宾|呂洞賓]]的內丹詩《[[真經歌]]》:“真經原來無一字,能度眾生出大羅”,表示元精、元氣。修煉內丹時,元精、元氣充足,能滿足元神的需要。<ref>郭健:〈《西游记》中“真经”的内丹学含义〉</ref> ====三教合一====《西游记》有大量[[佛教]]的词汇,如:四大部洲、佛、[[菩萨]]等,并且故事也是取经见[[佛]],但它更有[[道教]][[性命双修]]的特征,讲[[阴阳]]、[[五行]]等,具有[[道教]]内丹术义理的色彩。[[佛教]]以见性为长,[[道教]]炼命而著,此是内功;[[儒教]]之入世功行为外功。《西游记》是在三教参同思想下形成的,有學者則認為是“扬佛抑道”的倾向。<ref>陈洪:〈论《西游记》与全真教之〉</ref>柳存仁更猜測“在明万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百回本《西游记》出现之前,有一个全真教本的《西游记》小说存在,这个假定可能性是很高的。” ====书中的道佛关系====《西游记》是唐僧取经的故事,且书中对道士多有贬斥,容易让人认为《西游记》扬佛抑道,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西游记》对道教和佛教的描写其实很微妙。例如:第六回中太上老君在观音面前明言自己“化胡为佛”,观音并没有反驳,可见作者不是站在佛教的立场上来写《西游记》的,在作者看来,佛教就是老子化胡的产物<ref>第六回:“老君道……左膊上取下一個圈子……一名『金鋼琢』,又名『金鋼套』。當年過函關,化胡為佛,甚是虧他。”</ref>。而書中第七回表明如来抓捕孫悟空是奉玉帝宣命,前来救驾<ref>第七回:“如來聞說,即對眾菩薩道:「汝等在此穩坐法堂,休得亂了禪位,待我煉魔救駕去來。」……如來不敢違悖,即合掌謝道:「老僧承大天尊宣命來此,有何法力?還是天尊與眾神洪福。敢勞致謝?」”</ref>。 === 劝学说 ===清朝学者[[张书绅]]在《西游记总论》、《新说西游记自序》、《新说西游记总批》中说:“至谓证仙佛之道,则误矣……予今批《西游记》一百回,亦一言以蔽之曰‘只是教人诚心为学,不要退悔’。……证圣贤儒者之道,今《西游记》,是把《[[大学]]》诚意正心,克己明德之要,竭力备细,写了一尽,明显易见,确然可据,不过借取经一事,以寓其意耳,亦何有于仙佛之事哉?”{{r|duck|page=26-28}} === 心学说 ===[[谢肇淛]]称:“《西游记》蔓衍虚诞,而其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服,至死靡他,盖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西游记》为三教合一心学也。”{{r|duck|page=26-28}} === 諷刺说 ===部分研究人士認為,《西遊記》其實帶有[[吳承恩]]本人在實際遭遇上的不平的抒發與寄託,表面上是個以取經為主軸的小說,中間穿插[[孫悟空]]與[[豬八戒]]間的逗趣[[幽默]],但實質上是對當時[[明朝]]的政治環境,“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ref>鲁迅:《中国小说史略》</ref> [[嘉靖]]年間,[[明世宗]]迷信[[道教]],靠著[[方士]]的[[房中術]]纵欲无度,[[嚴嵩]]等因善寫[[青詞]]而備受寵信,朝政昏亂。《西遊記》裡面主要是[[道教]]的思想,卻反對道士,支持佛教僧人,可能是對當時政局的反抗。<ref>[[苏兴]]在〈《西遊記》對明世宗的隱喻批判和嘲諷〉引《万历野获编》卷二一《 幸秘方见幸》所记考证:“世宗接待陶仲文虽然比玉帝接待太上老君,车迟国王,比丘国王对妖道要有些身份,但由于陶仲文献房中秘方和传授房中术之功,‘必于门庭握手方别’带点现代洋味的迎送方式,其谄媚道士的神情灼然可见。至此,明世宗已与玉帝、车迟国王、比丘国王难分彼此,融为一体了。明世宗信道的本质,包括《明史记事本末》在内的有关明代历史著述,多言之暗昧,只说他求神仙,希延年益寿等。读者往往误以为明世宗不理朝政,是为了专意清修而清心寡欲。孰知恰恰相反,不但不清心寡欲,反而是借方士献的房中秘方多迩女色,无节制的纵欲。所谓延年益寿仅是壮阳的代名词。”</ref> 所謂的[[暗喻]]、影射,小說中的主角「[[孫悟空]]」被設定為猴,而非人,意味著:雖有近似人的形體,但卻不是人,依然被視為被異類來看待,這表示在[[明朝]]為官者,良官雖有官職官位,但卻被其他貪官群所排擠。[[孫悟空]]雖多次遭唐僧誤會、責備而氣憤,但最後依舊會在危難時回來解救,此表示忠臣遭誣陷,但仍不損其忠君愛國之心。 其次,「[[豬八戒]]」所扮演的正是君側的貪官小人,「[[唐三藏]]」則是昏庸[[皇帝]],至於「[[沙悟淨]]」則是默默受欺的[[百姓]],小說過程中[[豬八戒]]經常巴結、討好[[唐三藏]],但也時常惡意中傷[[孫悟空]](排擠良臣),同時也頻頻欺壓比其更晚加入取經隊伍的[[沙悟淨]](惡官欺壓百姓),而[[唐三藏]]的反應經常是輕信[[豬八戒]]而誤會、責備[[孫悟空]],遇自稱神佛之人物便拜、貌似可憐之人便救,有火眼金睛能辨妖邪的悟空善意提醒但常遭三藏斥責,迂腐昏庸不分是非,另一方面[[沙悟淨]]也經常默默受欺而少有怨言。 === 玩世说 ===[[胡适]]在《<西游记>考证》中说:“《西游记》所以能成世界的一部绝太神话小说,正因为《西游记》里种种神话都带着一点诙谐意味,能使人开口一笑,这一笑就把那神话‘人化’过了,这种诙谐的里面含有一种尖刻的玩世主义。《西游记》的文学价值正在这里……这几百年来读《西游记》的人都太聪明了,都不肯领略那极浅极明白的滑稽意味和玩世精神,都要妄想想透过纸背去寻那‘微言大义’,遂把一部《西游记》罩上了儒释道三教的袍子;因此,我不能不用我的笨眼光,指出《西游记》有了几百年逐渐演化的历史;指出这部书起于民间的传说和神话,并无‘微言大义’,可说。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同时指出孙悟空源自[[印度神话]]“猴行者的故事确曾从巫支祁的神话里得着一点暗示,也未可知。我总怀疑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巫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r|duck|page=26-28}}{{r|duck|page=10-12}} [[鲁迅]]传承了胡适的观点,归为“明之神魔小说”,“奉道流羽容之隆重,极于宋[[宣和]]时,元虽归佛,亦甚崇道,其幻惑故流遍行于人间,明初稍衰,比中叶而复板显赫,成化时有方士李孜、释继晓,正德时有[[色目人]]于水,皆以方技杂流拜官,荣华熠耀,世所企美,则妖妄之说自盛,而影响且及于文章。且历来三教之争,都无解决,互相容受,乃曰‘同源’,所谓义利邪正善恶是非真妄诸端,皆混而又析之,虽无专名,谓之神魔,盖可舷括矣。其在小说,则明初之《平妖传》已开其先,而继起之作尤彩。作者虽儒生,此书则实出于游戏,亦非语道,故全书仅偶见五行生克之长谈,尤未学佛,故未回至有荒唐元稽之经目,特缘混同之教,流行来久,故其著作,乃亦释迦与老君同流,真性与元神杂出,使三教之徒,皆得随宜附会而已。”{{r|duck|page=10-12}} ==世界观=='''三藏取经路线'''{| class="wikitable"!部洲!地名!到达回数!途中遇到的妖魔|-| rowspan="7" |[[南赡部洲]]|[[唐朝|唐国]][[长安]]|第十二回||-|唐国[[法门寺]]| rowspan="4" |第十三回||-|唐国[[巩州 (北宋)|巩州城]]||-|唐国[[臨夏|河州卫]]||-|唐国双叉岭|寅将军、山君、处士|-|[[五行山|两界山]]|第十四回|[[五行山]][[孙悟空|心猿]]|-|西番[[哈密|哈咇国]]蛇盘山鹰愁涧|第十五回|[[白龙马|西海龙王三太子]]|-| rowspan="40" |[[西牛贺洲]]|观音禅院|第十六回|黑风山熊罴怪|-|[[乌斯藏国|乌斯藏]]国高老庄|第十八回|福陵山云栈洞[[猪八戒|猪刚鬣]]|-|浮屠山|第十九回||-|黄风岭|第二十回|黄风洞黄风怪|-|流沙河|第二十二回|卷帘大将[[沙僧|沙悟净]]|-|万寿山五庄观|第二十四回||-|白虎岭|第二十七回|[[白骨精|白骨夫人]]|-|黑松林|第二十八回| rowspan="2" |碗子山波月洞黄袍怪|-|宝象国|第二十九回|-|平顶山|第三十二回|莲花洞金角大王、银角大王、压龙山九尾狐狸、狐阿七大王|-|宝林寺|第三十六回||-|乌鸡国|第三十七回|狮猁王|-|枯松涧|第四十一回|火云洞[[紅孩兒|圣婴大王]]|-|黑水河|第四十三回|泾河龙王第九子[[鼍龙]]|-|车迟国|第四十四回|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通天河]]|第四十七回|莲花池金鱼|-|金皘(鸊、兜)山|第五十回|金皘(鸊、兜)洞独角兕|-|子母河|第五十三回|解阳山聚仙庵如意真仙|-|[[女儿国|西梁国]]|第五十四回|琵琶洞蝎子精|-|草舍|第五十八回|六耳猕猴|-|[[火焰山]]|第五十九回|翠云山[[鐵扇公主|铁扇仙]]|-|祭赛国|第六十二回|乱石山碧波潭万圣龙王、九头虫|-|荆棘岭木仙庵|第六十四回|十八公、孤直公、凌空子、拂云叟、杏仙|-|小雷音寺|第六十五回|黄眉大王|-|驼罗庄|第六十七回|红鳞大蟒|-|朱紫国|第六十八回|赛太岁|-|盘丝岭|第七十二回|盘丝洞蜘蛛精|-|黄花观|第七十三回|百眼魔君|-|狮驼国狮驼岭|第七十四回|狮驼洞青毛狮子怪、黄牙老象、云程万里鹏|-|比丘国|第七十八回|白鹿、白面狐狸|-|镇海[[禪林寺|禅林寺]]|第八十回|陷空山无底洞金鼻白毛老鼠精|-|灭法国|第八十四回||-|隐雾山|第八十五回|折岳连环洞南山大王|-|[[天竺|天竺国]]凤仙郡|第八十七回||-|天竺国玉华县|第八十八回|竹节山九曲盘桓洞[[九灵元圣]]|-|天竺国金平府|第九十一回|青龙山玄英洞辟寒大王、辟暑大王、辟尘大王(俗稱[[犀牛精]])|-|天竺国百脚山布金禅寺| rowspan="2" |第九十三回||-|天竺国都|蟾宫[[月兔|玉兔]]|-|天竺国铜台府地灵县|第九十六回||-|天竺国[[灵山]][[雷音寺]]|第九十八回||} == 艺术成就 ===== 结构特点 ===《西游记》分为三大部分,前七回为第一部分,讲述了孙悟空的出身,经历和性格,主要事件是大闹天宫。第二部分是江流儿的故事,讲唐僧的出身,家世,[[魏征]]梦斩泾河龙、[[李世民|唐王]]入冥,为取经做伏笔。第三部分从第十三回到全书的末尾,写八十一难,取经成佛。第三部分为全书的重点,八十一难的描写,包括四十一个小故事,前后联系、互相串联。{{r|duck|page=38-40}} === 幻想豐富 ===《西遊記》是中國[[神魔小說]]、神話文學、浪漫文學的代表作。故事想像奇持,幻想豐富,情節神奇莫測,緊張曲折,佈局嚴謹,文境恣肆,創造出無數引人入勝的故事,成功塑造許多生動的神話人物形象。 《西游记》创作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奇瑰丽的虚幻神话世界,有真有假,亦假亦真,有[[佛教]]的[[天堂]][[地狱]]、[[道教]]的[[天宫]][[神仙]]、民间的[[土地神]]、[[庙王]],还有一群各色妖怪。人物塑造上,把人、神和动物原型的特点,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有浪漫主义的幻想,也有细节的合理和真实。浪漫主义的一个特点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如:老鼠精住在无底洞;蝎子精有个蜇人的尾巴;白象王用鼻子卷人;狮子王一口吞入十万天兵;蜘蛛精的肚脐眼冒出蜘蛛丝,都符合动物的原型,也富有神奇的想象。浪漫主义的另一个特点是夸张的描写方法。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金箍棒可长可短,可大可小;芭蕉扇,可以把人扇出八万四千里,同时又可以含在嘴里;流沙河,飘不起鹅毛;火焰山可以融化任何物品;人参果是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r|duck|page=40-42}} === 诙谐讽刺 ===《西遊記》善於諷刺現實中的醜惡事物,並揭露可笑可鄙的現象,詼諧幽默惹笑。所描寫的幻想世界和神話人物,都賦予人情世故的精神實質,和現實生活現實思想的基礎,寄託了作者的美好願望。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諷刺,以及嚴峻的批判藝術地結合起來,使不少章回妙趣橫生,圓滿地表達了深刻的思想內容,與作者的鮮明愛憎。 诙谐、讽刺的语言是《西游记》的一个重要特点。从[[玉皇大帝]]、[[老君]]、[[如來佛祖]]、[[阿儺]]、[[迦叶]]、各国的国王都是作者笔下的讽刺对象,如猪八戒挖苦朱紫国王说:“这皇帝失了体统,怎么为老婆就不要江山?”;孙悟空在花果山时说“大王我是老孙,我们都姓孙,是二孙、三孙、细孙、小孙……家孙、一国孙、一窝孙!”{{r|duck|page=42-48}} === 语言生動 ===《西遊記》用經過提煉加工的活口語寫成,活潑生動,語言有散文、有韻語,汲取了民間說唱和[[方言]]口語的精華。善於運用對話形式,往往在對話中滲透人物的個性特徵。書中夾雜不少詩詞歌賦,而散文、[[韻文]]又穿插配合得非常自然。 《西游记》中的语言是口语化、通俗化、散文化和韵文化。如猪八戒骂孙悟空“破猴子!弼马温!”、“毛脸雷公嘴”;孙悟空叫土地神和老君、玉帝等是“老儿”。同时书中有许多方言,如:“拐呀拐的”、“蹦呀蹦的”、“溜呀溜的”。书中的谚语、俗语也是一大亮点,如“树大风高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强龙不压地头蛇”、“大海里翻了豆腐船,汤里来,汤里去”。韵文化的句子主要表现为一些诗词歌赋的咏叹。如第十三回“双叉岭伯钦留僧”的诗句“寒飒飒雨林风、响潺潺涧下水。香馥馥野花开,密丛丛乱石磊。闹嚷嚷鹿与猿,一队队獐和鹿。喧杂杂鸟声多,静悄悄人事靡。那长老,战兢兢的不宁,这马儿,力怯怯蹄难举”{{r|duck|page=48-58}}。 == 影响、地位 ==《西遊記》中的许多形象,例如[[孙悟空]]、[[猪八戒]]等对於[[中国]]人来说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西遊記》系统地反映了中國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思想体系,将[[道教]]的天上、地狱和海洋的神仙体系与[[佛教]]的西天揉合到一起,并在同时执行“世上没有不忠不孝的神仙”的[[儒教]]思想。《西遊記》提出“皇帝轮流作,明年到我家”的大胆言论。同时这本书中神仙体系的描绘正是作者当时生活的[[明朝]]政治社会的缩影。西游记被认为是隐喻很深的雜合道、佛的书籍。 [[冯梦龙|馮夢龍]]將《[[水浒传|水滸傳]]》與《[[三国演义|三國演義]]》、《西遊記》、《[[金瓶梅]]》定為「[[四大奇書]]」。《紅樓夢》出現後取代《金瓶梅》,《西遊記》與《[[三國演義]]》、《[[水滸傳]]》、《[[红楼梦|紅樓夢]]》共列中國古典「[[四大名著]]」,成為今日通行觀點。法国当代文学权威[[艾登堡]]稱:“没读过《西游记》正像没读过[[托尔斯泰]]或[[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斯妥也夫斯基]]一样,这种人侈谈小说理论,可谓大胆。” == 版本 ==[[中国]]现存的古本有:* '''金陵世德堂本''':今存最早刻本,现存刻本其中第76—80回,91—100回残缺。世德堂本《西游记》卷首有[[陈元之]]的序,云:“《西游》一书,不知其何人所为。或曰出天潢河侯王之国’,或曰出八公之徒,或曰出王自制。”* '''[[西遊真诠]]''':[[清朝]][[陈士斌]]点评* '''[[华阳洞天主人校本]]'''* '''[[西遊証道書]]'''* '''[[新說西遊記]]'''* '''[[西遊原旨]]'''* '''[[通易西遊正旨]]'''* '''[[現代西遊記真人版]]''' <!-- == 註釋 =={{Notefoot}} -->== 参考文献 ===== 引用 ==={{Reflist|30em|refs=<ref name="duck">{{cite book |author = 吴承恩 |title = 《西游记》 |year = 1980年 |publisher = 人民文学出版社 |location = 北京市 |pages = |ISBN = 9787020070282 |language = zh-cn }}</ref>}}  [[Category:810 文學總論]]
23,73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