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九州

增加 3,678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九州,作為一個地理區域範圍,又稱為赤縣神州或十二州,“赤縣神州”一詞最早出自戰國時期陰陽家鄒衍,“十二州”源自…”
九州,作為一個地理區域範圍,又稱為赤縣神州或十二州,“赤縣神州”一詞最早出自戰國時期陰陽家鄒衍,“十二州”源自舜將九州改為十二州的傳說。九州的範圍東至東海,含遼東地區在內,北以戈壁大漠及燕山山脈作為漢民族地區與草原遊牧民族地區的分界線。西以河西走廊、巴蜀與藏地相接,向南囊括嶺南地區。古代九州的地理範圍與古代漢族傳統聚居地區重疊,稱為“華夏九州”或“漢地九州”。

州,中國古代的一種地理區劃概念,傳說為漢族先民夏後氏首領大禹所劃分[1][2][3][4],故又稱為禹跡。《尚書·禹貢》《爾雅·釋地》《周禮·職方》《呂氏春秋·有始覽》及《容成氏》等先秦典籍中均有“九州”區劃的記載,但相互之間存有差異。九州概念的產生時間雖有爭議,但產生於先秦時期己成為學界的共識。

至漢武帝時,依據《禹貢》九州和《職方》九州,將京畿地區之外的疆域劃分為十三個刺史部,但魏晉以後隨著行政州份增多以致行政區劃與九州完全脫鉤,《禹貢》九州成為人們理解現實世界的地理座標之一。

==起源==

“九州”說作為先秦時期最重要的地理觀念之一,對後世中國的政治和文化具有很多的影響,尤其是《尚書·禹貢》中所述的“九州”框架與內容成為後世理解華夏世界的地理基礎,故後世提到“九州”時,通常指的是《禹貢》九州。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經典文獻在中國古代均具有崇高的地位,《禹貢》曾被奉為“萬世不易之書”、“古今地理志之祖”[5]:509[6]:1。歷代學者對其研究多以訓詁和考證為主,局限在解經與釋地兩個方面[7]:2。

除《禹貢》外,《爾雅·釋地》《周禮·職方》《呂氏春秋·有始覽》[a]等先秦典籍也都有九州區劃的論述,各州名稱、範圍雖大致相同,但各有差異。《禹貢》成書時間存在著多種不同的意見,目前多認為最終成書於戰國時期,但也有其他成書時間的觀點,如西周說、春秋說等。

== 與漢代政治區劃的關係 ==

一般認為九州是先秦時期的地理區劃概念,漢代以前並沒有作為行政區劃施行過,但它對後世中國的地方行政區劃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長期作為中國地方行政區劃主體的“州”既是肇始於此。最早將九州概念運用到實際區劃之中的是西漢的刺史部,其被認為是州制的最初形態。

{| class="wikitable"
|+《禹貢》九州、《職方》九州和漢代區劃的關係
! 《尚書·禹貢》<br />中的九州 !! 《周禮·職方》<br />中的九州 !! 西漢司隸與<br />十三刺史部 !! 《十二州箴》<br />中的十二州 !! 東漢<br />十三刺史部
|-
| rowspan=3 | 冀州 || 冀州 || 冀州 || 冀州 || 冀州
|-
| 幽州 || 幽州 || 幽州 || 幽州&nbsp;
|-
| 並州 || 並州 || rowspan=2 | 並州 || rowspan=2 | 並州
|-
| rowspan=3 | 雍州 || rowspan=4 | 雍州 || 朔方
|-
| 涼州 || rowspan=2 | 雍州 || 涼州
|-
| 司隸 || 司隸
|-
| 梁州 || 益州 || 益州 || 益州
|-
| 兗州 || 兗州 || 兗州 || 兗州 || 兗州
|-
| 青州 || rowspan=2 | 青州 || 青州 || 青州 || 青州
|-
| 徐州 || 徐州 || 徐州 || 徐州&nbsp;
|-
| rowspan=2 | 揚州 || rowspan=2 | 揚州 || 揚州 || 揚州 || 揚州&nbsp;
|-
| 交趾 || 交州 || 交州
|-
| 荊州 || 荊州 || 荊州 || 荊州 || 荊州
|-
| 豫州 || 豫州 || 豫州 || 豫州 || 豫州
|}
246,88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