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8
次編輯
變更
史玉升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史玉升 | 圖像 = File:史玉升.jpg|缩略图|左|[https://p1.ssl.qhimg.com/dr/270_500_/t015f0c12bb2f723d99.jpg?size=500x7…”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史玉升
| 圖像 =
[[File:史玉升.jpg|缩略图|左|[https://p1.ssl.qhimg.com/dr/270_500_/t015f0c12bb2f723d99.jpg?size=500x700 原圖鏈結]]]
| 出生日期 = 1962年
| 逝世日期 =
| 出生地点 =
| 國籍 = 中国
| 職業 =
| 知名原因 =
| 知名作品 =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br>《[[外婆的澎湖湾]]》</br>《[[校园的早晨]]》</br>
}}
'''[[史玉升]]'''<ref>[https://baike.so.com/doc/6598948-6812732.html 个人简历网 ] </ref>
史玉升,1962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
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湖北省先进成型技术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英先进材料及成型技术联合实验室副主任、材料化学与服役失效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湖北省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种加工分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
[[File:Shiyusheng2.jpg|缩略图|左|[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507/0a7f1f06e7c94063b58c19edbac7e23b.jpeg 原圖鏈結][https://www.sohu.com/a/312269576_693613 来自搜狐图片]]]
== 教育背景 ==
1980.9-1984.7,武汉地质学院探矿工程系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6.9-1989.7,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探矿工程系,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2.9-1996.7,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勘察与建筑工程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
== 工作经历 ==
1984.7-1986.9宁夏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 技术员
1989.7-1994.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探矿工程系 讲师
1994.4-1996.9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勘察与建筑工程学院机械工程教研室 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
1996.9-1998.7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机电工程学院 校博士后联谊会会长、副教授
1998.7-2002.11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副教授
2002.11-至今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授
2004.12-2014.06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副主任、教授
2006.3-2014.6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副院长、副主任、教授
2006.3-至今 华中科技大学中英先进材料及成形技术联合实验室 副院长、副主任、教授
2008.9-至今 武汉滨湖机电技术产业有限公司 董事长
2012.6-至今 先进成形技术与装备湖北省发改委工程实验室 主任、教授
2012.10-至今 中国3D 打印技术产业联盟第一副理事长、联席理事长
2013.6-至今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党总支书记、主任、教授[1]
[[File:Shiyusheng3.jpg|缩略图|右|[http://news.cjn.cn/24hour/wh24/201202/W020120214480289580424.jpg 原圖鏈結][http://news.cjn.cn/24hour/wh24/201202/t1626779.htm 来自长江图片]]]
== 主要成果 ==
近年来,在国家863和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围绕粉末成形(包括选择性激光烧结快速成形、选择性激光熔化快速成形、激光/等静压复合近净成形)、生态农业滴灌节水产品快速开发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和基础理论开展了系统的研究。
长期从事快速制造和农业节水产品快速开发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近年来承担863重大项目等28项,作为第一负责人主持16项;
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获国家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3项;
领导的研究团队获2004年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
建立了成套的农业节水产品低成本快速开发理论与方法,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并得到应用。
建立了选择性激光烧结快速成形技术的成套学术体系与系统,在国内外200多家单位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继德国后,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了采用半导体泵浦和光纤激光器的商品化SLM装备,为复杂精细金属零件/模具的直接快速成形提供了新的制造模式和手段[2] ;
提出了将激光粉末快速成形与等静压技术复合起来近净成形制造高性能复杂结构零件的新思想;
提出了随形冷却水道精密注塑模数字化设计制造的新原理;
开创了节水产品低成本快速开发理论与方法,并得到广泛应用,经济效益明显,社会效益尤为显著。
部分理论成果在14种国外著名期刊和42种国内核心和重要期刊,以及一些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0多篇,三大索引收录80多篇;其中SCI收录25篇,EI收录60篇,ISTP收录7篇,特邀报告和讲座10次,他引200余篇次;
研究成果还被各种专著和教材大量采用,并被拍成科教片,在中央电视台科技频道播放,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得到了国内外学术同行的高度评价和认同;
获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受理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登记3项;项目鉴定4项;教材专著4部;
对相关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在学术上达到了该研究领域的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3] 。
[[File:Shiyusheng5.jpg|缩略图|右|[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2/23/23CEBCFE2E6A5442BF23B2ADBAD98432.jpg 原圖鏈結][http://ifengimg.com/#tag 来自凤凰图片]]]
== 突破难题 ==
日前,我校材料学院快速制造中心吸引了众多重工企业的目光,他们感兴趣的是史玉升教授团队研发的"组合式大尺寸空间精密三维测量系统",这一发明不久前在第40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获得金奖。
据了解,飞机、船舶等大型物体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需要对其外表面进行快速而精密的三维数据测量,目前国内外使用最广泛的是面扫描三维测量设备加上摄影测量系统的三维测量方法,但其有两个缺陷:一是需要在被测物体上贴大量的标志点,耗费时间长;二是当测量物体尺寸大到十几米以上时,累计测量误差会增大,从而导致整体测量精度明显降低。
针对这两个缺陷,快速制造中心研发出了"组合式大尺寸空间精密三维测量系统"。发明者之一李中伟博士介绍说,这是运用他们提出的外部参数标定算法和开发的数据拼合软件,将面扫描三维测量技术和室内GPS技术有机结合,形成的一种新的测量方法,其设备包括面扫描三维测量设备(测量终端)及室内GPS跟踪定位系统。
在测量大型物体时,使用面扫描三维测量设备快速测量被测物体局部的细节三维信息;同时由室内GPS跟踪定位系统的四个红外激光发射器,实时跟踪定位出固定在测量终端上的多个(至少3个)传感器在整个测量空间的坐标;然后根据预先标定出的系统外部参数,把测量终端每次测量的数据自动拼合在一个统一的世界坐标系下面,从而可以精确地获得整个物体的三维数据。此方法不仅可以省去在物体上贴标志点的环节,而且可以支持多台设备同时测量,这大大提升了测量的速度和精度,效率提高了三到五倍以上。
[[File:Shiyusheng4.png|缩略图|右|[http://www.50cnnet.com/uploads/file/content/2017/06/59360bcb29417.png 原圖鏈結][http://www.50cnnet.com/show-120-144048.html 来自物流中国图片]]]
据李中伟介绍,早在2007年,快速制造中心对传统的面扫描三维测量设备进行了改良,研发了PowerScan系列面扫描三维测量技术及设备,使其1.5秒可测130万个点云数据,而传统测量方法则需5秒左右。
改良后的测量设备虽然已经能够满足绝大部分工业的应用需求,但为了在大尺寸物体测量方面有所突破,2008年,快速制造中心开始寻找适合与测量终端结合的大尺寸跟踪定位系统,调研时他们发现当测量空间超过30米时,室内GPS跟踪定位系统是所有的同类系统中精度最高的,而且它可同时追踪多个传感器,这要是能与测量终端结合,效率可成倍增加,精度也可得到保证。
此后,快速制造中心又提出了外部参数标定算法并开发了专业的数据拼合软件,今年年初他们成功地将测量终端和室内GPS跟踪定位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组合式大尺寸空间精密三维测量系统"。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该系统将测量2.5米长的风力发电叶片的时间由传统方法的半个小时以上缩短至十分钟左右,适用于飞机、船舶、风力发电叶片等大型物体的三维测量,目前已在国内外多家单位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快速制造中心研发的面结构光三维测量设备(测量终端)曾获2011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其在2011年8月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包括国内知名的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家叶声华院士在内的鉴定委员们一致认为:该项成果创新性强,所研发的系列面结构光三维测量设备在总体性能指标上达到同类设备的国际先进水平,推动了我国面结构光三维测量技术和设备的发展。[4]
== 获奖情况 ==
1、200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三)
2、2003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独立获得)
3、2004年领导的研究团队荣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负责人)
4、2005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
5、2006年度湖北省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
6、2006年度高校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
7、2006年度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
8、2006年度华中科技大学第一届 "求是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 赛特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均为指导教师)
| 姓名 = 史玉升
| 圖像 =
[[File:史玉升.jpg|缩略图|左|[https://p1.ssl.qhimg.com/dr/270_500_/t015f0c12bb2f723d99.jpg?size=500x700 原圖鏈結]]]
| 出生日期 = 1962年
| 逝世日期 =
| 出生地点 =
| 國籍 = 中国
| 職業 =
| 知名原因 =
| 知名作品 =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br>《[[外婆的澎湖湾]]》</br>《[[校园的早晨]]》</br>
}}
'''[[史玉升]]'''<ref>[https://baike.so.com/doc/6598948-6812732.html 个人简历网 ] </ref>
史玉升,1962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
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湖北省先进成型技术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英先进材料及成型技术联合实验室副主任、材料化学与服役失效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湖北省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种加工分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
[[File:Shiyusheng2.jpg|缩略图|左|[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507/0a7f1f06e7c94063b58c19edbac7e23b.jpeg 原圖鏈結][https://www.sohu.com/a/312269576_693613 来自搜狐图片]]]
== 教育背景 ==
1980.9-1984.7,武汉地质学院探矿工程系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6.9-1989.7,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探矿工程系,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2.9-1996.7,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勘察与建筑工程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
== 工作经历 ==
1984.7-1986.9宁夏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 技术员
1989.7-1994.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探矿工程系 讲师
1994.4-1996.9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勘察与建筑工程学院机械工程教研室 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
1996.9-1998.7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机电工程学院 校博士后联谊会会长、副教授
1998.7-2002.11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副教授
2002.11-至今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授
2004.12-2014.06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副主任、教授
2006.3-2014.6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副院长、副主任、教授
2006.3-至今 华中科技大学中英先进材料及成形技术联合实验室 副院长、副主任、教授
2008.9-至今 武汉滨湖机电技术产业有限公司 董事长
2012.6-至今 先进成形技术与装备湖北省发改委工程实验室 主任、教授
2012.10-至今 中国3D 打印技术产业联盟第一副理事长、联席理事长
2013.6-至今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党总支书记、主任、教授[1]
[[File:Shiyusheng3.jpg|缩略图|右|[http://news.cjn.cn/24hour/wh24/201202/W020120214480289580424.jpg 原圖鏈結][http://news.cjn.cn/24hour/wh24/201202/t1626779.htm 来自长江图片]]]
== 主要成果 ==
近年来,在国家863和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围绕粉末成形(包括选择性激光烧结快速成形、选择性激光熔化快速成形、激光/等静压复合近净成形)、生态农业滴灌节水产品快速开发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和基础理论开展了系统的研究。
长期从事快速制造和农业节水产品快速开发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近年来承担863重大项目等28项,作为第一负责人主持16项;
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获国家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3项;
领导的研究团队获2004年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
建立了成套的农业节水产品低成本快速开发理论与方法,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并得到应用。
建立了选择性激光烧结快速成形技术的成套学术体系与系统,在国内外200多家单位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继德国后,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了采用半导体泵浦和光纤激光器的商品化SLM装备,为复杂精细金属零件/模具的直接快速成形提供了新的制造模式和手段[2] ;
提出了将激光粉末快速成形与等静压技术复合起来近净成形制造高性能复杂结构零件的新思想;
提出了随形冷却水道精密注塑模数字化设计制造的新原理;
开创了节水产品低成本快速开发理论与方法,并得到广泛应用,经济效益明显,社会效益尤为显著。
部分理论成果在14种国外著名期刊和42种国内核心和重要期刊,以及一些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0多篇,三大索引收录80多篇;其中SCI收录25篇,EI收录60篇,ISTP收录7篇,特邀报告和讲座10次,他引200余篇次;
研究成果还被各种专著和教材大量采用,并被拍成科教片,在中央电视台科技频道播放,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得到了国内外学术同行的高度评价和认同;
获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受理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登记3项;项目鉴定4项;教材专著4部;
对相关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在学术上达到了该研究领域的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3] 。
[[File:Shiyusheng5.jpg|缩略图|右|[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2/23/23CEBCFE2E6A5442BF23B2ADBAD98432.jpg 原圖鏈結][http://ifengimg.com/#tag 来自凤凰图片]]]
== 突破难题 ==
日前,我校材料学院快速制造中心吸引了众多重工企业的目光,他们感兴趣的是史玉升教授团队研发的"组合式大尺寸空间精密三维测量系统",这一发明不久前在第40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获得金奖。
据了解,飞机、船舶等大型物体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需要对其外表面进行快速而精密的三维数据测量,目前国内外使用最广泛的是面扫描三维测量设备加上摄影测量系统的三维测量方法,但其有两个缺陷:一是需要在被测物体上贴大量的标志点,耗费时间长;二是当测量物体尺寸大到十几米以上时,累计测量误差会增大,从而导致整体测量精度明显降低。
针对这两个缺陷,快速制造中心研发出了"组合式大尺寸空间精密三维测量系统"。发明者之一李中伟博士介绍说,这是运用他们提出的外部参数标定算法和开发的数据拼合软件,将面扫描三维测量技术和室内GPS技术有机结合,形成的一种新的测量方法,其设备包括面扫描三维测量设备(测量终端)及室内GPS跟踪定位系统。
在测量大型物体时,使用面扫描三维测量设备快速测量被测物体局部的细节三维信息;同时由室内GPS跟踪定位系统的四个红外激光发射器,实时跟踪定位出固定在测量终端上的多个(至少3个)传感器在整个测量空间的坐标;然后根据预先标定出的系统外部参数,把测量终端每次测量的数据自动拼合在一个统一的世界坐标系下面,从而可以精确地获得整个物体的三维数据。此方法不仅可以省去在物体上贴标志点的环节,而且可以支持多台设备同时测量,这大大提升了测量的速度和精度,效率提高了三到五倍以上。
[[File:Shiyusheng4.png|缩略图|右|[http://www.50cnnet.com/uploads/file/content/2017/06/59360bcb29417.png 原圖鏈結][http://www.50cnnet.com/show-120-144048.html 来自物流中国图片]]]
据李中伟介绍,早在2007年,快速制造中心对传统的面扫描三维测量设备进行了改良,研发了PowerScan系列面扫描三维测量技术及设备,使其1.5秒可测130万个点云数据,而传统测量方法则需5秒左右。
改良后的测量设备虽然已经能够满足绝大部分工业的应用需求,但为了在大尺寸物体测量方面有所突破,2008年,快速制造中心开始寻找适合与测量终端结合的大尺寸跟踪定位系统,调研时他们发现当测量空间超过30米时,室内GPS跟踪定位系统是所有的同类系统中精度最高的,而且它可同时追踪多个传感器,这要是能与测量终端结合,效率可成倍增加,精度也可得到保证。
此后,快速制造中心又提出了外部参数标定算法并开发了专业的数据拼合软件,今年年初他们成功地将测量终端和室内GPS跟踪定位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组合式大尺寸空间精密三维测量系统"。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该系统将测量2.5米长的风力发电叶片的时间由传统方法的半个小时以上缩短至十分钟左右,适用于飞机、船舶、风力发电叶片等大型物体的三维测量,目前已在国内外多家单位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快速制造中心研发的面结构光三维测量设备(测量终端)曾获2011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其在2011年8月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包括国内知名的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家叶声华院士在内的鉴定委员们一致认为:该项成果创新性强,所研发的系列面结构光三维测量设备在总体性能指标上达到同类设备的国际先进水平,推动了我国面结构光三维测量技术和设备的发展。[4]
== 获奖情况 ==
1、200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三)
2、2003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独立获得)
3、2004年领导的研究团队荣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负责人)
4、2005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
5、2006年度湖北省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
6、2006年度高校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
7、2006年度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
8、2006年度华中科技大学第一届 "求是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 赛特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均为指导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