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旗山老街

增加 2,508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旗山老街'''位於臺灣高雄市旗山區,旗山的中山路,為日治時期開闢的「本通」。這條老街上有指定為高雄市文…”
'''旗山老街'''位於[[臺灣]][[高雄市]][[旗山區]],旗山的中山路,為日治時期開闢的「本通」。這條老街上有指定為[[高雄市文化資產#歷史建築|歷史建築]]的巴洛克式街屋立面和「[[旗山亭仔腳|石拱圈亭仔腳]]」<ref>[http://heritage.khcc.gov.tw/Heritage.aspx?KeyID=54cdd9b0-ee63-4875-91cc-e9d3d65081af 旗山亭仔腳(石拱圈)],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05/07/19</ref>《台灣歷史建築百景專輯》 ,此外另有[[旗山車站]]<ref>[https://cishanstation.khcc.gov.tw/home02.aspx?ID=$1001&IDK=2&EXEC=L 旗山車站],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05/07/19</ref>與[[旗山區農會]]文化資產。旗山老街在2001年的[[臺灣歷史建築百景列表|歷史建築百景徵選活動]]中,被票選為第24名。
旗山地區原名為[[西拉雅族]]支族[[馬卡道族]]「大傑巔社」(Taburian)的所在地,後相傳於清康熙末年時住於鳳山的漳州墾民從[[福建]][[汀州]]招募佃人到此向大傑巔社人租耕土地,而由於他們在此搭建竹寮並種植番薯,這裡便有了「蕃薯寮/藔」之稱。蕃薯寮位於羅漢門地區的羅漢外門,後有漢人居民日增,在乾隆十七年(1752年)左右發展成蕃薯寮「-{庄}-」,最晚到了嘉慶十二年(1807年)左右就更進一步發展成蕃薯寮「街」
進入[[臺灣日治時期|日治時期]]後,在[[蕃薯藔廳]]廳長石橋亨於明治三十六年(1903年)4月14日提出街路改正的訓示後,當地的街道改變成棋盤式布局,而「亭仔腳」建築型式也逐漸在街道上出現之後,鄰近溪邊的清代舊街漸沒落,核心移轉到「本通」(今中山路)。(臺灣牌樓厝)位於中山路上的巴洛克式街屋,則是在大正十四年至昭和五年(1925年-1930年)之間由街長陳順和等人所倡建,原這一帶為軍事用地,經協調北段撥出原練兵場660多坪建地,南段撥出原營房500多坪建地,最後建了共19間洋樓,每間寬1丈5尺。

二次大戰後,在民國六十五年(1976年)5月拓寬了延平一路後,中山路的繁榮地位被取代,但仍保有許多小型零售與餐飲店。而中山路5米的寬度到民國七十年(1981年)後,於該年9月進行拓寬工程,將寬度拓寬到9米,由於街道上仍保有許多文化資產,在文化觀光發展之後成為觀光景點,現今假日時常有許多觀光客前往。
== 參考文獻 ==
{{reflist}}
36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