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增加 105 位元組, 4 年前
歷史
==歷史==
第一塊鋰礦石,透鋰長石(LiAlSi₄O₁₀)是由巴西人(Jozé Bonifácio de Andralda e Silva)在名為Utö的瑞典小島上發現的,於18世紀90年代。當把它扔到火裡時會發出濃烈的深紅色火焰,[[斯德哥爾摩]]的Johan August Arfvedson分析了它並推斷它含有以前未知的金屬,他把它稱作lithium(鋰)。他意識到這是一種新的鹼金屬元素。然而,不同於鈉的是,他沒能用電解法分離它。1821年William Brande電解出了微量的鋰,但這不足以做實驗用。直到1855年[[德國]]化學家 Robert Bunsen和英國化學家Augustus Matthiessen電解氯化鋰才獲得了大塊的鋰 <ref>[https://www.sohu.com/a/373025957_99904063 锂的发现及产业发展],搜狐,2020-02-14 </ref> 。鋰的英文為Lithium,來源於[[希臘]]文lithos,意為“石頭”。
Lithos的第一個音節發音“裡”。因為是金屬,在左方加上部首“钅”。鋰在地殼中的含量比鉀和鈉少得多,它的化合物不多見,是它比鉀和鈉發現的晚的必然因素。鋰發現的第二年,得到[[法國]]化學家伏克蘭重新分析肯定。
722,73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