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白乳菇

增加 3,238 位元組, 4 年前
新建条目
{{medical}}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0 0 20px;">
{| class="wikitable" width="300"
|-
! style="background:#0099cc; color:#ffffff; margin-top:-10px; padding:10px 0;" colspan=2 | '''白乳菇'''
|-
| colspan=2 style="text-align:center" | http://img.99.com.cn/uploads/150114/323_131610_1.jpg
|-
| '''圖片來源'''
|https://zyk.99.com.cn/zyfj/zysy/2015/0114/535384.html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白乳菇</br>
汉语拼音:Bái Rǔ Gū</br>
别名:羊脂菌、辣味乳菇、白奶浆菌、板栗菌、白蘑菇</br>
性味:味苦、辛,性温</br>
功能:具有祛风散寒,舒筋活络的功效</br>
主治:腰腿疼痛,手足麻木,筋骨不舒,四肢抽搐

|}
</div>
'''白乳菇''',中药名。为红菇科乳菇属真菌辣乳菇Lactariuspiperatus(L.exFr.)Gray[AgaricuspiperatusL.exFr.]的子实体。具有祛风散寒,舒筋活络的功效。主治腰腿疼痛,手足麻木,筋骨不舒,四肢抽搐。<ref>[http://www.dayi.org.cn/cmedical/detail/1116766 白乳菇]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ref>

==药理简介==
中文名:白乳菇

拼音名:Bái Rǔ Gū

别名:羊脂菌、辣味乳菇、白奶浆菌、板栗菌、白蘑菇、石灰菌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actarius piperatus (L.ex Fr.) Gray[Agaricus piperatus L.ex Fr.]
===来源===
药材基源:为红菇科真菌[[辣乳菇]]的子实体。

===采收和储藏===
秋季采摘,晒干备用。

===原形态===
菌盖宽5-15cm。中部下凹呈浅漏斗状。干,白色,无毛绒,无环纹。盖缘渐薄微上翘。菌肉白色,坚脆,伤后不变色。味辣。乳汁白色,不变色。菌褶白色,下延。柄短而粗,高4-6cm,粗1-3cm。孢子球形、阔椭圆形,(6-7)μm×(5-6)μm,壁具微疣。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散生或群生于针、阔叶混交林下,以温带和亚热带为习见。为多种树种的外生菌根菌。6-10月常见。

资源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性状===
====性状鉴别====
菌盖扁半球形,中央脐状,或呈近漏斗形,白色,稍带黄色。菌肉白色或淡黄色。菌褶密,分叉。蛋壳色或白色。菌柄短圆柱形,或向下渐细,长2-6cm,直径1-3cm,白色,内实。气微,味辣。

===化学成分===
本品含辣乳菇二醛(piperdial),辣乳菇醛醇(piperalol),绒白乳菇醛(velleral)和异绒白乳菇醛(isovelleral)等。

===药理作用===
子实体中所含的倍半萜内酯的结晶混合物有抗白血病作用。

===性味===
苦;辛;性温;

===功能主治===
祛风散寒;舒筋活络。主腰腿疼痛;手足麻木;筋骨不舒;四肢抽搐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

===注意===
《[[滇南本草图说]]》:“患冷疾腹痛泄泻者忌食。”

===复方===
该菌色白,有白色乳汁溢出,如羊脂,故有白乳菇、羊脂菌、白奶浆菌等名。<ref> [http://www.zysj.com.cn/zhongyaocai/yaocai_b/bairugu.html#hi-3537 白乳菇]中医世家 </ref>

===摘录===
《[[中华本草]]》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370 植物學總論 ]]
[[category:  410 醫藥總論]]
10,67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