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臺南孔子廟

增加 7,101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10px 0 10px; text-align:left" |<center>'''臺南孔子廟'''<br><img src="https://www.twtainan.net/image/17541…”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10px 0 10px; text-align:left"
|<center>'''臺南孔子廟'''<br><img src="https://www.twtainan.net/image/17541/1024x768" width="250"></center><small>[https://www.twtainan.net/zh-tw/Attractions/Detail/800 圖片來自twtainan.net]</small>
|}

'''台南孔子庙''',位于台南市南门路,是全台最早的一座文庙,与国家台湾文学馆毗邻。台南孔子庙建于1665年(明永历19年,康熙4年),由陈永华建议郑经在承天府桂仔埔建立,初设时仅大成殿,用来祭祠孔子,又称先师圣庙,之后又设明伦堂作为讲学之用,是为全台首学。康熙24年即(1685年)分巡台厦道周仓和台湾知府蒋毓英主持改建孔庙为台湾府学,并改称「先师庙」,俗称「文庙」,康熙51年(1712年)起花了三年进行整修,范围包括大成殿、启圣祠,棂星门左右改置文昌阁、土地祠、外设礼门、义路、大成坊及墙垣。
1983年(民国72年)12月28日,公布为祠庙类国家一级古迹。孔庙庙门以一「全台首学」的金字横匾做为登堂之阶,在大门左侧立有一块下马碑,以满汉文并刻「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12字,庄严肃穆。

== 歷史概述 ==
=== 明鄭創建 ===
臺南孔子廟的由來可追溯到明永曆十九年(1665年),當時由[[陳永華 (明朝將領)|陳永華]]以「十年成長,十年教養,十年成聚」的復國計畫,建議[[鄭經]]盡速建立聖廟、學校以延攬人才。鄭經採納此建議後,命令陳永華擇地動工,而陳永華便選在[[承天府 (臺灣)|承天府]]桂仔埔(鬼仔埔)。[[劉國軒]]擇地與之交換,該處穴名「金盤搖珠」。建立「先師聖廟」。據《臺灣外記》的說法,工程於永曆廿年正月(約1666年2月)完工,並在先師聖廟旁設有明倫堂。
=== 清治時期 ===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福建分巡台灣廈門道|分巡臺廈道]][[周昌 (清朝)|周昌]]和臺灣知府[[蔣毓英]]主持改建孔廟為'''臺灣府學''',並改稱「先師廟」,俗稱「[[文廟]]」,此時孔廟除先師廟外,東西設有兩廡、北邊有啟聖祠,南邊有櫺星門,之後又增建了泮池與衙齋。之後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時,巡道[[王之麟 (清朝)|王之麟]]整修廟宇,並在大成殿東邊新建明倫堂與堂後的龍亭庫。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時臺廈道[[陳璸]]上任時又再次整修,範圍包括大成殿、啟聖祠,欞星門左右改置文昌閣、土地祠,外設禮門、義路、大成坊及半月形牆垣,奠基了孔廟大致的格局}。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時,巡道[[梁文煊]]將大成殿的格局改為重簷[[歇山頂|歇山式]],隔年陳文達編纂的《臺灣縣志》附有文廟圖,記載了當時孔廟的設施。

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因詔封孔子五代,啟聖祠改為崇聖祠,之後孔廟又經過幾次修繕。到了乾隆十四年(1749年),在巡臺御史[[楊開鼎]]的倡議下,於該年十月重建孔廟,於乾隆十六年(1751年)三月完工,而此次工程中大成殿與兩廡的規模倍前,格局被記載在隔年王必昌編纂的《重修臺灣縣志》所附之府學宮圖中。然後到了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知府[[蔣元樞]]又加以整建,主要是在東大成坊外增建了泮宮坊,大成殿西邊增設了府學署,為臺南孔廟規模最大的時期,其格局載於《重建臺郡各建築圖說》之重建臺灣府學圖與現存於明倫堂裡的臺灣府學全圖碑上。然而後來孔廟卻因為嘉慶與同治年間的地震等因素而逐漸毀損。
=== 日治時期 ===
進入[[臺灣日治時期|日治時期]]後,[[臺灣總督府]]於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發布「公學校令」和「公學校規則」,在臺南孔廟設立「臺南公學校」提供臺灣人小學程度日文教育,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更名為「臺南第一公學校」。之後到了大正五年(1916年)孔廟計畫整修,所以學校於隔年遷於南大附小樹林街現址,至於孔廟整修工程則於大正六年(1917年)7月動工,隔年3月整修完畢,當時臺南廳長[[枝德二]]撰文立碑,採[[文言文|漢文]]說明整修始末,碑身位於今孔廟東南側。此次工程主要是將建築物解體重建,山田孝使的《臺南聖廟考》一書載有施工前後的孔廟平面圖,其差異主要是在不再復建明倫堂兩廊與後方的文昌祠,朱子祠、櫺星門以及禮門義路的圍牆也未重建,形成孔廟今天的格局。

二次大戰期間,孔廟因位於市中心而多少受到戰火影響,戰後的臺南市政府集資分批整修,於民國四十二年(1953年)完工,之後在民國六十六、六十八年(1977、1979年)又分別重建大成殿與文昌閣。民國七十二年列為一級古蹟後,孔廟在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5月至七十八年(1989年)7月再次大修。
=== 民國時期 ===
民國七十二年(1983年)12月28日,[[中華民國內政部]]公告第一批15座一級古蹟名單,臺南孔子廟名列其中。

民國八十六年(1997年)5月,《[[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法後不再區分為一至三級古蹟,而採用國定、直轄市定、縣市定三級。臺南孔子廟改為[[國定古蹟]]。當時規畫範圍除孔廟以外還有周圍即將遷走的附近市府機關建築等古蹟、歷史建築。而目前的孔廟文化園區則是孔廟沿南門路以南兩側,包括[[原臺南武德殿|武德殿]]、[[永華宮]]、[[德化堂]]、[[延平郡王祠]]、鄭成功文物館、[[寧南門 (臺南)|大南門]]、[[南門公園碑林|碑林]]與[[原臺南放送局|臺南放送局]]等景點。

== 景點介紹 ==
已有三百多年歷史的「全臺首學」台南孔廟,可說是台南為文化古都的核心,南門路上綿延的紅牆在穿透樹梢的陽光下顯得神聖,也呈現著台南古都的獨特韻味,以歷史悠久的孔廟為中心,串聯起舊街區並連接附近主要的古蹟點,大南門、府中街、延平郡王祠<ref>[https://www.twtainan.net/zh-tw/attractions/detail/792 延平郡王祠],twtainan.net,2020-02-13</ref> 等,是一個可以穿街走巷盡情享受古城氛圍的文化園區。

每年9月28日秋祭大典是孔廟的一大盛事,清晨五點天色未明,大成殿廟埕早已擠滿了觀禮的人潮,而來到孔廟當然別忘了向偉大的孔老夫子求智慧,每年祭典後滿滿的人潮爭相上殿拔取智慧毛,就是為求智慧而來。不過拔智慧毛時請注意,最好自備透明塑膠袋或紅紙袋來裝牛毛,回家後得日曬乾燥過,才不會因為過於潮濕而無法保存。而每年祭孔過後,文廟管委會也會準備五百份智慧毛提供民眾於販賣部購買,不過數量有限,錯過了可得明年再來排隊了。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730 亞洲史地總論]]
1,25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