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肺炎鏈球菌

增加 7,005 位元組, 4 年前
更多資料
[[File:13231122e576ebf66f4cfd54229e02b5.jpg|缩略图|右|[https://www.globalmednews.tw/epaper.php?no=750 肺炎鏈球菌]]]
'''肺炎鏈球菌''' 學名: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肺炎鏈球菌是一種柳葉刀狀(lancet-shaped)沒有運動性、有莢膜的革蘭氏陽性球菌,在顯微鏡下常常成雙成對,早期又稱為肺炎雙球菌。<ref>[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63915 小心感冒變肺炎 肺炎鏈球菌疫苗 打了沒? ]康健雜誌</ref>肺炎鏈球菌於1880年代已被發現能引致肺炎,是一種重要的人類病因,亦是體液免疫研究的對象。有些肺炎鏈球菌具有莢膜,此為具有致病性的菌種,毒性來自於莢膜上的多醣體,目前以莢膜多醣類抗體之莢膜腫脹試驗(Quellung reaction),可將其區分為92種以上血清型。有些血清型的菌株毒性較強,大約只有30種血清型會造成人類的感染,而臨床上常見的侵襲性感染,大多集中於其中的10多種血清型。<ref>[https://www.cdc.gov.tw/Disease/SubIndex/oAznsrFTsYK-p12_juf0kw 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ref>該菌可於人體鼻咽部呈現無症狀帶菌情形,隨著年齡增長,帶菌率會逐漸減少。本菌無動物或昆蟲之媒介。

== 疾病概述 ==
肺炎鏈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pneumococcus)能引起多種侵襲性疾病,主要包括[[敗血症]]、[[肺炎]]、[[腦膜炎]]、[[關節炎]]、[[骨髓炎]]、[[心包膜炎]]、[[溶血性尿毒症]]、[[腹膜炎]]等,其症狀之表現因感染部位之不同而異。[[中耳炎]]、[[鼻竇炎]]和支氣管炎非屬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疾病,其臨床上則十分常見,症狀表現較為緩和。 本疾病好發於5歲以下嬰幼兒及65歲以上老年人,此外,無脾症、HIV感染、[[糖尿病]]、肝硬化、慢性腎衰竭或慢性腎病、何杰金氏病(Hodgkin’s disease)等癌症患者、近期進行器官移植手術、植入人工電子耳(cochlear implant)、免疫功能缺失及使用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者,均為IPD的高危險族群。 青黴素(penicillin)尚未發明之前,此菌引起肺炎之死亡率高達30~35%。1944年開始使用青黴素進行治療後,死亡率降至5~8%。從1976至1979年發現肺炎鏈球菌抗藥性菌株後,全世界許多國家也陸續發現這個問題。近年來,抗藥性菌株呈現逐漸增加的趨勢,在臨床治療上也增加許多困難。<ref>[https://www.cdc.gov.tw/Category/Page/MEYvHLbHiWOcLfQKKF6dpw 疾病介紹 肺炎鏈球菌感染症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ref>

== 各國發生情形 ==
肺炎鏈球菌引起之疾病每月均有病例發生,以冬季至春季為疾病發生之高峰期。社區爆發肺炎鏈球菌肺炎聚集事件是很少見的,通常會發生聚集事件都是因為病例處於人口密集機構如護理之家、托兒所等擁擠環境。WHO 2008年估計全球每年未滿5歲的嬰幼兒中,有33-53萬人因肺炎鏈球菌感染而死亡;另外,開發中國家嬰幼兒的致死率中,罹患敗血病者致死率為20%,若是罹患腦膜炎者,致死率高達50%。[[美國]]年發生率為每10萬人中有10.6人;[[歐洲]]各國發生率為每10萬人中有0.2-15.2人不等,平均為5.2人;[[澳洲]]年發生率為每10萬人中有6.6人。我國自2007年10月15日起將IPD納入第四類法定傳染病,2008年至2015年間確定個案數介於500至800例,2015年全年齡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2.23人,主要集中在未滿5歲的嬰幼兒及65歲以上的老年人,累積發生率以75歲以上老人最高(每10萬人口9.81人),其次為2~4歲幼兒(每10萬人口8.8人)。全年皆有病例,但發病高峰為冬季與春季。

美國在肺炎鏈球菌疫苗尚未納入常規接種前,估計每年約有1萬7千例的5歲以下幼童,因肺炎鏈球菌而引起侵襲性疾病,其中以血清型4、6B、9V、14、18G、19F和23為最常引起嬰幼兒侵襲性感染,然而自2000年及2013年陸續推動PCV7及PCV13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因疫苗可使鼻咽部黏膜受到免疫機制的保護,使肺炎鏈球菌的帶菌移生機率降低,進而阻斷肺炎鏈球菌的傳播,這種群體免疫效益,致使整體族群的疾病盛行率都連帶下降,同樣使得未接受疫苗施打的青少年、青年或老年人的侵襲性疾病發生率下降。<ref>[https://www.cdc.gov.tw/Category/Page/MEYvHLbHiWOcLfQKKF6dpw 疾病介紹 肺炎鏈球菌感染症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ref>

== 抗藥性問題 ==
自1976至1979年發現肺炎鏈球菌抗藥性菌株後,全世界許多國家陸續發生抗藥性問題。美國2010年有5.1%侵襲性肺炎鏈球菌對青黴素具抗藥性,另依據本署2007年10月至2010年間自IPD個案分離菌株之抗藥性監測資料顯示,有8.5%肺炎鏈球菌對青黴素具抗藥性。因近年來抗藥性菌株有逐漸增加的趨勢,致使患者容易出現嚴重併發症,亦增加臨床治療上的困難,應如何預防肺炎鏈球菌引起之感染和如何適當的選用抗生素來進行治療,是目前應重視和面對的問題。

== 預防方法 ==
目前台灣國內核准上市之肺炎鏈球菌疫苗有二大類,分別為結合型疫苗(Pneumococcal conjugate vaccine, PCV)<ref>[https://translate.google.com/translate?hl=zh-TW&sl=en&u=https://www.cdc.gov/vaccines/hcp/vis/vis-statements/pcv13.html&prev=search Pneumococcal Conjugate (PCV13) VIS]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ref>及多醣體疫苗(Pneumococcal polysaccharide vaccine, PPV),皆屬不活化疫苗,可與其他疫苗分開不同部位同時接種。

英國方面則為2、4及13個月大的嬰兒引入10價的結合型疫苗,如雙伏威。<ref>[http://news.bbc.co.uk/2/hi/health/4692908.stm Children to be given new vaccine ]BBC News. 2006年2月8日</ref>

香港地區新生嬰兒有「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的建議接種疫苗預防。65歲或以上的長者,在「政府防疫注射計劃」或「疫苗資助計劃」下,他們可獲免費或資助接種。<ref>[https://www.chp.gov.hk/tc/healthtopics/content/24/10584.html 肺炎球菌感染]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ref>

== 臨床症狀 ==
感染肺炎鏈球菌可能會有發高燒及依據感染部位不同而出現不同症狀,常見為咳嗽、氣喘、胸痛或是頭痛、頸部僵硬、嘔吐、意識不清等症狀。

侵襲性感染病患常見的臨床症狀,以肺炎、菌血症、敗血症及腦膜炎最常見。肺炎的臨床症狀包括發燒、畏寒、胸痛、咳嗽、呼吸急促以及呼吸困難等症狀。腦膜炎的臨床症狀包括頭痛、噁心、發燒、頸部僵硬、抽搐、昏迷等神經學症狀。兒童得病後可能出現痙攣、癲癇、智障、聽力障礙等後遺症。

== 參考文獻 ==
{{reflist}}
2,20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