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97
次編輯
變更
红斑狼疮
,创建页面,内容为“{{medical}}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红斑狼疮</big> ''' |- |File:红斑狼疮的常见体…”
{{medical}}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红斑狼疮</big> '''
|-
|[[File:红斑狼疮的常见体征和症状.jpg|缩略图|居中|红斑狼疮的常见体征和症状<br>[http://p4.ssl.cdn.btime.com/t01a9e03f8e9c0aafa2.jpg 原图链接]]]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红斑狼疮可分为''':盘状红斑狼疮(DLE)<br><p style="text-indent:8em;">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br><p style="text-indent:8em;">系统性红斑狼疮(SLE)<br><p style="text-indent:8em;">深在性红斑狼疮(LEP)<br><p style="text-indent:8em;">新生儿红斑狼疮(NLE)<br><p style="text-indent:8em;">药物性红斑狼疮(DIL)
|}
'''红斑狼疮'''(LE)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多见于15~40岁女性。红斑狼疮是一种疾病谱性疾病.<br>可分为:盘状红斑狼疮(DLE)<br><p style="text-indent:3em;">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br><p style="text-indent:3em;">系统性红斑狼疮(SLE)<br><p style="text-indent:3em;">深在性红斑狼疮(LEP)<br><p style="text-indent:3em;">新生儿红斑狼疮(NLE)<br><p style="text-indent:3em;">药物性红斑狼疮(DIL)<br>等亚型。
==病因==
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有家族聚集倾向,0.4%~0.5%的SLE患者的一级或二级亲属患LE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单卵双生子通患SLE的比率可高达70%(24%~69%),而异卵双生子该比率为2%~9%;目前发现与SLE有关的基因位点有50余个,多为HLAⅡ、Ⅲ类基因,如HLAⅡ类D区的DR2、DR3、DQA1、DQB1和HLAⅢ类基因中C4AQ。
===[[性激素]]===
本病多见于育龄期女性,妊娠可诱发或加重SLE。但证据尚显不足。
===[[环境因素及其他]]===
紫外线照射可激发或加重LE,可能与其损害角质形成细胞,是DNA发生改变或“隐蔽抗原”释放或新抗原表达致机体产生相应抗体,从而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损伤相关。药物如肼苯达嗪、普鲁卡因、甲基多巴、异烟肼、青霉素等均可诱发[[药物性红斑狼疮]]。某些感染(如链球菌、EB病毒等)也可诱发或加重本病。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 center;" width=100%
|-style="background:#c80815; color:#fff; font-weight:bold;"
|英文名称||就诊科室||多发群体||常见发病部位
|-
|lupus erythematosus||风湿免疫科||15~40岁女性||皮肤
|-
|-style="background:#c80815; color:#fff; font-weight:bold;"
|常见病因||常见症状||传染性||
|-
|感染、环境、内分泌等因素引起||蝶形红斑,皮损,内脏损害,或伴其他结缔组织病||无||
|-
|}
==临床表现==
[[盘状红斑狼疮]]:主要侵犯皮肤,是红斑狼疮中最轻的类型。少数可有轻度内脏损害,少数病例可转变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皮肤损害初起时为一片或数片鲜红色斑,绿豆至黄豆大,表面有粘着性鳞屑,以后逐渐扩大,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色素明显加深,略高于中心。[[中央色淡]],可[[萎缩]]、[[低洼]],整个皮损呈]]盘状]](故名盘状红斑狼疮)。损害主要分布于日光照射部位,如[[面部]]、[[耳轮]]及[[头皮]],少数可累及[[上胸]]、[[手背]]、[[前臂]]、[[口唇]]及[[口腔黏膜]]也可受累。多数患者皮损无[[自觉症状]],但很难完全消退。新损害可逐渐增多或多年不变,损害疏散对称分布,也可互相融合成片,面中部的损害可融合成[[蝶形]]。[[盘状皮损]]在日光暴晒或劳累后加重。头皮上的损害可引起永久性脱发。陈旧性损害偶尔可发展成[[皮肤鳞状细胞癌]]。
[[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临床上较少见,是一种特殊的中间类型。皮肤损害有两种,一种是[[环状红斑型]],为单个或多个散在的红斑,呈[[环状]]、[[半环状]]或[[多环状]],暗红色边缘稍[[水肿隆起]],外缘有[[红晕]],中央消退后留有[[色素沉着]]和[[毛细血管扩张]],好发于[[面部]]及[[躯干]];另一个类型是[[丘疹鳞屑型]],皮损表现类似[[银屑病]],为[[红斑]]、[[丘疹]]及[[斑片]]。表面有明显鳞屑,主要分布于[[躯干]][[上肢]]和[[面部]]。两种皮损多数病例单独存在,少数可同时存在。皮损常反复发作,绝大多数患者均有[[内脏损害]],但严重者很少,主要症状为[[关节痛]]、[[肌肉痛]]、[[反复低热]],少数有[[肾炎]]、[[血液系统]]改变。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红斑狼疮各类型中最为严重的一型。绝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即有[[多系统损害]]表现,少数病人由其他类型的红斑狼疮发展而来。部分病人还同时伴有其他的[[结缔组织病]],如[[硬皮病]]、[[皮肌炎]]、[[干燥综合征]]等,形成各种[[重叠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表现[[多样]],[[错综复杂]],且多较严重,可由于[[狼疮肾炎]]、[[狼疮脑病]]及长期大量使用药物的副作用而危及[[患者生命]]。
[[深部红斑狼疮]]又称[[狼疮性脂膜炎]],同样是[[中间类型]]的红斑狼疮。皮肤损害为[[结节]]或[[斑块]],位于真皮深层或皮下脂肪组织,其大小、数目不定,表面[[肤色]]正常或[[淡红色]],[[质地坚实]],无移动性。损害可发生于任何部位,最常见于[[颊部]]、[[臀部]]、[[臂部]],其次为[[小腿]]和[[胸部]]。经过[[慢性]],可[[持续数月]]至[[数年]],治愈后遗留皮肤[[萎缩]]和[[凹陷]]。[[深部红斑狼疮]]性质不稳定,可单独存在,以后即可转化为[[盘状红斑狼疮]],也可转化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或与它们同时存在。
[[新生儿红斑狼疮]],表现为[[皮肤环形红斑]]和[[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有自限性,一般在生后4~6个月内自行消退,心脏病变常持续存在。
[[药物性红斑狼疮]]主要表现为[[发热]]、[[关节痛]]、[[肌肉痛]]、面部[[蝶形红斑]]、[[口腔溃疡]],可有浆膜炎。ANA、抗组蛋白抗体、抗ss-DNA抗体等可为阳性。停药后逐渐好转,病情较重者可给予适量糖皮质激素。
==检查==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尿]]、[[粪常规]]检查,[[免疫学]]检查,[[皮损的病理]]检查等。
==诊断==
DLE主要根据[[皮疹]]特点及[[皮肤病理]]检查。有条件者可做[[免疫荧光带]]实验、[[自身抗体]]检查等以帮助确诊。SLE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三方面综合确定。目前一般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1982年修订的SLE诊断标准。患者具有11项标准中4项或更多项、相继或同时出现,即可确诊。
==治疗==
===一般治疗===
*应该树立和疾病作斗争的坚强信心。
*避免日晒,对日光敏感者尤应注意。外出应注意防晒,忌用光敏作用药物,如吩噻嗪、氢氯噻嗪、磺胺类药和灰黄霉素等。
*避免过劳,急性或活动期SLE应卧床休息。避免妊娠,也不宜服用避孕药,有肾功能损害或多系统损害者避孕失败宜早做治疗性流产。
*避免受凉感冒或其他感染。
*增强抵抗力,注意营养及维生素补充。
===皮肤红斑狼疮的治疗===
*[[系统治疗]]: ①抗疟药 如羟氯喹,待病情好转后减为半量。一般总疗程为2~3年。<br><p style="text-indent:5em;">②沙利度胺 可试用,出现疗效后药物减量维持,并继续治疗3~5个月,在大多数患者有效,但停药易复发。<br><p style="text-indent:5em;">③泛发病例可口服小剂量激素。
*[[局部治疗]] 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每天2次,或封包。或皮损内注射糖皮质激素。
===SLE的治疗===
在SLE病人开始治疗前,必须对SLE病人病情活动进行评估,如[[抗核抗体]]、[[抗DNA抗体]]和[[低补体血症]]及[[脏器受损]]程度,如[[心]]、[[肾]]、[[肺病变]],[[皮肤]]和[[浆膜炎]]等作出正确评价,再进行治疗。
目前多采用“[[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指数”(SLEDAI),以病人在评价时10前的临床表现为评价依据,建议SLEDAI>12分时,可用原双倍的糖皮质激素的剂量或需住院治疗。
==研究进展==
2019年6月,屠呦呦团队提出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切实可行治疗方案,并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等适应症”“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走出去”等方面取得新进展,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内外权威专家的高度认可。
<ref>[http://www.xinhuanet.com/health/2019-11/04/c_1125182424.htm屠呦呦团队放“大招”:“青蒿素抗药性”等研究获新突破]新华网2019-06-18</ref>
==参考资料==
*陈盛,陈顺乐,顾越英,鲍春德.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18年随访. 《 CNKI 》 , 年
*李圣楠,黄慈波.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治疗进展. 《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 , 2010
*苏茵,韩蕾,栗占国,陈书萍等. 抗核小体抗体测定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的意义. 《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 , 2003
*范永升,温成平,李学铭等. 激素并用解毒祛瘀滋阴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疗效观察.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 , 1999
*蒋明. 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治疗的最新进展. 《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 , 2000
==文献来源==
{{reflist}}
[[Category:410 醫藥總論]]
[[Category:418 藥學;藥理學;治療學]]
[[Category: 360 生物科學總論]]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红斑狼疮</big> '''
|-
|[[File:红斑狼疮的常见体征和症状.jpg|缩略图|居中|红斑狼疮的常见体征和症状<br>[http://p4.ssl.cdn.btime.com/t01a9e03f8e9c0aafa2.jpg 原图链接]]]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红斑狼疮可分为''':盘状红斑狼疮(DLE)<br><p style="text-indent:8em;">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br><p style="text-indent:8em;">系统性红斑狼疮(SLE)<br><p style="text-indent:8em;">深在性红斑狼疮(LEP)<br><p style="text-indent:8em;">新生儿红斑狼疮(NLE)<br><p style="text-indent:8em;">药物性红斑狼疮(DIL)
|}
'''红斑狼疮'''(LE)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多见于15~40岁女性。红斑狼疮是一种疾病谱性疾病.<br>可分为:盘状红斑狼疮(DLE)<br><p style="text-indent:3em;">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br><p style="text-indent:3em;">系统性红斑狼疮(SLE)<br><p style="text-indent:3em;">深在性红斑狼疮(LEP)<br><p style="text-indent:3em;">新生儿红斑狼疮(NLE)<br><p style="text-indent:3em;">药物性红斑狼疮(DIL)<br>等亚型。
==病因==
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有家族聚集倾向,0.4%~0.5%的SLE患者的一级或二级亲属患LE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单卵双生子通患SLE的比率可高达70%(24%~69%),而异卵双生子该比率为2%~9%;目前发现与SLE有关的基因位点有50余个,多为HLAⅡ、Ⅲ类基因,如HLAⅡ类D区的DR2、DR3、DQA1、DQB1和HLAⅢ类基因中C4AQ。
===[[性激素]]===
本病多见于育龄期女性,妊娠可诱发或加重SLE。但证据尚显不足。
===[[环境因素及其他]]===
紫外线照射可激发或加重LE,可能与其损害角质形成细胞,是DNA发生改变或“隐蔽抗原”释放或新抗原表达致机体产生相应抗体,从而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损伤相关。药物如肼苯达嗪、普鲁卡因、甲基多巴、异烟肼、青霉素等均可诱发[[药物性红斑狼疮]]。某些感染(如链球菌、EB病毒等)也可诱发或加重本病。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 center;" width=100%
|-style="background:#c80815; color:#fff; font-weight:bold;"
|英文名称||就诊科室||多发群体||常见发病部位
|-
|lupus erythematosus||风湿免疫科||15~40岁女性||皮肤
|-
|-style="background:#c80815; color:#fff; font-weight:bold;"
|常见病因||常见症状||传染性||
|-
|感染、环境、内分泌等因素引起||蝶形红斑,皮损,内脏损害,或伴其他结缔组织病||无||
|-
|}
==临床表现==
[[盘状红斑狼疮]]:主要侵犯皮肤,是红斑狼疮中最轻的类型。少数可有轻度内脏损害,少数病例可转变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皮肤损害初起时为一片或数片鲜红色斑,绿豆至黄豆大,表面有粘着性鳞屑,以后逐渐扩大,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色素明显加深,略高于中心。[[中央色淡]],可[[萎缩]]、[[低洼]],整个皮损呈]]盘状]](故名盘状红斑狼疮)。损害主要分布于日光照射部位,如[[面部]]、[[耳轮]]及[[头皮]],少数可累及[[上胸]]、[[手背]]、[[前臂]]、[[口唇]]及[[口腔黏膜]]也可受累。多数患者皮损无[[自觉症状]],但很难完全消退。新损害可逐渐增多或多年不变,损害疏散对称分布,也可互相融合成片,面中部的损害可融合成[[蝶形]]。[[盘状皮损]]在日光暴晒或劳累后加重。头皮上的损害可引起永久性脱发。陈旧性损害偶尔可发展成[[皮肤鳞状细胞癌]]。
[[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临床上较少见,是一种特殊的中间类型。皮肤损害有两种,一种是[[环状红斑型]],为单个或多个散在的红斑,呈[[环状]]、[[半环状]]或[[多环状]],暗红色边缘稍[[水肿隆起]],外缘有[[红晕]],中央消退后留有[[色素沉着]]和[[毛细血管扩张]],好发于[[面部]]及[[躯干]];另一个类型是[[丘疹鳞屑型]],皮损表现类似[[银屑病]],为[[红斑]]、[[丘疹]]及[[斑片]]。表面有明显鳞屑,主要分布于[[躯干]][[上肢]]和[[面部]]。两种皮损多数病例单独存在,少数可同时存在。皮损常反复发作,绝大多数患者均有[[内脏损害]],但严重者很少,主要症状为[[关节痛]]、[[肌肉痛]]、[[反复低热]],少数有[[肾炎]]、[[血液系统]]改变。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红斑狼疮各类型中最为严重的一型。绝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即有[[多系统损害]]表现,少数病人由其他类型的红斑狼疮发展而来。部分病人还同时伴有其他的[[结缔组织病]],如[[硬皮病]]、[[皮肌炎]]、[[干燥综合征]]等,形成各种[[重叠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表现[[多样]],[[错综复杂]],且多较严重,可由于[[狼疮肾炎]]、[[狼疮脑病]]及长期大量使用药物的副作用而危及[[患者生命]]。
[[深部红斑狼疮]]又称[[狼疮性脂膜炎]],同样是[[中间类型]]的红斑狼疮。皮肤损害为[[结节]]或[[斑块]],位于真皮深层或皮下脂肪组织,其大小、数目不定,表面[[肤色]]正常或[[淡红色]],[[质地坚实]],无移动性。损害可发生于任何部位,最常见于[[颊部]]、[[臀部]]、[[臂部]],其次为[[小腿]]和[[胸部]]。经过[[慢性]],可[[持续数月]]至[[数年]],治愈后遗留皮肤[[萎缩]]和[[凹陷]]。[[深部红斑狼疮]]性质不稳定,可单独存在,以后即可转化为[[盘状红斑狼疮]],也可转化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或与它们同时存在。
[[新生儿红斑狼疮]],表现为[[皮肤环形红斑]]和[[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有自限性,一般在生后4~6个月内自行消退,心脏病变常持续存在。
[[药物性红斑狼疮]]主要表现为[[发热]]、[[关节痛]]、[[肌肉痛]]、面部[[蝶形红斑]]、[[口腔溃疡]],可有浆膜炎。ANA、抗组蛋白抗体、抗ss-DNA抗体等可为阳性。停药后逐渐好转,病情较重者可给予适量糖皮质激素。
==检查==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尿]]、[[粪常规]]检查,[[免疫学]]检查,[[皮损的病理]]检查等。
==诊断==
DLE主要根据[[皮疹]]特点及[[皮肤病理]]检查。有条件者可做[[免疫荧光带]]实验、[[自身抗体]]检查等以帮助确诊。SLE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三方面综合确定。目前一般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1982年修订的SLE诊断标准。患者具有11项标准中4项或更多项、相继或同时出现,即可确诊。
==治疗==
===一般治疗===
*应该树立和疾病作斗争的坚强信心。
*避免日晒,对日光敏感者尤应注意。外出应注意防晒,忌用光敏作用药物,如吩噻嗪、氢氯噻嗪、磺胺类药和灰黄霉素等。
*避免过劳,急性或活动期SLE应卧床休息。避免妊娠,也不宜服用避孕药,有肾功能损害或多系统损害者避孕失败宜早做治疗性流产。
*避免受凉感冒或其他感染。
*增强抵抗力,注意营养及维生素补充。
===皮肤红斑狼疮的治疗===
*[[系统治疗]]: ①抗疟药 如羟氯喹,待病情好转后减为半量。一般总疗程为2~3年。<br><p style="text-indent:5em;">②沙利度胺 可试用,出现疗效后药物减量维持,并继续治疗3~5个月,在大多数患者有效,但停药易复发。<br><p style="text-indent:5em;">③泛发病例可口服小剂量激素。
*[[局部治疗]] 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每天2次,或封包。或皮损内注射糖皮质激素。
===SLE的治疗===
在SLE病人开始治疗前,必须对SLE病人病情活动进行评估,如[[抗核抗体]]、[[抗DNA抗体]]和[[低补体血症]]及[[脏器受损]]程度,如[[心]]、[[肾]]、[[肺病变]],[[皮肤]]和[[浆膜炎]]等作出正确评价,再进行治疗。
目前多采用“[[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指数”(SLEDAI),以病人在评价时10前的临床表现为评价依据,建议SLEDAI>12分时,可用原双倍的糖皮质激素的剂量或需住院治疗。
==研究进展==
2019年6月,屠呦呦团队提出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切实可行治疗方案,并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等适应症”“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走出去”等方面取得新进展,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内外权威专家的高度认可。
<ref>[http://www.xinhuanet.com/health/2019-11/04/c_1125182424.htm屠呦呦团队放“大招”:“青蒿素抗药性”等研究获新突破]新华网2019-06-18</ref>
==参考资料==
*陈盛,陈顺乐,顾越英,鲍春德.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18年随访. 《 CNKI 》 , 年
*李圣楠,黄慈波.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治疗进展. 《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 , 2010
*苏茵,韩蕾,栗占国,陈书萍等. 抗核小体抗体测定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的意义. 《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 , 2003
*范永升,温成平,李学铭等. 激素并用解毒祛瘀滋阴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疗效观察.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 , 1999
*蒋明. 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治疗的最新进展. 《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 , 2000
==文献来源==
{{reflist}}
[[Category:410 醫藥總論]]
[[Category:418 藥學;藥理學;治療學]]
[[Category: 360 生物科學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