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汉委奴国王金印

移除 94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漢倭奴國王印'''是[[東漢]][[光武帝]]頒授給其[[屬國]][[倭國|倭]][[奴國]]的一枚[[金|金制]][[印章|王印]]。該印於天明四年(1784年)出土,現藏於[[日本]][[福岡]]市立博物館。這一重大歷史發現標誌著[[中世纪|中古時期]]中日外交關係的正式建立,曾被廣泛引為中日交流的重要證據。
只有 中原王朝 的皇帝才能称为「皇」, 对倭奴国颁发金印,表明历史上在日本列島上眾多政權的其中之一,的確作为中原王朝的属国而存在。中原王朝也不可能承认除了自身以外的任何「王朝 」,只有中原王朝的皇帝才能称为「皇 」,这是整个东亚世界的共识。
== 歷史概述 ==
 
[[漢代]]时,[[日本列岛]]分为诸多小国。據《[[後漢書]]·東夷傳》記載,建武中元二年,[[倭|倭國]]眾多[[邦國]]當中的[[奴國]]遣使朝貢,[[光武帝]][[劉秀]]賜金印。“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
經日本史學家、考古家的鑑定,該印尺寸及蛇紐均符合[[#典故|漢制]]。1956年,一枚形如盤蛇印紐的金印「[[滇王之印]]」於[[中國]][[雲南]][[石寨山]]西漢古墓群的6號墓[[滇王|滇王墓]]出土,經考證是[[漢武帝]][[劉徹]]于[[元封 (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滇王]][[嘗羌]]臣服漢室后賜予的印綬。1981年2月21日,[[中國]][[揚州]]地區[[邗江|邗江縣]]甘泉二號漢墓出土另一顆漢代金印「廣陵王璽」。這枚印章也是純金鑄成,印體方形,龜紐,陰刻篆體字,規格、形制、篆刻技法與漢委奴國王印如出一轍,據專家考證很可能出自同一匠人之手。考古人員參照附近漢墓中刻於其它銅器上的年號推定,這枚金印就是[[漢明帝|東漢明帝]]劉莊于[[永平 (东汉)|永平]]元年(58年)封[[劉荊]]為[[廣陵王]]時賜予他的,與授日本金印的時間([[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僅隔一年,從而確定了「漢委奴國王」金印確為後漢光武帝所頒賜。
此外,近代以來福岡縣糸島郡前原町平原地方所發掘的青銅器等遺物亦可作為真印說之佐證。經九州大學考古學家鑑定,福岡古墳中發現的青銅鏡三十一面,鐵刀一柄,瑪瑙、玻璃,以及鹿角製的管玉各數個,玻璃裝飾小珠六百餘,大部分係中國东漢時代的產物。 據此, 三宅米吉博士著有論文指出,在九州志賀島發現的漢委奴國王金印確是光武帝所賜,絕非後人所偽撰;另有岡部長辛、松村勇造、關野雄、栗原朋信、森貞次郎、直木孝次郎等諸氏<ref>{{cite journal|author=岡部長辛|title=漢委奴國王金印考|journal=日本歷史|issue=66}};{{cite|author=杉村勇造|title=金印は果てし偽物つ?}};{{cite|author=關野雄|title=中國古代の尺度にいてか}};{{cite|author=栗原朋信|title=文獻に現れた秦漢印璽の研究}}</ref>,咸認為此印乃光武帝賜給倭奴國王的真印,而為學界大多數人所承認。
== 印紐的 典故 ==
關於印紐:在中國古代,皇帝常以冊封官位或下賜印綬的手段來維持自己的最高統治地位,該印章制度也反映在漢朝的外交政策上。一般來說,印鈕的形狀根據民族、居住地區的不同而異。經專家考證,漢制賜給中原地方的太子及諸侯王的金印一般是龜紐,賜給臣服國國王的印紐則多用蛇、山羊、駱駝等造型,其中匈奴等北方民族侯王接受冊封的金印多為羊紐、駝紐。
關於印文:「漢委奴國王」,意為“漢朝的[[屬國]][[倭國]]的[[邦國|子邦]]奴國之[[君主]]”。  印文以“漢”字開始。一般來說,若是漢朝皇帝直接管轄的國土前面一般都不加王朝的名稱。而倭奴印的印文是以“漢”字當頭的,也就是說倭在當時是漢朝的朝貢國,而不是漢朝的直轄領地。此外末尾的“國王”兩字,為當時漢朝皇帝冊封外臣之王時使用的[[君主|等級稱呼]];這類稱呼總共分為五等,「國王」為最高等級,這也就意味著漢朝皇帝承認倭國擁有自己的領土管轄權  至於“委奴”兩字的解釋,學者之間也有不同的看法。天明年間日人學者認為委奴應讀為「怡土」,因福岡縣系郡前原町一帶,古代即為「怡土」國,亦即魏書伊都國原址;至今仍有怡土村存在。事實上,因“委奴”兩字同《後漢書》中的記載一致,可理解為“倭奴”的簡化寫法。一般來說,賜於外臣的金印,印文按王朝、民族、部族的順序排列,據此,印文應解釋為“倭(民)族的奴(部族)”,因而應讀作「漢的委的奴的國王」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920 建築藝術總論]]
90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