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齊詩

增加 87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在[[秦始皇]]「[[焚書坑儒]]」以後和[[楚漢戰爭]]中,散失了很多先秦古籍。但《[[詩經]]》<ref name="詩經">[https://ctext.org/book-of-poetry/zh 《[[詩經]]》全文]</ref> 由於是口頭傳誦的詩,因此得以比較完整地保存了下來。
漢代傳習《[[詩經]]》<ref name="詩經">[https://ctext.org/book-of-poetry/zh 《[[詩經]]》全文]</ref>的學者有『魯詩』(魯人[[申培]])、『[[齊詩]]』(齊人[[轅固生]])、『[[韓詩]]』(燕人[[韓嬰]])、『[[毛詩]]』<ref name="詩經">[https://ctext.org/book-of-poetry/zh 《[[詩經]]》全文]</ref>(趙人[[毛公]]),即後世所謂的『''' [[ 四家詩]]'''』。前三家在[[西漢]]時代即已立於「[[學官]]」(即由朝廷立為正式的學習科目)置博士,魏晉以后,三家詩先后亡佚。《毛詩》出現得較晚,[[東漢]]時方立於「學官」。魏晉以后直到現在,通行的《詩經》即為『[[毛詩]]』<ref name="詩經">[https://ctext.org/book-of-poetry/zh 《[[詩經]]》全文]</ref>。[[四家詩]]均在注釋中力圖宣揚[[儒家]]思想,但對詩之解釋大同小異。但毛詩一派卻後來居上,影響頗大。
《毛詩》盛行,魯、齊、韓三家詩便逐漸衰落,傳習的人少了,後來本子也先後失傳了。現在我們所讀到的乃是《毛詩》<ref name="詩經">[https://ctext.org/book-of-poetry/zh 《[[詩經]]》全文]</ref>,即由漢代毛公所講解和留傳下來的本子。
『毛詩』晚出,卻屬古文詩學:『毛詩』相傳為魯人[[毛亨]]和趙人[[毛萇]]所傳,據稱其學出於孔子弟子[[子夏]](宋以後一般認為為偽託)。『毛詩』在西漢雖未被立為官學,但在民間廣泛傳授,並最終壓倒了三家詩,東漢時始盛行於世,當時的大學者[[鄭眾]]、[[賈逵]]、[[馬融]]、[[鄭玄]]都治毛詩。三家詩自魏晉後即無傳者,並最終先後亡佚-『[[齊詩]]』亡於[[三國]]魏時,『[[魯詩]]』亡於[[西晉]],『[[韓詩]]』亡於[[南宋]]之後,僅存《[[韓詩外傳]]》<ref name="《韓詩外傳》">[https://ctext.org/han-shi-wai-zhuan/zh 《韓詩外傳》全文]</ref>-而毛詩獨盛。今本《[[詩經]]》,就是『毛詩』。
''' [[ 四家詩]]''' 在詩義說明、文字解說方面,都有不同。三家詩雖亡,有後人蒐集其中一些解釋保存,清[[陳喬樅]]著有《[[詩經四家詩異文考]]》<ref>[https://ctext.org/searchbooks.pl?if=gb&searchu=ctp%3Awork%3Awb289466 清-[[陳喬樅]]《[[詩經四家異文考]]》]</ref> 可供現代研究者參考。
喜引讖緯,以陰陽災異推論時政。
《漢書·藝文志》 <ref>[https://ctext.org/han-shu/yi-wen-zhi/zh 《漢書·藝文志》]</ref> 謂'''轅固生'''曾為《詩》作傳,此派著錄又有《[[ 齊後氏故]] 》、《[[ 齊後氏傳]] 》、《[[齊孫氏故]]》、《[[ 齊孫氏傳]] 》、《[[ 齊雜記]] 》等,至[[三國]][[魏]]時,均已亡佚。
清[[陳喬樅]]著《[[齊詩遺說考]]》 <ref>[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996821 《三家詩遺說考》]</ref> ,曾加輯釋。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言《詩》,于魯則申培公,于齊則轅固生,于燕則韓太傅;……』
==參考文獻==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996821 《三家詩遺說考》]
[[Category:030 國學總論]]
2,95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