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欧亚草原

增加 24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欧亚草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草原<ref>[http://www.hunanlong.com/a/2019/1230/500843.html 世界上总面积最大的草原——欧亚草原 欧亚草原是...],湖南龙网</ref>,从中国 [[ 东北 ]][[ 松辽平原 ]] ,至 [[ 欧洲 ]][[ 多瑙河 ]] 下游。草原呈连续带状延伸,经 [[ 蒙古高原 ]] [[ 哈萨克 ]][[ 丘陵 ]] [[ 西西伯利亚平原 ]] [[ 东欧平原 ]] ,东西绵延15000多公里,构成地球上最宽广的草原地带。考古证明,中新世时欧亚大陆已广泛存在草原景观,第四纪以后草原面积逐渐扩大,至晚更新世(距今10万年)前已形成目前的草原类型。
==形成==
欧亚草原是草原文明的发祥地,也是古代文明扩散和传播的起源地之一。关于古印欧人和印欧语系的起源有不同观点,例如“波罗的海—黑海起源说”“中欧—巴尔干起源说”“小亚细亚起源说”“ [[ 黑海 ]] —里海起源说”等,都与古代欧亚草原民族有关。其中“黑海—里海起源说”认为青铜时代在黑海和 [[ 里海 ]] 北部的半游牧民创造了原始印欧语,并随着他们的马匹和轮车向 [[ 欧洲 ]] [[ 亚洲 ]] 扩散,此说被称为“大草原假说”。
我们知道,地球上的被子植物从 [[ 白垩纪 ]] 末期起开始繁盛,并逐渐发展成最大的一个植物类群。其中较年轻的一个大科——禾本科从第三纪中期开始分化,并很快分布到全世界,约有4500种,其中有些是草原植被的主要建成者。称号“草原之王”的针茅属(Stipa),其诞生时期不迟于渐新世。孢粉资料证明,中新世时期在欧亚大陆已广泛存在草原景观,进入第四纪以后, [[ 草原 ]] 逐渐扩大其面积,至少在晚更新世(距今10万年)前已形成目前的草原类型。
==分布==
世界各地的草原有其各自的地方性名称:欧洲 [[ 匈牙利草原 ]] 叫普斯塔(Puszta), [[ 俄罗斯草原 ]] 叫斯特帕(Steppe), [[ 北美草原 ]] 通称普列利(Prairia), [[ 南美草原 ]] 称潘帕斯(Pampas)。
在北半球温带,天然草原几乎是连续地分布在 [[ 欧亚大陆 ]] [[ 北美大陆 ]] ,介于森林地带和荒漠地带之间的辽阔平原、高原和台地上,构成一个完整的欧亚-北美环球草原带。
欧亚草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草原,自欧洲多瑙河下游起,呈连续带状往东延伸,经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哈萨克丘陵、蒙古高原,直达中国东北松辽平原,东西绵延近110个经度,构成地球上最宽广的欧亚草原区。根据区系地理成分和生态环境的差异,欧亚草原区可区分为3个亚区:黑海-哈萨克斯坦亚区、亚洲中部亚区和青藏高原亚区<ref>[https://wan.cncn.com/guide_9657.htm 世界三大草原],欣欣旅游网,2013-8-28</ref>。
在中国,草原广布于 [[ 东北地区 ]] 西部、 [[ 内蒙古 ]] [[ 黄土高原 ]] 北部、西北荒漠地区山地和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中国草原是欧亚草原的一部分,即由东北经内蒙古直达黄土高原,呈连续带状分布。此外,还见于青藏高原、 [[ 新疆 ]][[ 阿尔泰山 ]] 前地区以及荒漠区的山地,大致从北纬51度起南达北纬35度。
==气候特征==
草原地区年降雨量较少,而且多集中于夏秋两季,冬季少雪严寒,具明显的大陆性气候。
作为欧亚大陆草原的一部分,在新疆阿尔泰山以及 [[ 塔尔巴哈台山 ]] 、乌尔卡沙尔山、沙乌尔山等山地分布着最漂亮的山地草原,这里的草原与哈萨克斯坦的草原连为一体。这一草原区域,山前平原及低山区的降水量约为120-200毫米,随着海拔升高,有所增加;1500-2000米的中山地带降水量可在500毫米以上。降水量的季节分配特点自西北向东南有很大差异。其中夏季降水量占30.6%,春季占21%,冬季占18%,秋季占30%,降水分配还比较均匀。
==草原植被==
由低温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有时为旱生小半灌木)组成的植物群落,是温带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过渡的一种地带性植被类型。在欧亚大陆,草原植被自欧洲多瑙河下游起,呈连续的带状东伸,经 [[ 罗马尼亚 ]] [[ 苏联 ]] [[ 蒙古 ]] ,直达中国,构成世界上最宽广的草原带<ref>[https://www.5068.com/tianwen/430950.html 世界上草原的类型都有哪些],5068儿童网,2017-12-13</ref>。植物以丛生禾本科为主,如针茅属、羊茅属等。此外,莎草科、豆科、菊科、藜科植物等占有相当比重。
在草原植物中,旱生结构普遍存在,如叶面缩小、叶片内卷、气孔下陷等;植物的地下部分发达,其郁闭程度常超过地上部分。多数植物根系分布较浅,集中在0~30厘米的土层中。植物的发育节律与气候相适应,季相明显。以营养繁殖为主。就生活型而言,以地面芽植物为主。虽然各地组成草原的植物种类差异很大,但针茅属(Stipa)植物普遍,特别在欧亚草原植被中表现更为明显。
===古代文化===
逐水草而居是 [[ 游牧民族 ]] 共同的生活规律。他们的 [[ 迁徙 ]] 一方面造成自身文化的扩散,另一方面也把东西方不同的文明成果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古印欧人不仅迁到欧洲,也迁移至中亚,南下又进入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即印度古文献中的 [[ 雅利安人 ]] ,他们往南驱逐古达罗毗荼人,创造 [[ 吠陀 ]] 文化,把 [[ 雅利安 ]] —旁遮普语族的语言带到了印度。 [[ 雅利安人 ]] 侵入印度以前,居住在中亚草原地区,有的部落从这里向西移入伊朗高原东部,也有的向东迁徙至中国西北地区,新疆地区发现的吐火罗文化<ref>[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45343464/ 林梅村:新疆吐火罗人的起源与迁徙],豆瓣,2013-10-29</ref>被认为与古印欧人有关。
[[ 安阳 ]] 殷墟出土 [[ 玉器 ]] 达1200件以上,其中有新疆和田玉。玉石文化通过北方草原传播到西伯利亚地区,在 [[ 贝加尔湖 ]] 沿岸青铜时代早期格拉兹科沃文化墓葬中,出土的白玉环,形制与中国商代玉器完全相同。苏联考古学家 [[ 吉列谢夫 ]] 说:“商代的白玉西传完全证实,在塞伊玛时期伏尔加河和卡马河沿岸、西伯利亚贝加尔湖沿岸与中国北方之间曾有联系。”
古代东西方交通来往的通道还有 [[ 沙漠绿洲 ]] 之路和海上丝路,但在人类活动的早期,沙漠绿洲之路和海上丝路的交通工具都不及草原民族的骏马和轮车,欧亚草原民族充当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最早的承担者和推动者。
===历史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郭物根据草原文化考古学资料指出,青铜时代末期和早期铁器时代,由于驯化马技术的成熟、气候的变化,绵羊在畜群中所占比重的加大,欧亚草原开始了游牧化的进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倬云认为,欧亚大陆间游牧的草原文化,在公元前2000年开始有扩散的现象,其原因之一是以畜牧为生的族群人口增加,二是牧人们学会了骑马,三是草原上气候干燥,生活环境恶劣。中亚游牧民族的大迁徙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公元前2000年,第二个阶段在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200年,第三个阶段始于公元前700年左右。 [[ 商周时期 ]] ,中国北部和西北部都承受了来自草原游牧民族扩张的压力,与戎狄的长期战事就是例证。
中亚游牧民族扩散的第三次浪潮与草原气候变化有关。据 [[ 竺可桢 ]] 研究,公元前1000年左右,中国地区曾有一段寒冷时期,至春秋时逐渐变暖。严寒迫使游牧民迁移,温暖的气候适宜草原民族的生活和繁衍,草原人口畜群的增加会造成对水草的争夺,同时也会向周王朝的领地进行侵扰。当周王朝衰落不能有效抵制其进犯时,西北地区不免受其袭扰,幽王之死与平王东迁皆与此相关。
[[ 秦穆公 ]] 时征服“西戎八国”,向西北开疆拓土,迫使活动在河西走廊的允姓之戎和部分大夏人西迁,允姓之戎即塞人。月氏西迁时,也驱赶允姓之戎和大夏人向西迁徙,“塞种,本允姓之戎,世居敦煌,为月氏迫逐,遂往葱岭南奔”。这造成欧亚草原民族迁徙的连锁反应,居住在伊犁河流域与楚河流域的斯基泰人被迫离开西迁,斯基泰人向西挺进,又迫使黑海之滨的西米里安人西迁。在公元前2000年以来欧亚草原民族迁徙的背景下,随着 [[ 斯基泰人 ]] 西迁,一条沟通欧亚大陆之间的草原之路形成了。
公元前7世纪后期, [[ 希腊 ]] 诗人阿里斯提士的长诗《 [[ 阿里麻斯比 ]] 》对欧亚大陆间草原游牧民族活动有所记载,“阿里麻斯比”(独目人)是居住在里海与中亚草原间游牧的塞人部落。阿里麻斯比以东还居住着希帕波里亚人,即中国文献中的月氏人。往东与蒙古高原相通的大道有三道。第一道在东及巴尔喀什湖西缘时,从东南折向楚河谷地,而后进入伊犁河流域。从这里沿着天山北麓一直向东,直到东端的博格达山以北。从博格达山北麓向北,还可以走向蒙古高原的西部。第二道,从伊犁河流域偏向东北,进至准噶尔盆地,直抵阿尔泰山西南山麓;或者从东钦察草原东进至额尔齐斯河中游,沿着其支流的河谷和宰桑 [[ 湖南 ]] 缘进至阿尔泰山。在阿尔泰山脉上,有不止一处可以越过的通道,著名的达坂(意为“山口”)有三个,即乌尔莫盖提、 [[ 乌兰 ]] 和达比斯。第三道从东钦察草原东缘向东,渡过额尔齐斯河抵达鄂毕河,然后沿着鄂毕河上游卡通河谷地进至蒙古草原。
===文化交流===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中国和希腊之间的交流,就是靠中国农耕文化与西北游牧文化接触和交流,然后又通过草原游牧民族继续向西传递而实现的,欧亚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充当了中国丝绸和西域文明的中间商和贩运者。因此,这条由游牧民族活动形成的欧亚草原之路被称为“斯基泰贸易之路”。
中国古代文献中有西北草原民族“秃头人”“独目人”和塞人的记载。《 [[ 山海经·海外北经 ]] 》记载“海外自西北陬至东北陬”之国有“一目国”。《 [[ 汉书·西域传 ]] 》中有塞人、塞种。匈奴强盛时,势力向西扩展,月氏人西迁,侵入塞人的居住地,导致塞族的分散。一部分南下征服罽宾等地,一部分留居故地。后来由于匈奴的逼迫,乌孙人西迁,又侵入这一地区,大月氏人则继续西迁。留下的这一部分塞人与乌孙人混合,史籍中所称的塞人,大约与西方和印度记载中所称塞西安人、萨尔马 [[ 西安 ]] 人、释迦人同族。周穆王西征,中国的丝绸已经传至欧亚草原上活动的斯基泰人,又通过斯基泰人传到更远的地方。 [[ 俄罗斯 ]] 巴泽雷克墓、 [[ 克里米亚 ]] 半岛刻赤和 [[ 德国 ]] 斯图加特市霍杜夫村古墓中发现的公元前五六世纪至公元二三世纪的中国丝织品,勾勒出中国 [[ 丝绸 ]] 沿欧亚草原西运的路线。出现在公元前五六世纪希腊艺术中的人物,身着轻薄透明的衣物,被认为是中国丝绸布料。
文化交流是双向的,通过欧亚草原传播的并不只是中国丝绸。马的驯化和以马驾车最早是中亚游牧民族的成果,鹿石文化遍布欧亚草原各地,西方的金银器很早就在欧亚草原地带扩散,欧亚草原西部的青铜文化进入中国新疆。 [[ 匈奴人 ]] [[ 柔然人 ]] [[ 突厥人 ]] 的西迁,蒙古人的西征,都是发生在欧亚草原的重大事件,对东西方文化交流发生重要影响。当鲜卑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时,东西方之间的草原丝绸之路进入了一个高潮时期。从中国新疆地区经过中国北方草原,直到 [[ 朝鲜 ]] 半岛、 [[ 日本 ]] ,考古发现的西方器物,都揭示出欧亚草原之路在东西方文明互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Category:680 中國地理類志]]
722,45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