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08
次編輯
變更
膊承义
,無編輯摘要
地球及空间科学系主任。为推进中国地震学与地球物理学的研究起了重要作用<ref>[https://www.sogou.com/tx?query=%E8%86%8A%E6%89%BF%E4%B9%89%E4%B8%BA%E6%8E%A8%E8%BF%9B%E4%B8%AD%E5%9B%BD%E5%9C%B0%E9%9C%87%E5%AD%A6%E4%B8%8E%E5%9C%B0%E7%90%83%E7%89%A9%E7%90%86%E5%AD%A6%E7%9A%84%E7%A0%94%E7%A9%B6%E8%B5%B7%E4%BA%86%E9%87%8D%E8%A6%81%E4%BD%9C%E7%94%A8&hdq=sogou-site-706608cfdbcc1886&ekv=3&ie=utf8& 为推进中国地震学与地球物理学的研究起了重要作用],知网空间, 2019-3-17</ref>。
==个人履历==
1909年10月7日生于[[福建]]闽侯。
==勤奋好学==
傅承义, 祖籍[[福建]]闽侯。祖父在清朝做过道台。伯父在北洋军阀时期的海军部供职。父亲傅仰贤长期在北洋军阀政府外交部及驻外使馆工作,曾任驻前苏联列宁格勒总领事。父亲虽然是旧官吏,但有强烈
==为人师表==
1926年,傅承义考入汇文高级中学。1929年,他以获得理化、数学两项银杯奖的优异成绩结束中学时代的生活。他原已考上燕京大学,但他更喜欢清华大学的校风,选择了 [[ 清华大学 ]] 物理系。可是在这里,他
的旺盛求知欲亦无法得到满足,更不满意当时教师队伍中的某些不正风气,痛切感受到教书育人者 为人师表之重要性。他和同窗好友王竹溪暗下决心,有朝一日教书育人,一定要立德、立言、立身。
1933年,大学毕业后留校,先做一年研究生,后因教学工作需要,当上助教,从事核物理教学实验和研究工作。在此期间,他分别与黄子卿、赵忠尧合作,完成有关热力学研究和核物理实验方面的论文共4篇。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清华大学举校南迁,在昆明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成立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傅承义应邀到西南联合大学继续任教。
==留学深造==
1939年,他考取英“庚款”公费留学,这在当时是全国少数优异学生才享有的殊荣,而地球物理专业仅此一个名额。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直到1940年,傅承义与林家翘、郭永怀、钱伟长等一行24人才
傅承义以其对地球物理学发展所作的贡献,赢得地球物理学界的普遍承认,1946年被聘为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地球物理学助理教授。在此期间,他在地震波传播的研究领域里,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创造性和开拓
性的研究成果,成为[[地震]]波研究的先驱。他发表在美国《地球物理》杂志上一组论文,系统地研究了地震体波、面波及首波的传播等问题。这些论着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前苏联等国家都引起极大的重 视。在1960年纪念该杂志创刊25周年之际,这组论文被评为地球物理学经典着作。
==回国之后==
1947年春天,傅承义收到大学时同窗好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赵九章的来信,希望他能回国主持气象研究所的地球物理研究工作。他毫不犹豫,两周之后便启程回国,到气象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员,
的思想教育。
傅承义在北京地质学院创建中国第一个地球物理教研室的3年(1953—1956)时间里,和教研室的同事们朝夕相处,言传身教,使每个人都深受其益。他常告诫年轻的同事们,作为一个地球物理学家,既要有
理论修养,又要能够动手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再上升到理论高度上去把握这些源于实践的经验。而在实践中则必须学会根据地质条件去部署工作,正确地进行观测,并对所得资料作出符合客观地质情况
自撰写其中的部分条目。
傅承义是中国固体地球物理科学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1957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他曾任 [[ 中国科学院 ]] 地学部常务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室主任、所负责人、
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名誉所长。傅承义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1947)的发起人之一,长期担任《地球物理学报》主编。曾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和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声
球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曾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担任过第二、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傅承义傅承义
词条标签:
人物 地球物理学家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