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乌苏里船歌

增加 11,110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创作背景==
《想情郎》和《狩猎的哥哥回来了》是世代流传在乌苏里江流域赫哲族中的民间曲调。郭颂等在创作中吸收《想情郎》等最具代表性的赫哲族传统民间曲调,于1962年创作完成《乌苏里船歌》音乐作品。<ref>[https://wenku.baidu.com/view/b382257c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a4.html 《乌苏里船歌》的创作历程]2019-08-19</ref>
1962年,第二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开幕前,为能够推出一些新歌,省内的音乐创作者纷纷到各地采风。胡小石和汪云才跑遍了当时的三个赫哲族聚居地——街津口、八岔、四排。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境内的赫哲族仅有300多人。在这里一呆就是几个月, 他们亲眼目睹建国之后赫哲人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在黑龙江省饶河县,和赫哲族渔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起住在“网滩”的窝棚里,一起到江里捕鱼。 胡小石回忆,民间艺人葛德胜演唱的伊玛堪和能歌善舞的付万金演唱的各种赫哲族民歌,给两位作者带来了不少灵感,特别是作曲家汪云才,把当时流传的嫁令阔、伊玛堪的旋律用手记谱的方式全都记录下来,胡小石形容 汪云才几乎 把所有 将那时能搜集到 的民歌 一-网打尽,哪怕只有一两句曲调他也 录了 下来 。经过一个多月的時间,两位作者深入了解和感受赫哲人的生产、生活和文化,也亲眼目睹了新中国成立之后,赫哲人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词曲作者感同身受 。回到哈尔滨, 后来 由胡小石来进行第一道工序——写词,然后汪云才作曲,最后一起到郭颂那儿汇总,郭颂再从演唱者的角度提意见, 我们 当场就改,有的时候争得面红耳赤, 这样前前后后三四 胡小石说:“郭颂是一 对艺术特别认真 时间 今天刚叫了 ,明天又会 推翻, 推翻了再重来 前前后后近半年,才完成这样一首精品力作 <ref>[http://ent.cnr.cn/zx/20170822/t20170822_523911555.shtml 77岁词作者讲述《乌苏里船歌》的故事 ]2017-08-22 来源:新华社</ref>
《乌苏里船歌》创作完成后却没能在第二届“哈夏”上演唱。郭颂当时接到任务到 [[ 日本 ]] 访问演出,其间他曾多次在非正式场合试唱这首歌,回国途经 [[ 香港 ]] 时,郭颂第一次正式在舞台上演唱《乌苏里船歌》,并录制了这首歌的第一张唱片。后来回到 [[ 北京 ]] ,在和 [[ 郭兰英 ]] [[ 胡松华 ]] 的民族唱法歌唱家联合独唱音乐会上,郭颂演唱这首歌,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把它选作“每周一歌”在全国播放,让这首歌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1980年,《乌苏里船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亚太地区音乐教材。<ref>[http://hlj.ifeng.com/a/20190923/7655365_0.shtml 它让世界听见了赫哲族 《乌苏里船歌》的创作过程 ]2019年09月23日 来源:黑龙江日报</ref>
==版权纠纷==
[[File:赫哲族.jpg|380px|缩略图|左|'''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赫哲族萨满舞'''   [http://www.zhonghuaren.com/Index/detail/catid/8/artid/e033e1ec-f7df-483c-b50e-ba4dd01e710d/userid/ 图片来自中华人 ]]]纠纷缘起于1999年11月12日在中央电视台直播的 “’99 “99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艺术节上,主办方宣称《乌苏里船歌》的作词是郭颂、胡小石,作曲是汪云才、郭颂。
此案于2002年4月3日在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院正式开庭。已经唱40年《乌苏里船歌》的郭颂为说明涉案两首歌曲的不同,在庭上边唱边讲。他说,在《乌苏里船歌》中只有第一句“乌苏里江水长又长”的曲调采用赫哲族民歌《想情郎》的曲调,其余都是自己的创作。
 
 
法院审理认为,原创和改编均是著作权法规定的产生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一种智力活动,但是因为投入的智力劳动不同,作者对形成的作品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也不同。一部作品如系原创,则作者对该作品享有完整的著作权;如果改编,则作者对该作品享有的权利要受原作品著作权人权利的限制,未履行法定的义务就会构成侵权。在本案中,经双方同意,受法庭委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作出鉴定认为,“《乌苏里船歌》是在赫哲族民间曲调《想情郎》、《狩猎的哥哥回来了》原主题曲调的基础上改编完成的,应属改编或编曲,而不是作曲。”因此,被告在使用该作品时应注明该歌曲曲调根据赫哲族传统民间曲调改编,因其未履行该义务,故构成侵权。
 
 
法院还认为,民间文学艺术最基本的特点在于,民间文学艺术产生于特定区域或民族之中,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不断被人们加工、完善,逐渐成为特定地区、特定民族的群体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因此虽无法确定其创作作者,但可视为是特定民族群体共同创造的智力成果,其所有权和著作权应该属于产生作品的群体或民族。因此,本案中赫哲族人是赫哲族民歌《想情郎》事实上的权利主体。作为赫哲族部分群体权益代表的赫哲族乡政府,在赫哲族民间文学艺术受到侵害时,鉴于权利主体状态的特殊性,为维护本区域赫哲族公众的权益,根据我国宪法和其他法律法规关于民族区域自治法律制度的原则,在不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前提下,可以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
 
 
本案是我国著作权法颁布后首例涉及民间文艺作品的著作权侵权纠纷案。
==歌曲鉴赏==
[[File:风情.png|350px|缩略图|左|'''赫哲族春节风情''' [https://www.21cnjy.com/H/1006/125088/2500493.shtml 图片来自梦想起航名师工作室 ]]]一曲悠扬的《乌苏里船歌》传唱半个多世纪,唱出了赫哲族人的幸福生活,也唱进了整整一个时代人们的心,让人们对那片广袤的土地心生神往,对解放了的赫哲族人融入祖国大家庭感到由衷欣喜。<ref>[http://www.sohu.com/a/216914612_162758 《乌苏里船歌》词作者胡小石谈民歌创作 ]2018-01-16 光明网</ref>  《乌苏里船歌》歌曲曲式为带再现的三段体,6/8拍、2/4拍混合拍子,宫调式。 
第一部分序唱是根据赫哲族的说唱音乐“伊玛堪”改编的散板性引子,6/8节拍。但实际演唱时。节奏比较自由。歌词完全是“啊郎………赫尼那”的衬词,表现了 乌苏里 船歌》包括序唱、主体部分和尾声等三个部分:江清晨的宁静。
二部分是歌曲主体部分,也是唱曲中心 部分 和主要 词部分, 是根据赫哲族 的说唱音乐“伊玛堪” 民歌 改编的 性引子 只用虚 它包括了三段歌 词;由一段简短间奏引进,使旋律从自由的节拍进到节奏感较强的2/4节拍,表现了赫哲族人民对家乡山水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第二部分是歌曲主体部分,也是唱曲中心部分和主要唱词部分,是根据赫哲族民歌改编的行板,它包括了三段歌词;
第三部分是用“伊玛堪”改编的散板性的尾声,仍只用虚词,与第一段相呼应 。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再现 。表现了满载欢乐的渔船渐渐远去,直到消逝在遥远的天边
全曲犹如一幅色彩鲜艳的图画,描绘了赫哲族人民的新生活。该曲曾由作曲家瞿希贤改为合唱。更增加了作品的诗情画意。 第一段序唱与第三段尾声篇幅短小,且只用虚词,很明显,整首歌中最重要的是中间的主体部分。这首歌主体部分依据的赫哲族民歌“嫁令阔”调,在赫哲族中家喻户晓,流传十分广泛。它是一首一曲多用的民间曲调,有多种内容的歌词。多首名称不同的赫哲族民歌都用这首曲调演唱——如在1959年第12期《歌曲》上发表的赫哲族民歌《狩猎的哥哥回来了》,以及《想情郎》、《我的家乡多美好》、《等阿哥》等,都是同一首曲调。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赫哲族传统民间曲调。
==作者简介==
[[File:胡小石2a.jpg|220px|缩略图|右|[http://www.dqdaily.com/2018/2018-10/30/content_5474014.htm 图片来自大庆网 ]]]
'''词作者'''
 
'''胡小石''',1940年6月出生,[[扬州]]人,著名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历任黑龙江省政协委员、黑龙江省歌舞剧院副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黑龙江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黑龙江省音乐文学学会会长、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主席团委员、《[[词刊]]》编委。60年来,创作歌词1500余首,获国家级、省级以上奖项200余次,《乌苏里船歌》是其代表作。
 
 
胡小石出生于[[浙江]],在其一两岁时,来到扬州的外祖父家。外祖父晚清[[洋务运动]]的时候到[[日本]][[早稻田大学]]学法律,后来回国,是[[山东省]]第一任高级法官。胡小石的外祖父家是一处老宅子,每天早上,外祖父就要他上书房,学写字、看书,书架上的书可以随便阅读。<ref>[http://www.sohu.com/a/131756796_158052 胡小石:歌赋乌苏里 根系绿杨城(组图) ] 2017-04-03 08</ref>
 
 
在中学时代,胡小石和几个同学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喜欢诗词、音乐、曲艺,并且彼此之间互相影响。胡小石还清晰地记得,当年在新华中学,他与耿刘同、王功亮这班同学都爱好音乐,课余时间,他们就陶醉于音乐之中,有的拉手风琴、吹笛子、拉二胡,有的唱黄梅戏……一个班级能够凑齐一支乐队,组织一场演出,报考中央音乐学院曾经是他们最大的愿望。谈到与音乐的情缘,外祖父家有留声机,有老唱片,所以,经常听音乐。小时候又收到的外祖父赠送的生日礼物——一台琴,正是有了这一台琴,使他痴迷于音乐。
 
 
[[File:胡小石1.jpg|350px|缩略图|左|'''胡小石手捧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奖杯''' [http://www.sohu.com/a/131756796_158052 图片来自扬州晚报 ]]]
19岁的胡小石读师专,因大跃进时期失望于学校的生活,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闯一闯新天地,自己跑到东北投奔姐姐来了。那时候,他用竹子参照黑管做了一个管,就经常在阳台上吹奏。正好[[黑龙江]]省歌舞剧院有个乐队指挥家在附近,他每次从这路过,就听到一个奇怪的乐器的声音,他很好奇,交响乐团、民族乐团都没有这个乐器,这是什么乐器?有一次他就好奇地进楼找了,一看一个小伙子就在阳台上吹着,他就问这是什么乐器,胡小石说是自己做的乐器消遣……,结果,这位指挥家就引荐他去黑龙江省歌舞剧院。当时黑龙江省歌舞剧院的院长,是延安鲁艺出来的老音乐家。面试时,他一看胡小石很有音乐天分,就说:“我们决心把你留下,这样你在专业的文艺团体,跟你的爱好吻合。”在歌舞剧院,胡小石看到了正规的、专业的乐队,让他大开眼界。为了培养舞台经验,胡小石被安排在乐队锻炼三年。
 
 
1962年,为了筹备第二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胡小石走出歌舞剧院,走进了赫哲族人的生活。乌苏里江一带,是赫哲族祖居地之一。这个民族主要从事渔猎生产,胡小石来到乌苏里江边的赫哲族聚居区,一呆就是几个月,同吃同住同劳动,体验了当地人的生活,积累了素材,经过多次修改、完善,这首由胡小石作词、汪云才作曲的《乌苏里船歌》词曲终于问世。
 
 
《乌苏里船歌》的创作之后,胡小石被下放到柳河五七干校抬木头。一直到落实干部政策,胡小石才回到原单位黑龙江省歌舞剧院,重新拿起手中的笔,开始歌词的创作。当时发表的第一首歌词是《党是春雨我是苗》,写知青在广阔天地里怎么成长的,这首歌经过全国评选选上了。胡小石文学才华在春风化雨后,再次复苏的一个新起点。随后不久,《北京,你好》获全国首届青年民歌与通俗歌手大赛作品—等奖;《铃兰》获全国少儿歌曲评选银奖并被选入小学教材;《告别童年》获全国“健牌杯”广播歌曲大赛一等奖;《我从黄河岸边过》获全国广播歌曲金奖等等,一大批歌曲获奖。
 
 
[[File:胡小石3.jpg|350px|缩略图|右|'''胡小石与郭颂重返乌苏里江''' [http://www.sohu.com/a/131756796_158052 图片来自扬州晚报 ]]]
1993年他发现中国只有歌舞剧而没有原创音乐剧的时候,就创作了[[音乐剧]]《鹰》的剧本,和[[刘锡津]]合作,开创了中国音乐剧的先河。这部音乐剧《鹰》,是写了北方的少数民族,以北方民族的萨满教为载体,以人类之爱为主题。在胡小石寻求中国音乐剧创新的同时,文化部也在全国各地寻找音乐剧领域的垦荒者,后来文化部出面,调这部戏进京演出,到北京演出的第一场,给世界各国驻华使馆的人员、几大洲的大使一起来看这部戏。后来文化部评文华奖,这部戏全票通过。
 
 
胡小石在退休10年之后,花开二度,以一台弘扬中华文化的大型原创歌舞《中华吟》,再次获得文华奖,创造了一个奇迹。当时黑龙江省文化厅征集了一批歌曲,都是歌颂中华文化的,比如中华[[旗袍]]、中华[[陶瓷]]、各种中国茶等,胡小石习惯于夜深人静的时候创作,一天凌晨,他的灵感突然来了,“最后我一想,用《文心雕龙》的一些东西,把它们串到一起,分成几个板块,这样串起来,再加上主持词,就变成一个整体了。”胡小石把15个歌舞节目,按古体形制,划分成《序篇》《上篇·思接千载》《中篇·神与物游》《下篇·心骛八极》《结篇·天人合一》五个篇章,每个篇章的标题都取自中国古代文论作品《文心雕龙》,以此点睛每篇的主题,不仅增添了文学性和文化底蕴,也凸显了中华文化的历史厚重感。《中华汉字》的古朴、《中华丹青》的飘逸、《中国酒》的雄壮、《中国旗袍》的妩媚、《中国锣鼓》的铿锵……《中华吟》采用了多种艺术元素和表现形式,以崭新的艺术视角、别样的风格特质,演绎出一台色彩斑斓、富有诗情画意的歌舞盛会。
 
 
2008年和2015年胡小石利用自己音乐界人脉优势,两次组织全国著名的音乐家到扬州采风,写作歌词宣传扬州,没有一个要报酬,到扬州走了一圈,最后每人都写了几首诗词。
 
 
2006年胡小石获黑龙江省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
 
 
'''主要成就'''
 
创作的音乐剧《鹰》、歌舞剧《[[中华吟]]》两次荣获文化部文华奖,《[[北京你好]]》获全国首届青年民歌与通俗歌手大赛作品—等奖;《[[希望,燃烧在心里]]》、《[[拥抱冬天]]》分别被选为中国第七届与第十届冬季运动会会歌。策划第三届亚冬会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等。出版个人作品选集《爱,在北方》等。
 
'''曲作者'''
[[File:汪云才1.jpg|250px|缩略图|右|[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584650/ 图片来自豆瓣音乐 ]]]
'''汪云才'''(1931一 ) [[ 江苏 ]] 沛县人。作曲家。1948年入东北鲁艺文工团,曾任哈尔滨歌剧院作曲。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先后创作了多部歌剧和歌曲。
'''主要作品:'''
歌剧:《赫哲人的婚礼》、《金色鄂伦春》、《 [[ 海岛女民兵 ]] 》、《 [[ 焦裕禄 ]] 》等。
歌曲:《乌苏里船歌》、《乌苏里江》、《春天能追着》、《牧歌》、《巍巍的兴安岭》、《依玛堪唱给毛主席》、《冰花》、《乌苏里音画》、《家乡山水惹人醉》。其中《乌苏里船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吸收到声乐教材中,《乌苏里江》被各大音乐学院列为声乐教材。
版权纠纷记者采访汪云才,见到他时他正卧病在床。他说:“写《乌苏里船歌》时我31岁,那时我和郭颂都不是专业从事作曲的,我是拉琴的,郭颂是唱歌儿的。1959年,冬末春初的时候,我就和赫哲族剧作家乌·白辛一同到同江县八岔乡深入生活,当时交通不便,我们去的时候走了18天的路,直到1960年5月开江通航才返回。在哪里的几个月中,我们几乎每晚都召集一些赫哲人来唱民歌、讲故事,进行采风。当时赫哲族总人口约三百多人,分散在三处聚居点。族中爱唱和会唱民歌的人不多,其中吴进财是大家公认会得最多的人,我常陪他打渔、喝酒,兴趣来了就请他唱。赫哲人由于没有文字,他们的歌全凭一代代口传心授。我们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可以说基本上将该地民歌‘一网打尽’了,但也只有20多首。这些民歌,大多只有一两句旋律,能达到四句的只有两三首。写《乌苏里船歌》时,我只是写了个歌批子,我跟郭颂说,你拿去唱吧,不舒服的地方你就调整。郭颂就拿着这首歌先到日本唱又到香港唱,谁能想到那么受欢迎。在《乌苏里船歌》中为了避免汉字倒字,我在作品中用了高音‘La’,而在赫哲族民歌遗产中没有‘La’调式的歌。这个曲子有四部分,其中有四分之一是借鉴赫哲族民歌《想情郎》的曲调,而且就这部分我们反复做了发展和变化,只能说是像而不似,而其他三部分则完全是我们自己创作的。那个年头,我们写歌完全是一种全身心地投入,真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没有任何功利的想法。《乌苏里船歌》被印刷出版了,上面写的是作曲,我当时犹豫,这样做行不行,赫哲族里的吴进财,被赫哲人称为音乐圣人,他说了,《乌苏里船歌》不是我们赫哲族的民歌。他们不承认,可全国人民承认了,而且认为这首歌就是赫哲族的民歌。听了吴进财这样说我们也就心安理得地署上自己的名字。我写这首歌时,创作成份大大超过作品主体的百分之五十,我不求人感谢我什么,但也不能说我是偷来的呀。当年我去基层深入生活,一顿饭吃三家,赫哲族老乡我们特别亲,我不相信他们会这样对我。”说到这儿,汪云才掩面而泣。他告诉记者,他没想到自己创作那么多歌颂赫哲族人民的歌,老了老了还倒成了罪人,他觉得心里太委屈了。<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b0528c0100nvwn.html 胡小石、汪云才、郭颂和《乌苏里船歌》 ](2010-12-06 01:07:14)</ref>
[[File:郭颂2.jpg|220px|缩略图|右|[http://blog.sina.com.cn/s/blog_e70262d50102whdw.html 图片来自水草远的博客 ]]]
'''郭颂'''(1931年—2016年5月19日),男高音歌唱家、民歌演唱家。 [[ 辽宁 ]][[ 沈阳 ]] 人。毕业于鹤岗高级职业学校,在民间艺术 [[ 京剧 ]] 、大回落子、 [[ 唐山 ]][[ 驴皮影 ]] [[ 二人转 ]] [[ 单弦 ]] 、大进等熏陶下长大。历任黑龙江省歌舞团独唱演员、团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音协第三届理事、黑龙江分会副主席,是第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以演唱东北民歌著称,
中学时代显露音乐才华,参加独唱、担任大合唱 指挥,也唱 [[ 东北大鼓 ]] [[ 河南坠子 ]] 。1950年高级职校毕业后为中学音乐教员。
1956年在第一届全国音乐周上,郭颂靠 [[ 东北民歌 ]] [[ 丢戒指 ]] 》而轰动整个音乐周,在后台他第一次结识了仰慕已久的王昆,王昆对他说:“你的歌很有特色,有这么强烈的民众反响,真是不简单,以后你一定要走这条路……”这件事成为他的一个新起点。从此以后郭颂的歌唱道路上总能看到王昆的影子,正是在王昆的推荐下,才有了随后郭颂在各种舞台上频繁展示的机会。
1961年到上海声乐研究所学习声乐。
郭颂演唱的歌曲《越走越亮堂》深情地赞颂了龙江农民,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喜爱。这首歌创作于1962 1962 年。著名诗人 [[ 王书怀 ]] 响应上级号召,举家落户绥化,体验生活,搞创作,郭颂也常跟着他一起下农村。他们和农民朋友一起干农活、唠家常,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一起去的还有他们的朋友李秀田,他写了一首叫《喜洋洋》的歌曲,郭颂觉得这首歌很好。后来,三人一起把这首歌发展变化了一下,写成了一首三段体的艺术歌曲,就是《越走越亮堂》。不久, [[ 周恩来 ]] 总理和陈毅副总理接待朝鲜贵宾时,郭颂给大家演唱了这首歌。演唱结束后,周总理把他叫到身边,说这首歌很好,表现了丰收后农民的喜悦心情,要是再能表现一下对今后生产发展的畅想就更好了。郭颂和李秀田再次到绥化宝山乡深入生活,进行了修改,这首歌曲先在黑龙江电台播出,后在北京演出,再后来又到国内外各地演出,获得了一致好评,还获得了全国优秀音乐创作奖。
'''主要作品:'''
[[ 新货郎 ]] 》、《乌苏里船歌》、《我爱这些年轻人》、《 [[ 越走越亮堂 ]] 》、《 [[ 串门 ]] 》、《 [[ 甜透了咱心窝 ]] 》、《 [[ 山水醉了咱赫哲人 ]] 》、《笑开了满睑花皱纹》、《大顶子山高又高》、《月牙五更》 《 [[ 王二姐思夫 ]] 》 《 [[ 瞧情郎 ]] 》 《 [[ 迷人的夜晚 ]] 》等,共创作歌曲50余首。
==音乐欣赏==
[[File:船歌1.jpg|320px|缩略图|左|[http://www.sohu.com/a/158569472_604724 图片来自新长城传媒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 降央卓玛 ]] 《乌苏里船歌》歌声好似低音炮<ref>[https://v.qq.com/x/page/z03592m9loz.html 降央卓玛《乌苏里船歌》歌声好似低音炮 ] 2016年12月26日发布</ref>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 刘和刚]]-《乌苏里船歌》,歌声嘹亮,重温经典!<ref> [https://v.qq.com/x/page/n0537wdqvae.html 刘和刚-《乌苏里船歌》,歌声嘹亮,重温经典! ] 2018年01月22日发布</ref>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 蒋大为 ]] 《乌苏里船歌》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 <ref>[https://v.qq.com/x/page/r0743vg3mjv.html 蒋大为《乌苏里船歌》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 ]2018年08月02日发布</ref>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 笛子 ]] 独奏《乌苏里船歌》怎一个“美”字了得!<ref>[https://v.qq.com/x/page/r0707sozv7b.html 笛子独奏《乌苏里船歌》怎一个“美”字了得! ] 2018年07月01日发布</ref>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十岁小男孩,在舞台上演唱《乌苏里船歌》,一开口惊呆孙楠<ref>[https://v.qq.com/x/page/x0922xlcnnm.html 十岁小男孩,在舞台上演唱《乌苏里船歌》,一开口惊呆孙楠 ]2019年09月04日发布</ref>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 戴玉强 ]] [[ 龚琳娜 ]] 《乌苏里船歌》<ref>[https://v.qq.com/x/page/h00197vxsot.html 戴玉强 龚琳娜 《乌苏里船歌》]</ref>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 钢琴 ]] 独奏《乌苏里船歌》<ref>[https://v.qq.com/x/page/s0394fqs9jf.html 钢琴独奏《乌苏里船歌》 ]2017年04月19日发布</ref>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歌唱家 [[ 王喆 ]] 唱《乌苏里船歌》声音美!<ref>[https://v.qq.com/x/page/o0348lbknnj.html 歌唱家王喆唱《乌苏里船歌》声音美! ]2016年11月24日发布</ref>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 那英 ]] 老歌新唱《乌苏里船歌》温暖的歌声赋予经典老歌不一样的情怀<ref>[https://v.qq.com/x/page/r03832rweyz.html 那英老歌新唱《乌苏里船歌》温暖的歌声赋予经典老歌不一样的情怀 ]2017年03月11日发布</ref>
3,61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