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白鳍豚

增加 3,692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白鳍豚又名白暨豚,俗称白鳍、白夹、江马。白鳍豚属鲸类淡水豚类,为我国特有珍稀水生哺乳动物,有“水中熊猫”之称,…”
白鳍豚又名白暨豚,俗称白鳍、白夹、江马。白鳍豚属鲸类淡水豚类,为我国特有珍稀水生哺乳动物,有“水中熊猫”之称,或许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鲸目动物。白鳍豚是研究鲸类进化的珍贵“活化石”,它对仿生学、生理学、动物学和军事科学等都有很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最后一次观察到白鳍豚的记录是在2002年,而在2006年在白鳍豚的栖息地长江对淡水豚类进行的一次考察最终无功而返。自从1996年起,白鳍豚就被列入极度濒危物种名录,而在2007年的一次重新评估中,白鳍豚被贴上了灭绝标签。

有害渔具、电捕鱼操作、船桨击打、修建水库、河流淤泥沉淀以及污染等等,都对该物种数量的急剧下降起到了负面作用。

2007年美国《时代周刊》把长江白鳍豚的灭绝评为十大人为灾难之四,白鳍豚成为50年来第一种在地球上消失的大型水生脊椎动物,而且是受人类活动影响导致灭绝的第一种大型哺乳动物。

==灭绝原因==

人为因素:

人类对其食物鱼虾进行过度捕捞,致使白鳍豚得不到充足的食物供给;

人类对长江的过度开发,江湖阻隔、围湖造田等使白鳍豚的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

人类在长江附近化工厂和医药工厂的开发,使得长江受到严重污染;

长江成为了非常繁忙的运输水道,很多白鳍豚被船只的螺旋桨打死打伤。;

有些人大量使用炸鱼、毒鱼、电打鱼等有害捕鱼手段,更令白鳍豚的生存雪上加霜。

自然因素:

本身数量稀少,难以大量繁殖;

自然繁殖率很低,生长较慢。

==相关信息==

2002年7月,人工饲养下生存最长的一只雄性白鳍豚淇淇由于高龄自然死亡,它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存活了22年185天,为人类研究白鳍豚的生物学、生态学、人工饲养、行为学、生物声学、血液学、疾病防治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这项研究,随着白鳍豚的灭绝而停滞了。





事实上,白鳍豚在长江里还有少量残存,但是可以肯定是的,仅凭这最后几只个体,已经无法延续种群,预计白鳍豚会在十年内彻底灭绝,对于这个,人类却无能为力。

==史书记载==

我国特有的白鳍豚,远在2000多年前就有记载。宋代孔武仲写了一首“江豚诗”, 指出江豚与白暨豚(即白鳍豚)不是同一种类, “黑者江豚, 白者白暨'。 白暨豚的名称代代相传下来,但后来却有人把白暨误传为白鳍,所以称它白鳍豚。50~60年前一个外国人将白暨误作“白旗”,提出中国有一种珍兽叫“白旗海豚',传到西方。 难怪有人更问白鳍豚的背鳍、胸鳍、背面都呈青灰色, 为什么叫白鳍豚。 现在我们明白, 人们称白暨是指与江豚相比它的体色较浅淡,而不是误传为鳍和全身皆白色。

==形体特征==

白鳍豚体呈纺锤形,上部浅蓝灰色,下部白色,长约 1. 5~2.5米,重约55~75公斤,眼小,吻狭长尖出,鼻孔单一,开口在头顶左侧,孔缘有一活瓣可以启闭。前肢变成鳍状,后肢退化,体背有一背鳍,尾鳍平展成两叶,为白鳍豚的主要运动器官。

==生活习性==

白鰭豚常在长江中水深、流急的江段,特别喜欢在支流及湖泊入江的汇合处活动,往往3~5只或10余只成群游荡觅食, 常在浅水地段用长吻钻到水底泥中捕食小鱼, 受惊时能发出牛鸣般的低沉叫声。春末夏初是白鳍豚怀胎、产仔的季节,每胎产1一2仔。
276,12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