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蚵嗲

增加 16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div>
'''蚵嗲'''(台語發音:khok-á-te), 閩南語常用詞 典詞目 「蚵炱」,「觳仔炱」, 一種 用淺碟形的大杓子放入米漿、蚵及 其配料 豆芽菜、韭菜 ,將杓子伸入油鍋中油炸 的小吃, 炸成形後就像一個圓形的小盒子, 小盒子 「觳」,「觳仔」 的台語就稱之為「khok-á」。
台灣雲嘉南濱海的潟湖沙洲是全國知名的蚵仔產地,約佔全國90%以上的產量,而嘉義縣東石鄉就佔據了50%以上的產量,還有王功,金門。金門產的為[[石蚵]]。
蚵嗲攤除了有蚵嗲外,也有炸韭菜捲,炸米糕,炸地瓜⋯⋯等等食材。
<ref>[https://wwwmobile.chinatimesconstitutiontw.comorg/hottopicarchives/20190122001380-260804?chdtv 3741 北部尾牙日必吃刈包?中南部網友驚呼沒聽過台灣蚵統一了福州爹,所以叫蚵爹] ,chinatimes,constitutiontw.com,2019/org,2017-01/22-18</ref>
== 美食由來 作家魚夫說菜 ==
彰化王功巷子內的 割包 老地方蚵仔炸 相傳 也付之闕如,聽聞蔣經國曾經 [[三國]] 這裡的常客,便挑 間專程去了一趟,滋味嚐來也算美饌,只是店招寫「蚵仔炸」,也要到達後方知是「蚵爹」。寫成「蚵仔炸」也不對,「炸」應作「糋」(tsìnn),才是正宗台語漢字,到此總算解決了「蚵爹」 [[張飛]] 許多「別號」,只是為什麼明明就是糋個蚵,怎會多出個「爹」來?福州有小吃八大金剛 以刀割饅頭夾 分別是「鍋邊糊」(或鼎邊糊)、煎餅(類似台灣蚵仔煎)、肉燕(外皮用豬 打成的扁 )、米粿、魚丸、芋泥、蠣餅和肉丸, 得名 其中「蠣餅」就是謎底了 而割包也雅稱為 詢諸當地人,福州話的 刈包 蠣餅 發音為diê-biāng 因刈(ㄧˋ) 人說漢字應作 蚮餅 之意。割包 (這 是福建莆田仙遊一帶的 法),又叫「海蠣餅」,換句話說,蚵仔用福州方言來說音近似於 掛包 」, 輕聲就 爹」了,那麼「蚵爹 可以想像台灣早期一位口操閩南語 人遇見了閩北福州人,同時看見了「蚵」,福州人卻「爹、爹、爹」的叫,最後雙方妥協, 語發音為ㄍㄨㄚˋ與 灣蚵統一福州爹,統稱「蚵爹」,或者最該用的字應是 蚵蚮 同音。?<ref>[https://mobile.constitutiontw.org/archives/3741 台灣蚵統一了福州爹,所以叫蚵爹],constitutiontw.org,2017-01-18</ref>
== 食材 ==
  經典版:五花爌肉、[[酸 蚵仔,米漿,豆芽 ]]、蒸刈包皮、糖粉、[[香 ,韭 ]]、花生粉 變化版:雞排、[[萬巒]]豬腳、香腸、[[筊白筍]](美人腿)、[[剝皮辣椒]]、[[天婦羅]]、鴨胸、煎蛋、雞排、鱈魚排、日式叉燒肉、鹹豬肉、爐烤[[杏鮑菇]]、照燒雞腿、牛肉丸 甚至豬舌等新式刈包。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10px 10px 10px;">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9-yQT_6A1sZejZ5F0QGyA
|alignment=center
|dimensions=45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 刈包 【1mintips 地方特色 四種人氣菜市場 小吃 ! 蚵爹,韭菜,蚵仔酥,炸蝦酥,今天你想吃哪一道?}}</div><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10px 0 10px; text-align:left">{| class="wikitable"|<center>'''魚夫手繪蚵嗲'''<br><img src=" https://mobile.constitutiontw.org/wp-content/uploads/2017/01/15293916761_9c4df678b7_o.jpg" width="250"></center><small> [https://mobile.constitutiontw.org/wp-content/uploads/2017/01/15293916761_9c4df678b7_o.jpg 原圖鏈結] [https://mobile.constitutiontw.org/archives/3741 圖片來自constitutiontw]</small> |}
</div>
{{-}}
== 習俗 ==
 
中國[[黃曆]]每月的初二、十六日,在台灣的工商企業家都會準備牲醴、金紙祭祀[[土地公]],以祈福招財,此種儀式稱為「做牙」。在正月初二的首次做牙稱為「頭牙」,而在十二月十六日的最末次做牙稱為「尾牙」,老闆會以隆重的儀式來祭祀土地公,酬謝一年來的庇佑,公司、工廠老闆當天會買刈包給員工吃,做一個象徵性的尾牙或設晚宴犒賞員工一年來的辛勞。
 
1.「刈包」,是用一個長得像錢包的饅頭, 裡面夾一大塊滷肉, 酸菜, 花生糖粉, 還有香菜, 因其形狀像一個飽滿的錢包,取其財富滿足的喻意。尾牙吃刈包,象徵來年發大財。錢包滿滿用不完。另一說是,刈包的另外一個名字為「虎咬豬」,與閩南語音「福咬住」相近,內夾的酸菜被[[客家人]]視為是[[福菜]],所以有「留住福氣」之意。
2.「刈包」形相上象徵老虎的嘴型,從外形上看就好像老虎咬著一塊豬肉,所以又叫做「虎咬豬」。在尾牙時吃「虎咬豬」,象徵意義就是將一整年不好的全部把它吃掉,煙消雲散, 迎接來年事事順利。<ref>[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47881205898665/permalink/328824011137716/ 余淑芬的貼文],【爆廢公社公開版】,2019年1月20日</ref>
== 參考文獻 ==
6,83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