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三十六计

增加 320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ref>[http://news.xinhuanet.com/collection/2003-07/28/content_996030_1.htm 《秘本兵法》现身西安 引出《三十六计》作者之谜 .新华网[引用日期2013-09-01]]</ref>
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ref> [[ 王式金 ]] .中外军事历史采风. [[ 北京 ]] :国防工业出版社,1993年:117</ref>
==书籍背景==
解语重数不重理。盖里,术语自明;而数,则在言外。若徒知术之为术,而不知术中有数,则数多不应。且诡谋权术,原在事理
之中,人情之内。倘事出不经,则诡异立见,诧事惑俗,而机谋泄矣 。或曰,在三十六计中,每六计成为一套,第一套为胜战计;第二套为敌战计;第三套为攻战计;第四套为混战计;第五套为并战计;第六套为败战计
==图书目录==或曰,在三十六计中,每六计成为一套,第一套为胜战计;第二套为敌战计;第三套为攻战计;第四套为混战计;第五套为并战计;第六套为败战计。
==三十六计略解== ''' 第一套 胜战计'''
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之计谋。君御臣、大国御小国之术也。亢龙有悔。
''' 第一计 瞒天过海'''
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让天知道就过了大海。形容极大的欺骗和谎言,什么样的欺骗手段都使得出来。
①备周则意怠:防备十分周密,往往容易让人斗志松懈,削弱战力。
②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 阴阳 ]] 是我国古代传统哲学和文化思想的基点,其思想笼罩着大千宇宙、细末尘埃,并影响到意识形态的一切领域。阴阳学说是把宇宙万物作为对立的统一体来看待,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思想。阴、阳二字早在 [[ 甲骨文 ]] [[ 金文 ]] 中出现过,但作为阴气、阳气的阴阳学说,最早是由 [[ 道家 ]] 始祖 [[ 楚国 ]] [[ 老子 ]] 所倡导,并非《[[易经]]》提出。此计中所讲的阴指机密、隐蔽;阳,指公开、暴露。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在兵法上是说秘计往往隐藏于公开的事物里,而不在公开事物的对立面上。
③太阳,太阴:太,极,极大。此句指非常公开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计谋。
【释义】
防备得周全时,更容易麻痹大意;习以为常的事,也常会失去警戒。秘密常潜藏在公开的事物里,并非存在于公开暴露的事物之 外。公开暴露的事物发展到极端,就形成了最隐秘的潜藏状态。
【浅解】
【解析】
“瞒天过海”之谋略决不可以与“ [[ 欺上瞒下 ]] ”、“ [[ 掩耳盗铃 ]] ”或者诸如夜中行窃、拖人衣裘、僻处谋命之类等同,也决不是谋略之士所应当做的事情。虽然,这两种在某种程度上都含有欺骗性在内,但其动机、性质、目的是不相同的,自是不可以混为一谈。这一计的兵法运用,常常是着眼于人们在观察处理世事中,由于对某些事情的习见不疑而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疏漏和松懈,故能乘虚而示假隐真,掩盖某种军事行动,把握时机,出奇制胜。
【探源】
见《[[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御驾亲征,领三十万大军以宁东土。一日,浩荡大军东进来到大海边上,帝见眼前只是白浪排空,海茫无穷,即向众总管问及 过海之计,四下面面相觑。忽传一个近居海上的豪民请求见驾,并称三十万过海军粮此家业已独备。帝大喜,便率百官随这豪 民来到海边。只见万户皆用一彩幕遮围,十分严密。豪民老人东向倒步引帝入室。室内更是绣幔彩锦,茵褥铺地。百官进酒,宴饮甚乐。不久,风声四起,波响如雷,杯盏倾侧,人身摇动,良久不止。太宗警惊,忙令近臣揭开彩幕察看,不看则已,一 看愕然。满目皆一片清清海水横无际涯,哪里是什么在豪民家作客,大军竟然已航行在大海之上了!原来这豪民是新招壮士薛仁贵扮成,这“瞒天过海”计策就是他策划的。
“瞒天过海”用在兵法上,实属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 用来作战役伪装,以期达到 [[ 出其不意 ]] 的战斗成果。
【故事】
公元589年, [[ 隋朝 ]] 将大举攻打 [[ 陈国 ]] 。这陈国乃是公元557年 [[ 陈霸先 ]] 称帝建国,定国号为陈,建都城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战前,隋朝将领[[贺若弼]]因奉命统领江防,经常组织沿江守备部队调防。每次调防都命令部队于历阳(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和县一带地方)集中。还特令三军集中时,必须大列旗帜,遍支警帐,张扬声势,以迷惑陈国。果真陈国难辨虚实,起初以为大军将至,尽发国中士卒兵马,准备迎敌面战。
可是不久,又发现是隋军守备人马调防,并非出击,陈便撤回集结的迎战部队。如此五次三番,隋军调防频繁,蛛丝马迹一点不露,陈国竟然也 [[ 司空见惯 ]] ,戒备松懈。直到隋将 [[ 贺若弼 ]] 大军渡江而来,陈国居然未有觉察。隋军如同天兵压顶,令陈兵猝不及防,遂一举拔取陈国的南徐州(今天的 [[ 江苏省 ]][[ 镇江市 ]] 一带)。
''' 第二计 围魏救赵'''
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File:三十六计5.jpg|缩略图|左|[https://baike.baidu.com/pic/%E4%B8%89%E5%8D%81%E5%85%AD%E8%AE%A1/25221/0/207ea60e0161a4fd36d1228d?fr=lemma&ct=single#aid=0&pic=3853ad1bd22f6b4d8718bf70 原图链接]三十六计通解与运用]]
''' 第三计 借刀杀人'''
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刘秀]]借刀杀[[李铁]]。
''' 第四计 以逸待劳'''
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
吴军完全撤出山地,这样,蜀军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带难以展开,反而处于被动地位,欲战不能,兵疲意阻。相持半年,蜀军斗志松懈。陆逊看到蜀军战线绵延数百里,首尾难顾,在山林安营扎寨,犯了兵家之忌。时机成熟,陆逊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军措手不及。陆逊—把火,烧毁蜀军七百里连营,蜀军大乱,伤亡惨重,慌忙撤退。陆逊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
''' 第五计 趁火打劫'''
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东西。现比喻乘人之危,捞一把。
[[多尔衮]]趁乱入关。
''' 第六计 声东击西'''
指表面上声言要攻打东面,其实是攻打西面。军事上使敌人产生错觉的一种战术。
[[韩信]]木罂渡[[黄河]]。
''' 第二套 敌战计'''
处于势均力敌态势之计谋。或跃于渊。
''' 第七计 无中生有'''
本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现形容凭空捏造。
[[张仪]]诓楚助强秦。
''' 第八计 暗度陈仓'''
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后多比喻暗中进行某种活动(多指男女私通)。
[[File:三十六计7.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E4%B8%89%E5%8D%81%E5%85%AD%E8%AE%A1/25221/0/207ea60e0161a4fd36d1228d?fr=lemma&ct=single#aid=0&pic=d089b986da40ec6a67096e88 原图链接]三十六计:远交近攻]]
''' 第九计 隔岸观火'''
隔着河看对岸的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予援救而在一旁看热闹。
[[郭嘉]]定计灭袁氏。
''' 第十计 笑里藏刀'''
比喻外表和气而内心阴险。
[[隋文帝]]智灭南陈。
'''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
原指桃、李共患难。比喻兄弟相爱相助。后用来指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三叉用计保孤儿。
'''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顺手就牵了羊。比喻不费劲,乘机便得到的。现多指乘机拿走人家东西的偷窃行为。
处于进攻态势之计谋。飞龙在天。
'''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打动草惊动了藏在草里的蛇。后用以指做事不周密,行动不谨慎,而使对方有所觉察。
魏军兵败木门道。
'''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迷信人认为人死后灵魂可附着于别人的尸体而复活。后用以比喻已经消灭或没落的事物,又假托别的名义或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出
立张楚陈胜为王。
'''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设法使老虎离开山头。比喻为了便于行事,想法子引诱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石碏]]设计除暴君。
'''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要捉住他,故意先放开他。比喻为了进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松一步。
[[File:空城计1.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E4%B8%89%E5%8D%81%E5%85%AD%E8%AE%A1/25221/0/207ea60e0161a4fd36d1228d?fr=lemma&ct=single#aid=0&pic=faacb5644e13eba4f7365495 原图链接]三十六计:空城计石刻]]
'''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以自己的粗浅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见解。
萧翼智赚《[[兰亭序]]》帖。
'''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作战要先擒拿主要敌手。比喻做事要抓关键。
处于不分敌友、军阀混战态势之计谋。见龙在野。
'''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从锅底抽掉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center>
'''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比喻趁混乱时机攫取不正当的利益。也作“浑水摸鱼”。
搅乱局淝水败苻坚。
'''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幼早的壳。比喻用计脱身。
慈禧用计回北京。
'''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关起门来捉进入屋内的盗贼。
白起长平败赵括。
'''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结交离得远的国家而进攻邻近的国家。这是秦国用以并吞六国,统一全国的外交策略。
定国策[[范雎]]拜相。
''' 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
以借路为名,实际上要侵占该国(或该路)。虢,诸侯国名。也作“假道灭虢”。
蠢虞公贪财丧国。
''' 第五套 并战计'''
对付友军反为敌态势之计谋。终日乾乾。
'''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
</center>
'''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指着桑树骂槐树。比喻借题发挥,指着这个骂那个。
严军纪穰苴斩庄贾。
'''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假装痴呆,掩人耳目,另有所图。
燕王装疯夺皇权。
'''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上楼以后拿掉梯子。借指与人密谈。也用以比喻怂恿人,使人上当。
刘琦登楼求妙计。
'''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比喻将本求利,别人收获。语出《[[荡寇志]]》。
[[田单]]大摆[[火牛阵]]。
'''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本是客人却用主人的口气说话。后指在一定的场合下采取主动措施,以声势压倒别人。
[[郭子仪]]单骑退敌。
''' 第六套 败战计'''
处于败军态势之计谋,潜龙勿用。
'''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以美女诱人的计策。
报国仇[[西施]]赴吴。
'''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缺乏兵备而故意示意人以不设兵备,造成敌方错觉,从而惊退敌军之事。后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
[[失街亭]]孔明弄险。
'''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原指使敌人的间谍为我所用,或使敌人获取假情报而有利于我的计策。后指用计谋离间敌人引起内讧。
群英会蒋干中计。
'''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故意毁伤身体以骗取对方信任,从而进行反间的计谋。
[[王佐]]断臂诈投金,[[黄盖]]诈降[[曹操]]。
'''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本为[[元杂剧]]名。剧本写汉末[[董卓]]专权,[[王允]]设计,先许嫁美女[[貂蝉]]与[[吕布]],后又献给董卓,以离间二人,致使吕布杀死董卓。后用以指一个接一个相互关联的计策。
献貂蝉王允除董卓。
'''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计'''
指战争中看到形势对自己极为不利时就逃走。现多用于做事时如果形势不利没有成功的希望时就选择退却、逃避的态度。
129,40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