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天坛

移除 53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历史沿革==
据史料记载,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尚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朝。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天坛是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仿 [[ 南京 ]] 形制建天地坛,合祭 [[ 皇天后土 ]] ,当时是在大祀殿行祭典。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皇帝听大臣言:“古者祀天于圜丘,祀地于方丘。圜丘者,南郊地上之丘,丘圜而高,以象天也。方丘者,北郊泽中之丘,丘方而下,以象地也。”于是决定天地分祭,在大祀殿南建圜丘祭天,在北城安定门外另建方泽坛祭地。[[嘉靖]]十三年(1534年)圜丘改名天坛,方泽改名地坛。大祀殿废弃后,改为祈谷坛。嘉靖十七年(1538年)祈谷坛被废,于十九年在坛上另建大享殿,二十四年建成。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名祈年殿。以后多次修缮、扩建。
1900年[[八国联军]]曾在天坛斋宫内设立司令部,在圜丘上架炮。[[文物]]、祭器被席卷而去,建筑、树木惨遭破坏。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对天坛的文物古迹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保护和维修。进行过多次修缮和大规模绿化,使古老的天坛更加壮丽,公园占地200公顷,四面各有一门。园内有二百年以上的古柏二千五百多棵。还有百花园种植了大量的花卉<ref>[http://art.people.com.cn/n1/2016/0426/c206244-28304773.html 天坛入遗已经18年 仍有1200米坛墙无法修缮],人民网 - 2016-4-26</ref>。
===皇穹宇===
[[皇穹宇]]院落位于圜丘坛外壝北侧,坐北朝南,圆形围墙,南面设三座琉璃门,主要建筑有皇穹宇和东西配殿,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皇穹宇由环转16根柱子支撑,外层八根檐柱,中间八根金柱,两层柱子上设共同的溜金斗拱,以支撑拱上的天花和藻井,殿内满是龙凤和玺彩画,天花图案为贴金二龙戏珠,藻井为金龙藻井。皇穹宇殿内的斗拱和藻井跨度在中国古建中是独一无二的<ref>[http://www.sohu.com/a/320497916_99911659 回音壁、三音石,其实是皇穹宇的围墙和铺路石!] ,搜狐,老北京四九城,2019-06-14 09:18</ref>。皇穹宇配殿,歇山殿顶,蓝琉璃瓦屋面,正面出台阶六级,饰旋子彩画,造型精巧。东殿殿内供奉大明之神( [[ 太阳 ]] )、 [[ 北斗七星 ]] 、金木水火土五星、 [[ 周天星辰 ]] 等神版,西殿则是夜明之神(月)、云雨风雷诸神神牌供奉处。皇穹宇殿前甬路从北面数,前三块石板即为“三音石”。当站在第一块石板上击一下掌,只能听见一声回音;当站在第二块石板上击一下掌就可以听见两声回音;当站在第三块石板上击一下掌便听到连续不断的三声回音。这就是为什么把这三块石板称为三音石的原因,也有人专门把第三块石板称为“ [[ 三音石 ]] ”。皇穹宇院落周围的圆形围墙,墙高约3.72米,厚0.9米,墙身用山东临清砖磨砖对缝,蓝琉璃筒瓦顶,这就是著名的“回音壁”。皇穹宇圆形院落的墙壁自然形成音波折射体,磨砖对缝的砌墙方式使墙体结构十分紧密,墙的表面直径651米,围墙高3.27米。当人们分别站在东西配殿的后面靠近墙壁轻声讲话,虽然双方距离相距很远,但是可以非常清楚地听见对方讲话的声音。这是因为圆形十分光滑,对音波的折射。
===祈谷坛===
皇乾殿,坐落在祈年殿以北,祈年墙环绕的矩形院落里,由三座琉璃门与祭坛相通。
这是一座 [[ 庑殿式 ]] 大殿,覆盖蓝色的琉璃瓦,下面有汉白玉石栏杆的台基座。它是专为平时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神版的殿宇。神版均供奉在形状象屋宇的神龛里,每逢农历初一、十五,管理祀祭的衙署定时派官员扫尘、上香。祭祀前一天,皇帝到此上香行礼后,由礼部尚书上香,行三跪九叩礼再由太常寺卿率官员将神牌恭请至龙亭内安放,由銮仪卫的样铒抬至祈年殿内各相应神位安放,受祭,是平时供奉祈谷坛祭祀正位和配位神版的大殿  ===七十二连房=== 祈年殿东边在内墙东门外,有72间走廊,是祈谷寺的附属建筑。为连檐通脊式的一面暖房,北面砌砖南面安设大窗门,俗名称为“七十二连房”。长廊中部偏北,有五间“神库”,是收藏祭祀用品的库房。“神库”西面是“神厨”,祭天时,在这里制作供馔和糕点。祈谷坛的神厨、神库和宰牲亭与祈谷坛之间由长廊相连,长廊由东砖门至东北方的宰牲亭呈曲尺形,共72间,与祈年殿大小36根柱子相对应,象征七十二地煞
==祈年殿==
由28根 [[ 金丝楠木 ]] 大柱支撑,柱子环转排列,中间4根“龙井柱”,高19.2米,直径1.2米,支撑上层屋檐;中间12根金柱支撑第二层屋檐,在朱红色底漆上以沥粉贴金的方法绘有精致的图案;外围12根檐柱支撑第三层屋檐;相应设置三层天花,中间设置龙凤藻井;殿内梁枋施龙凤和 [[ 玺彩画 ]] [[ 祈年殿 ]] 中间4根“龙井柱”,象征着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中层十二根大柱比龙井柱略细,名为金柱,象征一年的12个月;外层12根柱子叫 [[ 檐柱 ]] ,象征一天的12个时辰。中外两层柱子共24根,象征24节气。
===丹陛桥===
===斋宫===
是皇帝举行祭天大典前进行斋戒的场所,位于祈谷坛内坛西南隅。宫内建有无梁殿、寝殿、钟楼、值守房和巡守步廊等礼仪、居住、服务、警卫专用建筑,均采用绿色琉璃瓦,以两重宫墙、两道御沟围护。斋宫布局严谨,环境典雅,是中国古代祭祀斋戒建筑的代表作。 [[ 无梁殿 ]] 即斋宫正殿,绿琉璃瓦庑殿顶,殿内为砖券拱顶,殿前月台崇基石栏,三出陛,正阶13级,左右各15级。无梁殿是皇帝白天斋戒场所,殿内陈设朴素,明间所悬“钦若昊天”匾为[[乾隆]]皇帝御笔,表达了天子对皇天上帝的虔诚之心<ref>[http://www.tiantanpark.com/contents/9/4639.html 斋宫无梁殿陈设],天坛公园,2010-03-14</ref>。
===南神厨院===
===神乐署===
是天坛建筑之一,位于天坛西外坛,为明清时期演习祭祀礼乐的场所,被誉为明清两朝最高的礼乐学府。神乐署始见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称神乐观,观中殿宇众多,环境优美,开有茶肆、药铺,又称天坛道观。清乾隆八年(1743年)改神乐观名为为神乐所。 [[ 乾隆 ]] 十九年(1754年)定名为神乐署。天坛神乐署的正殿,原为明清两朝演习祭祀礼乐的殿宇,为歇山顶单檐古建筑,坐西向东,六楹五开间,东西向设穿堂门,殿内面积达600平方米。现开辟为“中和韶乐”展演区,举办古代祭祀乐舞展演,同时作为中和韶乐乐器[[钟]]、[[磬]]的主要展馆。
原天坛公园内有一土山位于祈谷坛内坛西南,丹陛桥西侧,对天坛的总体景观造成了极大破坏。1990年市政府组织搬走土山,恢复了斋宫与丹陛桥之间的景观联系。植物配置是天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天坛坛域宽广,气势宏大,建筑集中,在主体建筑周围密植松柏,使中心祭坛苍翠环绕,形成一种庄重、肃穆、宁静、纯洁的祭坛氛围。祈年殿西柏树林西侧,是北京城最大的一片[[丁香]]林,占地6300平方米,种有丁香240丛,树龄近50年,在北京城已十分少见。天坛[[菊花]]以品种多、养护水平高闻名遐迩,著名的有“瑞雪祈年”、“丹陛金狮”等。
251,87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