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齊桓公、管仲和鮑叔牙沒想到,自己有一天竟成了高考作文題

齊桓公稱霸

來自網絡的圖片

齊桓公、管仲和鮑叔牙沒想到,自己有一天竟成了高考作文題2020年高考語文全國I卷的題目比較有意思,居然是評價歷史人物,題目如下——

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佐他們。管仲帶兵阻擊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帶鈎,小白裝死逃脫。後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鮑叔對桓公說,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於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後人稱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司馬遷說:「天下不多(稱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1]

班級計劃舉行讀書會,圍繞上述材料展開討論。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人,你對哪個感觸最深?請結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寫一篇發言稿。

其實光以作文材料給出的素材,要評價三個人是不夠的,所以考生需要以前就對這三個人的故事有所了解才行。

「模擬作文」就不寫了,借這個問題,我們不妨聊聊這三個人,以及他們那個年代的「齊國江湖往事」。

1

這個故事,得先從齊襄公說起。

齊襄公是齊國的第十四代國君,姓姜,叫姜諸兒。

姜諸兒其實在齊國歷代諸君中還是可以留下一筆的,因為他對外征伐蠻厲害的:他在位期間,削鄭國,收衛國,壓魯國,滅紀國……齊國的霸業,從某種程度上其實是在姜諸兒這一朝開始慢慢積攢起來的。

不過,姜諸兒的「名垂青史」絕非僅僅因為他的「武功」,還因為另一件不光彩的事:他和自己的親妹妹文姜亂倫。

當然,也有人認為姜氏兄妹其實是真愛,這個故事不是今天的重點,就不展開了,只是個引子。

當時文姜已經嫁給了魯國國君魯桓公,但有一次,文姜借着和夫君一起到齊國拜訪的機會,又和哥哥姜諸兒舊情重燃,結果還讓魯桓公知道了。

綠火冒三丈的魯桓公立刻帶着文姜回國(當時魯國被齊國按在地上反覆摩擦,所以他也不敢直接翻臉),但姜諸兒覺得妹妹回到魯國肯定沒好果子吃,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派了一個叫彭生的人,在魯桓公的車上直接弄死了他。

自己的國君莫名其妙死在齊國,魯國自然不能忍,他們要求懲罰彭生。姜諸兒一看這事兒倒也簡單,對彭生說了聲「借你人頭一用」,就把他殺了,魯國也就沒聲音了。

這種和自己親妹妹亂倫,然後隨意格殺他國國君,再把幫他辦事的人滅口的行為,充分說明姜諸兒已經不能以人情常理來推測。所以,他身邊人開始人心惶惶,尤其是那些會和未來王位繼承產生糾葛的人,誰敢保證自己不會腦袋搬家?

所以,姜諸兒的兩個弟弟趕緊逃離齊國。姜諸兒的父親齊僖公只有三個兒子,太子是姜諸兒,剩下的就是這兩個弟弟了,一個叫姜糾,我們習慣稱他為「公子糾」——春秋戰國時諸侯的兒子稱「公子」。另一個叫姜小白,我們習慣稱他為「公子小白」。

而這位姜小白,就是後來的齊桓公。

2

公元前686年,公子糾和公子小白擔心的事,果然還是發生了。

姜諸兒殺掉彭生平息醜聞後的第八年,齊國發生政變:姜諸兒的堂弟(齊僖公的侄子)姜無知聯合大將連稱和管至父,沖入宮中,殺掉了姜諸兒,姜無知隨即自立為君。

但這位姜無知也是無知者無畏,大局未定,就開始和手下人鬧彆扭。他對一個叫雍廩大夫態度惡劣,結果這個雍廩一怒之下就把他殺了——這時他即位也就一年的時間。

齊國沒有了國君,流亡在外的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

當時,公子糾流亡在魯國,而公子小白流亡在莒(jǔ)國。兩個人一得到消息,就拚命往齊國的首都臨淄趕,擺在眼前的事實很清楚:

誰先抵達臨淄,誰就能繼承王位。

我們從地圖上可以看到,魯國、莒國就在齊國的南部,且兩個地方到臨淄,距離上基本相等,如果硬要細算,莒國到臨淄的距離可能還稍微要近一些。

不過,考慮到山川河流和交通道路情況,這場「生死時速」的結果,在當時還是很難預料的。

這時候就要輪到第二個人出場了,那就是管仲。

3

管仲也是齊國貴族之後。

不過,管仲小時候家道中落,一度過得很貧苦,後來成為公子糾的老師。食人之祿,忠人之事,更何況如果公子糾即位成功的話,管仲當然有大好處,所以為了公子糾能夠先回到臨淄,管仲也是拼了。

我們之前說過,莒國到臨淄可能還要稍微近一些,而且管仲得到的消息是,公子小白已經先行動身了。

怎麼辦?那就只能「截胡」。

管仲率一小隊人快馬加鞭,緊趕慢趕,在莒國前往齊國的道路上追上了公子小白的車隊,「嗖」的一箭就射向了公子小白。

小白當即中箭,倒了下來。管仲看一箭得手,不敢久留,隨即離開。

現在我們都知道,按照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說法,管仲當時其實射中的是公子小白的帶鈎。小白反應還是蠻快的,馬上假裝被射中身亡。

以為射死小白的管仲,回去給公子糾報喜,說大患已除。公子糾便放慢了速度,優哉游哉用六天時間才趕回齊國。一到臨淄城下,人家告訴他,齊國已經有國君了,公子小白早就回來啦!

眼看熟米煮成了生飯,公子糾一幫人當然不甘心,而在他背後撐腰的魯國更不開心:殺我們當初的國君不算,現在把我們交好的候選人給廢了,怎麼辦?打!

此時已經掌權的姜小白開出了求和條件——

公子糾畢竟是我的哥哥,我下不了手,你們把他殺了吧。射我一箭的管仲絕不能放過,必須把他押送到齊國來。

被打得沒有還手之力的魯國只能答應條件,乖乖把管仲押送到齊國。

管仲被押送到的那一天,是姜小白選的良辰吉日,他本人親自到場,拜管仲為相國。


這一幕無疑讓天下人都懵了。

為什麼?

這裡就要輪到我們第三位人物出場了:鮑叔牙。

4

鮑叔牙,不僅是管仲老鄉,而且兩個人年齡也相近。

鮑叔牙和管仲是什麼樣的關係?用管仲自己的話來說是這樣的:

當初我和鮑叔牙一起做生意,分錢的時候我經常多拿,鮑叔牙不怪我貪心,因為他知道我家裡窮;我曾經替鮑叔牙辦事,結果辦砸了,鮑叔牙也沒有怪我能力不足,因為他知道大環境有好有差;我曾多次當官都失敗,鮑叔牙沒有怪我沒出息,知道是我時機未到;我曾幾次打仗都逃走,鮑叔牙不怪我膽子小,知道我家中有老母要奉養;公子糾死了,召忽(公子糾的另一位老師)殉節而死,而我卻甘願受辱被囚禁,鮑叔牙不怪我無恥,他知道我有遠大的志向,不甘心這樣默默無聞地死去。

最後,管仲感慨: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從管仲舉的這些例子來看,鮑叔牙確實是他的一生知己——他幫管仲把所有的理由都想好了。

所以,後世有了「管鮑之交」這個成語。

鮑叔牙當時是姜小白的老師,也就是管仲的死對頭,雙方應該是「你死我活」的關係。姜小白順利登基,鮑叔牙當然一榮俱榮,按理他和管仲的人生之路,應該就此分道揚鑣了。但恰恰就是在這個關鍵時刻,鮑叔牙顯示出了驚人的風度和眼光——

他對齊桓公說:

「如果你只是想治理好這個國家的話,那麼靠我應該是夠了。但如果你是想稱霸這個時代,那就必須要任用管仲。」

齊桓公一聽,什麼情況?你對他的評價居然那麼高?

於是齊桓公親自見了管仲,連聊三天三夜。

三天以後,齊桓公不僅同意拜管仲為齊國的相國,還稱他為「仲父」。

而這也是齊桓公人生的高光時刻:對方是死對頭的老師,是企圖射死自己的殺手,但因為愛才,對他如此禮遇,這確實說明齊桓公是有肚量的。

那麼,管仲有沒有辜負鮑叔牙和齊桓公的信任呢?

5

鮑叔牙和齊桓公沒看走眼。

用孔子在《論語·憲問》里的一句話來說,叫做:

「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九合諸侯」的「九」,在這裡是虛指,就是很多次。齊桓公在位時,大概有13次諸侯會盟,而齊國在其中的身份都是主持會議的盟主。

關於「春秋五霸」的成員,即使有多種版本,但齊桓公是所有版本里公認的第一任霸主,位置牢不可動。

在齊國強勢崛起的背後,當然有齊桓公知人善任的原因,也確實有管仲的一份大功勞。所以孔子說,齊國稱霸的原因不是靠武力,靠的是管仲。

柏楊在《中國人史綱》里的評價是:

「姜小白的霸業即管仲的霸業,姜小白只是軀殼,管仲才是靈魂。」

從管仲在齊國的業績來看,此人確是大才,在經濟、軍事、行政、政治等各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主張,有些政策甚至是超越他那個時代認知的。

那麼,管仲的本事都是哪來的?

這當然和他飽覽群書有關,但可能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原因是:和他早年的經歷有關。

管仲早年因為家道中落,生活貧困,所以做過很多職業:當過兵,做過官,還經商(當時是很卑賤的職業)。正是因為這些經歷,他遊歷了很多地方,接觸了很多人,了解了很多社會階層,這對他後來從政都很有幫助,也讓他的很多政策能從實際效果出發,非常「接地氣」。

可見,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

不過,也正是這些經歷,使得管仲並非是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道德楷模。

事實上,他的一些所作所為,也為齊國後來的變故埋下禍根。

6

中國人對一個「好官」的評價一般分兩套體系:

第一套體系當然是能力體系,你必須要有能力;第二套體系是道德體系,你私德必須要好,要剛正不阿,敢於進諫,淡泊名利,還要節儉清廉(最好是清貧),在婚姻上要從一而終。

古往今來,有些官員可能是第二套體系中的楷模,但在第一套體系里可能是碌碌無為的,不過也不影響他們名垂千古。

而管仲正好相反,他在第一套體系里得分近乎滿分,但在第二套體系里打分挺難及格的。

首先,管仲的生活作風非常奢侈,「倉稟實則知禮節」這句話相傳就是他發明的(出自《管子》)。

管仲家僕人眾多,且排場極大,作風奢靡。發展到後來,齊桓公用什麼規格,什麼器具,他也要照這個規格弄一套,絲毫不顧忌什麼影響。《戰國策·東周策》里說這是管仲故意在幫齊桓公「背鍋」,讓「火力」集中到他身上,這個說法挺難站住腳的,從種種跡象來看,享受本來就是管仲的追求。

所以,儘管孔子那麼誇讚管仲,但提起他這些違反儒家觀念的事,還是嗤之以鼻的,說他格局太小:

「管仲之器小哉!」

還說他完全不懂禮數:

「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第二點,管仲不僅自己追求享樂,也鼓勵乃至慫恿齊桓公享樂。

戰國策·東周策》里記載管仲開官辦妓院之先河,一方面是為了增加國家稅收,一方面也是供公卿將相和齊桓公淫樂,結果導致後世開妓院的都認管仲為祖師爺,香火供奉。

齊桓公曾私下裡問管仲,說自己又喜歡打獵,又好女色(「寡人不幸而好田,又好色「),要緊嗎?」管仲大大方方回答:「不要緊」。而且他身體力行為齊桓公減輕罪惡感:齊桓公出征喜歡帶妃子一起,管仲怕齊桓公受非議,自己也帶。

按照管仲的觀點就是:一國之君,連這點癖好都不能有,那當國君還有什麼意思呢?

當然,這話齊桓公是愛聽的,這可能也不失為管仲的一種避免「功高震主」的手段。

但齊桓公還問過管仲:「那什麼是要緊的呢?」

管仲的回答是:能不能親賢臣而遠小人,這才是最要緊的。

話是不錯的,但問題在於,齊桓公後來非常寵幸豎刁、易牙和衛開方這三個大臣,而這三個大臣無一例外都是小人,管仲為啥不管呢?

按照管仲後來自己的話是:有我在,不怕。

但問題是,如果你死了呢?

7

公元前645年,78歲的管仲進入彌留之際。

前來看望他的齊桓公也向他交了底:「仲父啊,你這病呢咱誰也別瞞誰了,如果你去世,誰應該是你的接班人呢?」

管仲眉毛動動:「陛下您想找誰接班呢?」

齊桓公滿懷信心地報出了一個名字:「鮑叔牙啊!」

結果管仲卻給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答案:「不行!」

按照「管鮑之交」的邏輯,當年鮑叔牙如此不計前嫌地舉薦了你,你管仲都要去世了,卻不推薦鮑叔牙?這算不算是個忘恩負義的小人?

但管仲給出了自己的理由:

「鮑叔牙為人廉潔,是個好人。但他看不慣比自己能力差的,誰如果讓他知道犯過一個錯,他一輩子都不會忘。如果讓他當宰相,上不討好國君,下不迎合民意,早晚會得罪你!」

這番話說得確實有道理。一方面,顯示管仲是把治理國家放在第一位的,另一方面,其實也是在為鮑叔牙避禍,讓他有個善終。

鮑叔牙聽到管仲的話後很欣慰,認為他沒有因為朋友私情而忘了國家大事——鮑叔牙就是這樣一個人。

管仲給齊桓公推薦的繼承人選是一個叫隰(xí)朋的人,也是一直跟隨管仲辦事的大臣,能力非常強。

齊桓公答應了,問管仲還有什麼囑託。

管仲就說:

「豎刁、易牙和衛開方他們三個人堅決不能重用!」

齊桓公大驚,問這是為啥?

接下來的一段對話,堪稱經典——管仲拼盡最後一絲氣力,從邏輯上規勸齊桓公:

齊桓公問:

「豎刁為了能更貼身地更好地服侍我,不惜閹割了自己成為宦官,對我如此忠心,還不能重用嗎?」

管仲回答:

「人性都是一樣的,如果對自己的身體都會殘忍傷害,難道還指望他能愛您嗎?」

齊桓公問:

「我有一次說,我什麼肉都吃過了,就是人肉不知道是什麼滋味,易牙聽了後,立刻就把自己三歲的兒子煮了給我吃,這樣的人難道不忠心嗎?」

管仲回答:

「沒有人不愛自己的兒女,如果連自己的兒女都下如此毒手,他對誰還能不狠心?」

齊桓公問:

「衛開方為了侍奉我,十五年連一次家都沒回過,連父親死了都不回去奔喪,這難道還不忠心嗎?」

管仲回答:

「沒有人是不愛自己父母的,如果連自己父母都可以拋在腦後,憑什麼說他會對您忠心呢?」

從這三個問題可以看出,將死的管仲思路依舊清晰,但還有陽壽的齊桓公已經是糊塗了。

不久之後,管仲去世,齊桓公信守諾言,拜隰朋為相。

但「黃金三人組」已經崩塌了最重要的一角,齊國的衰落也不可避免了。

8

隰朋當政十個月後,也去世了。

所謂「國運」,順時則一切順,逆時則處處逆。

隰朋去世後,齊桓公請出了鮑叔牙做相國——這一次,已經沒有其他人選了。

鮑叔牙沒有推辭,但開出了一個條件:「必須辭退豎刁、易牙和衛開方三個人。」

齊桓公照做。鮑叔牙拜相。

然而,沒過多久,渾身覺得不自在的齊桓公,又把豎刁、易牙和衛開方這三個人召了回來。

鮑叔牙毫無辦法,心情抑鬱,沒多久,也去世了。

「黃金三人組」已去其二,齊國的頹勢已不可挽回。

一年之後,輪到齊桓公自己了。

公元前643年,齊桓公病重。他的五個兒子開始拉幫結派,爭奪王位繼承權。

而此時,齊桓公最寵幸的豎刁,易牙和衛開方三個人,知道齊桓公已經沒有了利用價值,便積極投身到了權力鬥爭中去。他們試圖殺死齊桓公立的太子姜昭,擁立另一個兒子姜無虧。

在這場權力鬥爭中,已經重病臥床的齊桓公被這三個人關在了自己的寢宮之內,四周豎起了高牆,任何人不得入內——曾經甘願自宮侍奉的豎刁影子都看不見了,曾經獻子成食的易牙下令連一粒米都沒送進去,曾經父喪都不奔的衛開方天天在盼着齊桓公餓死。

完全絕糧的齊桓公,最餓的時候,只能爬出去用嘴接屋檐淌下的雨水。

最終,一代春秋霸主,被活活餓死在自己的床上。

四位王子都自稱國君,廝殺了整整一年,最終外逃的太子姜昭被宋國軍隊送回齊國,才算結束混亂。

經此一亂,齊國從春秋霸主的寶座上跌了下來。但直到秦滅六國,齊國始終是東方的大國,且是最後一個被消滅的,仍是憑藉着管仲留下的經濟基礎和法律制度。

據說,齊桓公死的時候,自己以衣袖遮面,估計是無顏面對九泉之下的兩位老部下吧。[2]

目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