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黃守瓜 學名:瓜守、黃螢、瓜葉蟲 類屬:螢葉甲科

目錄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6.0~8.0毫米,寬3.5~4.2毫米,橢圓形,全體除複眼、上唇、後胸腹面至腹部等處黑色外,其他部分均為橙黃色。雌蟲腹部較尖,尖端露出鞘翅外,末節腹面有一V形凹陷。雄蟲腹部較鈍,末節腹面有一匙形構造。卵近球形,直徑約0.8毫米,黃色。幼蟲體長11.5~13.0毫米,初孵化為白色。[1]

發生規律

在年平均氣溫9~16℃的地區每年發生1代;年平均氣溫在16~23℃的地區每年發生2代;年平均氣溫在20~25℃的地區每年發生3~4代。各地均以成蟲潛伏在避風向陽的田埂土坡縫隙中、土塊下或雜草落葉中越冬,稍有群集性。越冬成蟲在第2年3月底至4月上旬開始活動。成蟲喜陽光,飛翔力強,有假死性:成蟲取食葉片時以身體為半徑旋轉咬食一圈,再食圈內葉片,在葉片上留下環形食痕或孔洞。雌蟲一生交配多次,交尾1~2天開始產卵,每雌產卵250~400粒。卵大多成堆,或敵產於寄主根際附近濕土凹陷處。幼蟲共3齡。幼蟲孵化後即鑽入土內,尋找寄主組織危害,先吃支根及莖基,3齡後可蛀入主根或近地的根莖內部上下蛀食。老熟後即在危害部位附近做繭化蛹。

分布與危害

各地均有分布。危害雛菊、翠菊瓜葉菊、芍藥等植物。

危害特點:成蟲食害寄主植物幼苗、嫩莖、葉、花;幼蟲在土中啃食根部,造成植株乾枯死亡。

防治方法

在成蟲產卵期用或混用草木灰、石灰粉、鋸末和2%巴丹粉劑,每畝2千克撒在根附近土面或葉上,防止成蟲產卵危害。花苗移栽前後至5片葉前及時噴灑50%巴丹可溶性粉劑1000倍液,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2000~2500倍液,10%多來寶懸浮劑1000倍液。防治幼蟲危害根部可用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灌根。[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