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鷓鴣天·十里樓台倚翠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鷓鴣天·十里樓台倚翠微》是北宋詞人晏幾道創作的一首詞。這首詞表現浪跡天涯的遊子,急切盼歸卻又歸期難定的苦悶心情。上片初聞杜鵑啼叫,觸動情懷,感覺鳥兒在殷勤地與行人說話。下片寫不斷地聽杜鵑啼叫後,心情變得十分煩躁,埋怨鵑鳥在作弄人,曲折地反映了生活對人的作弄最後用反跌之筆,強化了遊子有家難歸、孤獨煩悶的心態。這首詞構思巧妙,情感真摯,語言流麗,有一定的感染力。

  • 作品名稱 ;鷓鴣天·十里樓台倚翠微
  • 創作年代 ;北宋
  • 作品出處 :《全宋詞
  • 文學體裁 ;詞
  • 作 者 :晏幾道
  • 詞牌名 :鷓鴣天

作品原文

鷓鴣天⑴

十里樓台倚翠微⑵。百花深處杜鵑啼⑶。殷勤自與行人語⑷,不似流鶯取次飛⑸。

驚夢覺⑹,弄晴時⑺。聲聲只道不如歸⑻。天涯豈是無歸意⑼,爭奈歸期未可期⑽。[1]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⑴鷓鴣天:詞牌名。又名《思佳客》《半死桐》《思越人》《醉梅花》。雙調,五十五字,上、下片各三平韻。

⑵翠微:青翠的山氣,此指青翠掩映的山間幽深處。

⑶杜鵑:又名杜宇、子規,叫聲像「不如歸去」。

⑷行人:離別在外的遊子。

⑸流鶯:指黃鶯。取次:隨意、任意。

⑹驚夢覺:從睡夢中驚醒。

⑺弄晴時:弄指賣弄,杜鵑在晴明的春日賣弄自己的叫聲。

⑻不如歸:傳說中杜鵑的叫聲像「不如歸去」。

⑼天涯:指漂泊天涯的遊子,即作者。

⑽爭奈:怎奈。未可期:未可肯定的意思。

白話譯文

連綿十里的亭台樓閣,緊挨着青翠的山色延伸過去,在百花掩映的草樹叢中,傳來了杜鵑的啼鳴。它們熱切地叫着,仿佛要同出門在外的旅人搭話。可不像那些輕浮的黃鶯兒,只管自由自在地來回亂飛。[2]

從午夢中我被驚醒了,初晴的陽光正在四下里閃動。「不如歸去!不如歸去!」那聲聲的啼叫聽來愈加分明。作為漂泊天涯的遊子,我又何嘗沒有返回家鄉的想法?奈何那歸去的日期啊,卻至今難以確定!

創作背景

這首詞具體創作年代已不詳。早年的晏幾道是在歌兒舞女消磨時光的公子哥,但隨着父親下台,家道漸衰,他淪落到要為生計奔波天南海北的地步,這般落魄半生、兜轉什途的才子文士,歷代都有,卻少有如像他這樣,嘗盡了富貴滋味之後才沉淪下僚,囚而他也就比其他人承受着更大的落差,休味着更深的悲涼,就連聽到的杜鵑的「不如過去」亦是有更深切的感慨,這首詞即是他在奔勞的旅途中所作的。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詞寫的是客中聞杜鵑有感,通過詠杜鵑而思歸懷人,構思巧妙,情感真摯,語言流麗。

上片寫羈旅行人夢中得到杜鵑「殷勤」勸慰:山色青翠、春深花繁之時,流鶯漫不經心地隨意飛鳴,唯有杜鵑善解人意,於百花深處向行人殷勤勸慰。「十里樓台倚翠微,百花深處杜鵑啼」,寫鵑啼的環境和季節。這兩句說,在靠着青山的十里樓台的旁邊,在春天百花盛開的深處,聽見了杜鵑啼叫。「殷勤白與行人語,不似流鶯取次飛」,說杜鵑在花間不斷地叫着,好像對「行人」很有情感,不惜「殷勤」相告,比起黃鶯的隨意飛動,對人漠不關心,大不相同。黃庭堅《次韻裴仲謀同年》:「煙沙篁竹江南岸,輸與鸕鶿取次眠。」也是用這個詞來寫鳥。「行人」走在春色絢爛的優美環境中,心情本來是會愉悅的,但因為離家作客,所以聽了杜鵑叫聲,不免會引起思家之念,作客之愁。那麼,詞中所寫的美麗景色,又正好為杜鵑叫聲的感人作了反襯。

下片寫杜鵑對行人夢醒之後的聲聲規勸:羈旅之人一夢驚醒,已是陽光明媚,杜鵑仍在喋喋不休,「聲聲只道不如歸」,本是好心規勸,誰知卻幫了倒忙,反而使得羈旅之人益發孤寂、更多春愁,惹得他久久蓄積在心的思歸懷人之情傾瀉而出,再也控制不住,因而斥責杜鵑,「天涯豈是無歸意,爭奈歸期未可期」。「驚夢覺,弄晴時,聲聲只道不如歸」,在晴明的春日,杜鵑偏又賣弄它的叫聲,「行人」從夢中驚醒,聽到的還是聲聲的「不如歸去」。前面路上初聞鵑啼,感到「殷勤」;聽得太多,睡在床上也被叫得不安,叫的又是一句人所做不到的話,那「行人」心中自然也就變得有點煩躁了。「天涯豈是無歸意,爭奈歸期未可期」,不是自己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決定回去的日期,生活不能由自己主宰,沒有什麼辦法。結句以反詰句收束全詞,突出行客思歸懷人之深切,點明本詞題旨,同時又回答了杜鵑「不如歸去」的聲聲規勸,句法巧妙,抒情委婉沉鬱。這是在煩躁中的思念,說是自言自語行,說是對杜鵑的回答也行。這裡表面上有埋怨鵑鳥無知、強聒難耐的意思,但歸根到底,是對真正「作弄」人的生活遭遇的憤慨。這片詞,話說得比較直致,但內容還有曲折。

同樣聽到一種鵑聲,不同的詩人、詞家,可以從各自的處境、各樣的角度寫出不同的感受。杜荀鶴的「啼得血流無用處,不如緘口過殘春」,是憤慨文章無用之言;韋應物的「鄰家孀婦抱兒泣,我獨展轉為何情」,是同情丈夫死在外地的寡婦之言;朱敦儒的「月解重圓星解聚,如何不見人歸?今春還聽杜鵑啼」,是痛心國土淪陷,南北親人不能團聚之言;范仲淹的「春光無限好,猶道不如歸」,是豁達之言;楊萬里的「自出錦江歸未得,至今猶勸別人歸」,是詼諧之言。晏幾道這首詞,則是對浪跡在外、有家難歸的生活的嘆息之言,寫得真切,有一定的感染力;結尾兩句,用反跌之筆表曲折之情,意境尤深。

名家評價

作家、茅盾文學獎得主劉斯奮:這首詞巧妙地把春天的景物錯落有致地連綴起來,從而使作者的這一段思鄉之情,顯得熱切而不流於傷感,濃摯而不流於消沉。與其他思鄉之作相比,自有其個性和特色。

作者簡介

晏幾道(1048?—1113?),宋代詞人。字叔原,號小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晏殊第七子。曾監潁昌府許田鎮。一生仕途不利,晚年家道中落。然個性耿介,不肯依附權貴,文章亦自立規模。工令詞,多追懷往昔歡娛之作,情調感傷,風格婉麗。與其父齊名,時稱「二晏」。有《小山詞》傳世。[3]

參考文獻

  1. 鷓鴣天·十里樓台倚翠微 古詩文網
  2. 鷓鴣天·十里樓台倚翠微 百度漢語網
  3. [唐圭璋.唐宋詞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2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