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絨假瘤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images/thumb/3/3c/%E9%B9%85%E7%BB%92%E5%81%87%E7%98%A4%E8%95%A8.jpg/300px-%E9%B9%85%E7%BB%92%E5%81%87%E7%98%A4%E8%95%A8.jpg)
鵝絨假瘤蕨附生植物,葉片掌狀分裂,長約10-20厘米,寬約10-15厘米,裂片4-6片,葉草質,表面暗綠色,背面灰白色,兩面光滑無毛。
- 中文學名 鵝絨假瘤蕨
- 拉丁學名 Phymatopteris chenopus (Christ) S. G. Lu
- 界 植物界
- 門 蕨類植物門(Pteridophyta)
- 目 水龍骨目(Polypodiales
- 亞 目 真蕨亞門(Filicophytina)
- 科 水龍骨科(Polypodiaceae)
- 亞 科 隱子蕨亞科
- 屬 假瘤蕨屬
- 種 鵝絨假瘤蕨
- 分布區域 產雲南西北部
鵝絨假瘤蕨形態特徵
附生植物。根狀莖長而橫走,粗約4-5毫米(連同鱗片粗約1.5厘米),密被鱗片;鱗片暗棕色或褐色,基部闊,盾狀着生,向上驟縮呈狹披針形或鑽形,頂端毛狀,長約1厘米。葉遠生或近生;葉柄長約10-15厘米,禾稈色,光滑無毛;葉片掌狀分裂,長約10-20厘米,寬約10-15厘米,裂片4-6片,偶有更少或更多,中間裂片較長,側邊裂片較短,長約10-20厘米,寬約1-2厘米,葉片基部楔形或心形,裂片頂端短漸尖或圓鈍。中脈明顯,側脈和小脈不明顯。葉草質,表面暗綠色,背面灰白色,兩面光滑無毛。孢子囊群圓形,在裂片中脈兩側各一行,位於中脈與邊緣之間或略靠近邊緣着生。 該種與指葉假瘤蕨P. dactylina (Christ) Pic. Serm.非常相似,但根狀莖鱗片褐色或褐棕色,基部闊,向上驟縮呈鑽形或毛狀,容易區別。[1]
鵝絨假瘤蕨生長環境
附生雲海拔1800-3400米的樹幹上或石上。
鵝絨假瘤蕨分布範圍
鵝絨假瘤蕨繁殖方法
瘤蕨營養繁殖是瘤蕨最簡易的繁殖方式,根狀莖的生長速度較快,一般2個月左右即可進行切段繁殖,切段長度10厘米左右,一般應帶有3-4片葉,為減少水分蒸騰、促進不定芽的萌發和生長,應剪去老葉。長時間未進行分株的情況下,原植株的橫走莖會交錯生長,不易梳理。此時,用枝剪直接剪斷成數片,每片另種一盆。一般情況下,直徑18厘米的滿盆植株可分成4-6盆。 [2]
鵝絨假瘤蕨栽培技術
瘤蕨通常附生在林中樹幹上或岩石上。人工栽培時,瘤蕨對栽培基質的要求不是很嚴格,為了獲得更好的生長,加快根莖伸長量與幼葉萌發數量,提高繁殖係數,一般選用的基質為碎陶片(蛭石)+腐殖土。在花盆內先墊置1/2的碎陶片,將植株放置於碎陶片上,然後扶穩植株,往盆內均勻添加疏鬆的腐殖土,厚度以蓋過根莖1-2厘米為宜。為防止栽培基質中攜帶病菌及有害蟲卵,所有栽培基質應在太陽下暴曬1-2天。這種方法具有透氣性、保水性好,植物生長速度快的優點。缺點是每次噴淋之後,土壤會往下滲落,因此每隔一段時間就必須添加腐殖土,但是添加量不宜太多,稍蓋過橫走莖即可。在植株生長穩定後,植株的根狀莖應部分裸露在空氣中,以保證根狀莖能獲得足夠的氧。[3]
鵝絨假瘤蕨病蟲防治
瘤蕨
瘤蕨病害較少,主要蟲害:
蝸牛對瘤蕨幼嫩葉片損害較大,有些由於幼葉伸展初期沒有表皮毛或鱗片保護,受害較為嚴重。
防治方法:選用的栽培土壤以及爛樹葉等用生石灰除蟲,清潔栽培場所周圍的溝渠並施撒生石灰,除掉雜草,以減少蝸牛的發生;人工捕捉成貝和幼貝;撒施8%滅蝸靈 顆粒劑或10%多聚乙醛顆粒劑。
福壽螺喜濕熱環境,食量極大,每年3-11月繁殖量最大,主要危害成熟葉片及幼嫩葉片。
防治方法:人工捕捉成貝和幼貝;8%滅蝸靈顆粒劑1.5-2千克,碾碎後拌細土或餅屑5-7.5千克,在溫暖且土表乾燥的傍晚撒於受害植株根部,2-3天後,接觸過藥劑的福壽螺分泌大量黏液而死亡。防治時間以產卵前為宜。[4]
鵝絨假瘤蕨主要價值
瘤蕨是一種熱帶地區常見的附生觀賞蕨類植物,葉片下垂,羽片闊大,孢子囊群獨特,終年常綠,養護簡單。在自然環境中通常附生於樹幹或岩石上,構成熱帶雨林中的垂直景觀,人工栽培時可盆栽或吊籃懸掛置於客廳、書房觀賞,也可以將植株綁縛在庭院中的樁柱上進行垂直綠化,或成片種於假山、林蔭道或水池邊進行點綴種植。瘤蕨葉片整齊優美,是優良的吊盆觀賞和景觀配置蕨類。